首页 > 经典案例 > 正文

社会治理看西山|西山区“广场舞噪音治理”——共赢的社会治理智慧

 一、背景与起因

清晨傍晚,广场相约而“舞”,是很多老年人多年以来的习惯,对身心有益,大家也都乐见其成。但随之产生的高分贝噪音却让周边居民苦不堪言,碧鸡广场如是也。

碧鸡广场是昆明市内面积最大的开放式广场,日均人流量在10000人以上,广场内活动的文体团队乐器和音响设备每日准时“上班”,所产生的噪音“三日不绝于耳”。近10年以来,光“噪音扰民”的投诉多达850多次,文体团队争抢地盘、比拼音量、与住户发生冲突等问题屡见不鲜,成了困扰周边居民的一块“心病”。

群众关心什么,我们就“盯住”什么。西山区从居民群众的需求出发,针对碧鸡广场噪音问题开出“四共”治理药方,让困扰居民群众多年的“心病”药到病除。

二、做法与经过

(一)开出“共商”药方,治理方案“群众说了算”

西山区就碧鸡广场噪音扰民问题组织座谈会6次,邀请居民代表、文体团队负责人160多人,针对碧鸡广场管理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共同商议解决“良方”。此外,通过大走访、大调研,将居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辖区街道党员干部牵头,先后深入广场周边居民小区开展问卷调查526人次,超过80%的被调查人赞成建立广场文明公约制度,为广场精准治理打造了牢固的群众基础。

(二)开出“共建”药方,建管并重“群众来监督”

西山区西苑街道与居民群众共商共议,制定了《碧鸡广场活动文明公约》《碧鸡广场活动预约制度》,对活动人数超过10人的广场团队实行场地预约管理,对活动时间、扬声分贝等作了相应规定,让群众、队伍之间相互监督,形成常态。制定《碧鸡广场活动场地使用分布图》,以蓝色、红色标识加上数字的形式,按照“动静分离”的原则科学划分出21个舞蹈区、25个体育锻炼区、4个乐器棋牌区共50个区域,各团体可根据人员数量选择场地。同时,以广场为中心,梳理出周边1公里范围内7处公共场地,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免费对公众开放,把一部分广场团队从室外引流到室内,为广场“减负”、为管理“增效”,实现了管理的精细化和长效化。

(三)开出“共治”药方,治理过程“群众同参与”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轴心作用,深入开展“党建引领、街社吹哨、部门报到”服务,由各基层党组织带头,城管、环保、公安等执法部门和文体团队成员、辖区居民、周边商户、驻区文明单位和党建联盟单位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劝导队”“以柔制噪”,制定了《碧鸡广场综合劝导队工作制度》,通过采取“提前争取一批、劝导规范一批、个别工作一批、依法整治一批”的“四个一批”工作法,同时组建了两个志愿服务队共32名志愿者,务队骨干志愿者16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约250小时,出动劝导队员2300多人,开展文明劝导、广场秩序维护、活动音量控制、矛盾纠纷化解、法治文化宣传等900余次。组织了首届碧鸡文化广场治理志愿服务队表彰会暨联欢会,通过星级志愿者评定表彰,促进了志愿者之间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以合力化解阻力,以合力化解阻力,解决噪音污染问题的同时,把为民办实事的成效落进居民群众“心坎里”。

(四)开出“共享”药方,治理成果“群众同分享”

通过“换位”,让广场文体团队由原来的被管理方逐步转变为管理参与方,主动参与到广场治理工作的全过程中,用全新的视角来体验和思考广场的噪音治理问题,增加群众对治理工作的了解、理解和配合,真正将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树立“广场是我家,维护和谐靠大家”的意识。广场文体团队由“要我遵守”转变为“我要遵守”,政府由广场活动的管理监督者转变为广场文明活动的组织者、服务者,结束了广场“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恶性循环,同步引入社会组织,进一步优化碧鸡广场治理服务模式,社会组织在政府指导下凭借其专业的工作方法及贴近居民群众的工作属性,建立更加坚实的群众信任体系,广场驻站社工策划并组织开展了6次社群教育活动,共759人次参与,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广场治理活力,切实形成政府引导、群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长效机制,实现了碧鸡广场的文明转身和周边居民群众的岁月静好。

三、成效与反响

一是广场曾经的噪音变为现在群众和谐舞动的乐曲。投诉件直线下降,解散了3个以盈利为目的的轮滑团队,劝退7支涉及传销、聚众闹事的广场舞团队,跟进广场治理个案8人,共计跟进次数14次,一批通过租赁音响设备获利的行为消失了,整个治理过程以极低的成本,治好了困扰周边居民群众多年的“心病”。

二是广场文体团队伍活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同时,周边商户、居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广场文明劝导志愿服务,多元主体的参与和认可,使广场活动的各方由“要我遵守”转变为“我要遵守”,综合劝导队由广场活动的监督者转变为广场文明活动的服务者与参与者,促进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双提升。

三是广场活动秩序实现长效化自治。通过文明公约、预约制度,建立起广场文明活动长效机制,提前预约、佩牌入场、互相尊重、平等相待、音量控制、按时活动、准时离场成为文体团队的文明共识,广场活动秩序井然,保障了活动团队的权益,实现广场治理从“刚性管理”向“柔性治理”转变。

四是广场周边环境更加宜人。困扰周边居民已久的噪音问题得到解决,改善了广场活动氛围,提高了周边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周边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探讨与评论

(一)转变思维模式抓基层社会治理

在过去的碧鸡广场整治中,以行政管理的思维模式为主导,以增加人力、财力及物力的方式开展工作,以堵为主,噪音问题进入整治与反弹的恶性循环,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本次综合治理通过充分发挥居民群众的力量,探索构建多元力量参与共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由单一政府管理向多元主体合作共治转变,由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向社会自治、社会互助等多种社会治理手段转变。

(二)发挥群众力量抓基层社会治理

通过建立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对话、协商、合作的共建共治机制,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认同、激发社会活力,不断推进民主法治和社会公平正义。由法律规则主导向法律规则与文明公约互补互促转变,同时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精细化治理,搭建群众自治“舞台”,让政府从“台前”转向“幕后”,让政府“包办”转向群众自治。

专家点评

针对碧鸡广场噪音问题,西山区各级党委及秋苑社区党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居民群众的需求出发,根据广场功能布局特征、人口结构等特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开出“四共”(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治理药方,让困扰居民群众多年的“心病”药到病除,实现了党委领导、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精细化、规范化的治理模式有温度、有区分度、有融合度,取得了多赢、共赢的社会效果。

责任编辑:杨紫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