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视野 > 正文

钟义见 杨宛青: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钟义见 通讯员 杨宛青)8月5日,长春师范大学池田大作文化研究所、吉林外国语大学东北亚区域国别研究中心联合邀请大连市外事办公室二级巡视员、英文副译审、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张建威举办了题为“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的线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是长春师范大学“东亚和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系列讲座的收官一讲,旨在通过一些实例加深参会人员对多元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学习兴趣。

  历史视域下的全球化概念

张建威通过三个历史时期,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全球化的概念。第一个历史时期是远古时期。在这一时期,人类的生活范围十分有限,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体能所及的地方便是“天涯海角”。海南岛、宁古塔、罗宾岛、英属北美殖民地、澳大利亚的亚瑟港、圣赫勒拿岛等地方便成了流放身心之地。

第二个历史时期是“萌芽时期”。在这一时期,地理环境的差异、自然资源分布的失衡、扩大生存空间的好奇心和野心,促使着不同地域的人们进行交流、贸易、旅游甚至战争,进而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在这一时期,商人、传教士、探险家、军人、殖民者等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先行者或者说跨文化交流的践行者。张骞、玄奘、郑和、鉴真、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哥伦布、库克船长、麦哲伦、利玛窦、汤若望等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当然,还有一些著名的商路或事件。例如:丝绸之路、香料之路、地理大发现、中间航道等等。

第三个历史时期便是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使人类历史逐渐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世界性历史。这个过程就是全球化。在此过程中,相应出现了地区性、国际性经济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层面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这一时期经历了由跨国化到局部国际化再到全球化的发展主线。

张建威认为,全球化不仅有积极的一面,还有消极的一面。例如,跨大西洋奴隶贸易,据估计,1500-1900年间,约有1200万名非洲男女和儿童被欧洲人从他们的家园中掳走,强行运到数千英里之外的大西洋彼岸。那些穿越恐怖“中间航道”后的幸存者被无情地异化为商品,骨肉分离,在遍布新大陆的种植园中沦为奴隶。虽然这种惨无人道的贸易最终在19世纪得以废除,但它所重创的累累伤疤犹在,世界各地依旧能感受到其阴魂不散的影响。

  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条件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政府外交、城市外交、公共外交、国际贸易、出境旅游、对外文化传播、外企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等均为其重要的内涵。

张建威认为,谈到跨文化交际,需要明确文化的基本特征。即文化具有多样性、稳定性和继承性。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文化的多样性,多样的文化也就意味着避免不了的文化差异。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例:西方人追求幽默,哪怕是在葬礼上,而中国人的葬礼是极为严肃的;西方的菜谱是量化的,时间和用量标注的清清楚楚,而中国的菜谱中常见少许、小碗、适量等较为模糊的词汇;在绘画领域,国画、油画、点画特色鲜明。他特别指出,文化的差异并不代表文化之间的优劣。

有效的跨文化交际需要坚持三项基本原则。其一,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张建威回忆起多年前在旧金山参加一场招商活动,商界人士纷纷到场。有一位中国面孔的中年男士主动使用英语和他进行交流。由于这位男士的英语略显蹩脚,张建威便主动使用了中文。但这位男士坚持使用英语,并声称自己在旧金山生活了五年,已经不习惯讲汉语了。然而在两人使用英语对话了五分钟之后,那位男士便换成了十分地道的东北话。

其二,相互尊重并包容差异性。张建威和同伴出访非洲的一个国家,在吃早点时一位黑皮肤的服务员礼貌地上前询问需要什么饮品。同伴想喝红茶,张建威自然地对着服务员使用了“Black tea”。对方听完之后一脸错愕,回问他的时候用“normal tea”代替了“Black tea”。第二天早上,再吃早点的时候,昨天的服务员明明在场,但上前服务的却换成了另外一位。显然,上次的对话对于对方来说有些冒犯。这也提醒了他,在非洲要非常注意的使用“Black”这个词汇。相互尊重在正式的外交场合下发挥着更加显著的作用。2005年,印尼前总统梅加瓦蒂·苏加诺来华参加大连国际服装博览会。张建威陪同接待了梅加瓦蒂。一个月之后,印尼驻北京使馆寄来了一封信。信封里有一张照片和一封感谢信。照片是张建威和梅加瓦蒂的合照,上面还附有她的亲笔签名。梅加瓦蒂十分感谢在访问中国期间大连的友好招待,寄来此信作为纪念。这件事让张建威深有感触,久久不能忘怀。

其三,以诚相处,平等待人。真诚与平等是跨文化交际的必备守则。当然,并非所有的跨文化交际都是正向的,有时候有意的无视反而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例如,2011年,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来大连参加“夏季达沃斯论坛”。大连当地的媒体十分关注,用了半个版面来进行报道。张建威便带了一份报纸作为礼物送给骆家辉。这份礼物不仅使得双方瞬间有了话题,更加凸显了张建威的真诚与善意。

此外,张建威认为重视历史认知也是十分必要的。想要深入了解一个文化就需要了解其文化背后的历史。例如,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官方地图上,标有一个大使馆“土著人大使馆(Aboriginal Embassy)”。这个大使馆虽然位于首都国会前的广场上,但是实际上只有几个破败不堪的帐篷和画了土著人旗帜的汽油桶,帐篷里偶尔还有几个土著人。这样“简陋”的大使馆,却象征着澳大利亚土著人的存在,在其背后蕴含着一段无妄之灾。17世纪,当西方殖民者踏入这片土地的时候,称澳大利亚为“无主之地”。他们将世世代代在此生活的土著人排除在社会之外,直至1967年澳大利亚的全民公投,土著人才成为了澳大利亚的普通公民。从20世纪初到70年代,澳大利亚政府实行白澳政策,认为土著居民是低贱无知的,将他们的孩子强行带走交给白人抚养或送到白人学校寄宿,希望同化土著人。那些被带走的土著孩子也被称为“被偷走的一代”。

  全球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张建威认为,全球化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枝独秀,这就要求各国同舟共济、和衷共济,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出了中国的格局、视野、胸怀和担当。而在这一进程中,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这也需要我们增强文化自信,谨防文化渗透,推动文化融合,学会讲好中国故事,凭国际语汇传递融通之心,藉历史镜鉴高光当下变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