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百强案例 > 案例展示 > 正文

打造智慧治理平台 破解社会治理难题

玉门市打造“一个中心一张网”社会治理新模式

党的十九大以来,玉门市面对社会治理发展的新变化、新形势、新要求,创造性推出了包含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和全新阶梯式活力网格的“一个中心一张网”模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社会治理新体系,为全省提供了新时期“枫桥经验”的玉门样本,织就了一张覆盖城乡、遍布村组社区的民生保障“幸福网”。

一、打造共建平台  “一个中心”全覆盖

群众不同诉求需跑不同部门,诉求内容复杂的往往要多地跑、反复跑,这一直是困扰基层治理的痛点难点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玉门市通过整合社会治理各类资源,建成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下设5个分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群众来访接待中心、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人民法院诉调对接中心、综治中心(活力网格管理中心)。共入驻政法委、法院、检察院、信访局、公安局、司法局、人社局等13个部门和机构,46名工作人员。设立综合受理、综合维权、公证、法律援助、法律咨询、司法鉴定、劳动仲裁、劳动监察、土地仲裁、速裁立案、民事立案、执行立案、信访接待、人民调解等20个服务窗口,3个首席调解员工作室和联合调委会、劳动人事纠纷、医患纠纷、农村土地纠纷、水事纠纷、物业纠纷、道路交通事故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等8个调委会,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有效调解各方面矛盾,推动“多中心”集成创新为“一中心”,实现涉法涉诉、群众信访和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处”。建立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配备政法委员,将乡镇执法队纳入综治中心统一调配和指挥,中心成立后,无新增信访案件,对于原来的积案,正在积极进行化解处理,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组、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的工作目标。至目前,中心接待群众27000人次,受理各类事件共8634件,办结8288件,办结率96.8%。

二、创新共治机制  多元化解矛盾无缝隙

2020年1月,李某等17名农民工围着包工头在诉调对接中心窗口前情绪激动的争吵,起因是包工头拖欠这批农民工工资近32万元,经多方协商调解没能解决。工作人员了解具体情况后,为了减轻诉累,化解纠纷在诉前,诉调对接中心首先安抚心情激动的农民工,然后快速与劳动监察、联合调解委员会首席调解员联系,同时法律援助机构为这批农民工派出法律援助律师。通过协调对接,经过两天的调解,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诉调对接中心迅速核实调解协议的合法性,当即对这批调解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包工头当场按比例给付了部分工资。至此,这起因拖欠农名工工资引发的矛盾纠纷成功化解。

玉门市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不断进行优化提升,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有效提高中心工作和服务效率。一是建立工作对接制度。强化内部协作,通过采用开具协作联系单、委托调处函、调处回复函等形式,加强进驻中心各部门化解矛盾的相互协作融合,形成调解合力。建立矛盾纠纷联调协作机制,针对暂未进驻中心的部门,建立一般矛盾纠纷分流化解、预约进中心调解,重大矛盾纠纷移送中心调解双向联动工作机制。在重要时段、关键节点,增设社保、医保、农民工服务等临时窗口,及时解决群众各类诉求,为纠纷当事人提供便利。在法律服务大厅设立了政法系统领导轮值窗口和工青妇维权窗口,发现问题及时交办有关部门。二是积极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设立玉门市社会治理中心诉前调解工作室,充分发挥诉前调解在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当事人立案起诉时,立案窗口工作人员进行初步筛选,将权利义务关系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暂不予立案,进入诉前调解程序;法官助理或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再将案件予以立案进入诉讼程序。案件繁简分流,合理配置司法资源,快速高效地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为社会治理中心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创新实施信访事项双“123”受理机制。(即一般简单信访事项处理,1天受理2天见面3天调处,复杂疑难信访事项处理,1周受理2周见面3周办结;每周市级领导接访1次,每周研判2次,每月调度3次),各乡镇、有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形成高效运转的信访问题调处化解新机制。

三、搭建共享舞台  “一张网”管全科

全面打造“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多元化参与、信息化支撑”的智慧活力网格。一是优化网格资源,打造扁平化管理平台。全市共划分网格544个,以乡镇、街道、园区为一级网格,行政村、社区为二级网格,村民小组和城市居民小区为三级网格。一级网格负责监管、协调、处理、督办和绩效考核;二级网格负责信息、事项的分类汇总、权限办理和上报反馈;三级网格负责入户宣传、信息采集、隐患排查、纠纷调处、环境卫生整治等事项。将护林员、保安、快递、铁路护路人员、禁毒专干、乡镇执法队人员、企业负责人设为专属网格员,形成专属“格中格”。建立了一支1807人组成的专职网格员队伍,形成“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在格中、事在网中”的工作格局。二是规范任务流程,综合提升网格服务效能。管理力量在网格聚合、服务事项在网格回应、各类矛盾纠纷和群众呼声在网格中得到有效化解和回应。辖区各类社会信息分为人、地、物、事、情五大类100多项,明确网格员入户、宣传、巡查、管控、处置、报告等6项工作任务,做到“三知三清六掌握”。网格员扎根基层,人熟、地熟、情况熟,对民间纠纷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介入,使得很多小矛盾在没有升级转化的情况下得到了有效化解和处理,深受群众的欢迎和信任。同时,将网格员纳入人民调解员队伍,发放个案补贴,激发工作积极性,实现化解矛盾纠纷工作常态化。2019年为实际参与网格工作的486名网格员差额化发放补助资金60万元。三是推行“警网融合”,创新治安管理手段。探索实践“警务+网格”融合共建新思路,网格工作站与警务工作室同址办公,一体解决各类治安疑难问题。将社区民警全部定位为网格管理员,乡镇六支队伍(综合执法队、司法干警、民警、网格员、治安户长、治安积极分子)与网格融合,治安积极分子纳为网格员,成立了“牛舒功警务室”“黄伟军工作室”等多个个人品牌工作室,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问题。四是延伸法律服务触角,打通法律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全面推动法律服务进网格,健全乡村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创新网格议事站、法律服务团、公众评判庭等多元纠纷调处机制,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网格公共法律服务覆盖率达到100%,群众对政法队伍满意度达到90%以上,社会矛盾调处成功率达到98%以上,调处成功后解决率达到90%以上,法治建设满意度达到95%以上,“平安网格”创建率达到90%以上。

四、强化科技支撑  构建信息融合大格局

自主研发了活力网格综合信息系统和活力网格手机APP,内容涵盖职能单位、人员管理、事件管理、网格管理、数据分析、信息发布和系统管理,与“爱玉门”APP、政务直通车、110指挥中心信息系统及司法、环保、住建、交通、农牧、卫健、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37个部门建立链接,构建了网上网下协同工作体系。将12345市长热线、非公诉求受理和智慧城管接入系统,多网融合、信息共享。网格员通过活力网格APP报送信息,网格长通过平台分类、报送、处理、反馈信息办理结果,活力网格管理中心通过平台分流交办各类信息、反馈处理结果,相关单位通过平台上报信息、接收任务,社会公众通过平台爆料信息。制定了社会治理动态分析,将采集的交通、治安、舆情、公共安全等十大数据分析转化为平安指数,实行“红、黄、蓝”三色预警,为平安建设提供大数据支撑,避免了政府多个部门信息不能有效互联互通和资源浪费现象。至目前,各级网格共上报入户信息15.9万条,重点场所巡查信息2.6万条,重点人员管控信息5586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921起,化解1894起,化解率98.6%。上报各类有效事件53609万件,办结53595件,办结率99.9%(其中,活力网格管理中心向职能部门分流824件,办结796件,办结率96.6%)。

“我家住运政巷金诚公司住宅楼,以前每年交36元垃圾处理费(卫生费),今天家中突然来人,说从今年开始每年要收200元的卫生费,这是怎么回事?能不能解释一下。”3月24日,市民张先生拨打12345热线进行投诉。工作人员接到投诉后,第一时间通过活力网格平台将事件分流至玉关路社区网格长韩秀文处,辖区网格员王兴龙在一小时后上门向业主进行解释,“由于散居楼院现交由物业公司管理,物业公司按每平米2.5的费用向居民收取垃圾清运费,每年240元,之前向环卫处缴纳的36元卫生费不再收取,物业公司在收取费用时会出示相关票据”。在网格员的耐心答复下,张先生的“满腹怨气”消除了。 

玉门市“一个中心一张网”犹如血脉延伸至整个社会肌体的最末梢,使我市基层社会治理初步实现了社会服务零距离、社会管理全覆盖、群众诉求有响应、便民服务更高效、干群关系一家亲、城乡环境更美丽的目标,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社会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