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 案例展示 > 正文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刘家堡街道:不断深化“红心℃·微幸福”党建品牌

一、背景与起因

兰州市安宁区刘家堡街道地处安宁区中心腹地,辖区面积5.7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45910余人。作为纯城市化街道,呈现出老年人口多、老旧小区多、新建商住小区多、小微个体商业多的地域特点。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治理难题日趋复杂,面临的各种挑战日益增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点与点之间的“情感壁垒”有待进一步消除。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个体之间的链接点减少,在互联互动不足的情况下,基层党建细胞的情感壁垒有所加深。为解决内生动力不足、破解城市基层党建中面临的体制性瓶颈。

(二)点与块之间的“管理壁垒”有待进一步打破。近几年,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党员积分管理等制度约束下,驻区单位在职党员服务社区、联系社区有了明显发展,但往往局限于党员被动参加学习、被动参加社区活动等方面,如何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与社区居民利益诉求的精准对接,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与难题。

(三)块与块之间的“资源壁垒”有待进一步突破。对驻区单位共驻共建和党员作用发挥,只是一个定性的评价,缺乏一个精准有效的量化考核办法,难以调动驻区单位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服务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往往是联而不动、动而无为,众多党建资源无法与社区需求有效契合,影响全域化党建的效果。

二、做法与经过

刘家堡街道党工委坚持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不断深化全域化党建的时代内涵,紧密结合安宁区委“五心”工程,实施“十大”党建项目,开展基层党建提升年活动,不断深化“红心℃·微幸福”党建品牌,创新拓展“睦邻工坊”、社区“先锋论坛”、“红心公益”“幸福课堂”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惠民活动载体,实现基层治理从“单兵作战”向“协同善治”明显转变。主要做法如下:

(一)“微组织”,提高党员的先进度。

一是开设“微课堂”,教育服务多元化。为进一步牢固树立党的信念,筑牢思想根基,街道、社区从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入手,通过开设“微课堂”的教育模式,依托红色汇客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活动广场等场所,结合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社区先锋论坛”“红心℃·微党课”“青春向党报到”等组织生活要求,开展理论“微党课”宣讲,以党的创新理论宣传为契机,随时随地到小区、广场、党员家中进行模范人物、惠民政策、切实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社区先锋论坛”以“红心℃·微幸福”党建品牌为引领,常态化开展社区先锋论坛,全面提升社区书记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凝聚城市基层治理的“头雁智慧”,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社区工作要求,切实推动街道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为党建引领下的服务民生打好基础。以“红色直播间”“红色邻里”微讲堂为载体,以辖区单位在职党员为枢纽,依托辖区单位党员活动室、党团工作室等,开设门对门、面对面的“四史”微讲堂模式,做好多样化的红色教育。并为辖区891名在职党员开展“寄一封信、送一枚党徽”活动,旨在向党员们发出倡议:每个党员亮出身份,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每个党员积极加入社区党员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服务;每个党员认领社区帮扶助困岗,帮助社区中的弱势群体。通过微信、QQ群、借助新媒体平台、先锋网站、学习强国app等,向党员群众时时输送社区服务最新资讯、党的理论政策、学习知识、党组织活动内容、党建工作动态等信息,打破社区传统授课学习模式,实现教育服务多元化,提升党员思想教育学习,构筑了党群联系的“新桥梁”。二是圆梦居民“微心愿”,拓宽服务精准化。为进一步拓宽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强化红色阵地建设,街道组织开展各种党群活动,通过党群议事会议事平台、网格员入户走访、楼栋长居民代表会议等形式,以辖区困难党员群众、孤寡老人、失独家庭、贫困家庭等弱势群体为重点,广泛征集具体、实在的“微心愿”。征集整理后,整合各方资源,组织辖区志愿者团队、帮扶单位、街道相关部门、辖区驻地企业单位,采用党员群众手拉手,一对一、多对一等方式认领辖区的居民“微心愿”,做到服务居民实打实,解决居民小困难、小需求、小梦想,提升群众幸福感、满意度,在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中拉近了与居民的距离。三是构建“微网格”,做实服务精细化。以网格党建引领网格治理,进一步健全“五网合一”红色网格的管理体系,构建“街道-社区-片区”三级红色微网格36个,配备网格员786名,充分发挥楼栋“红色微网格”服务作用,通过开展党群议事会、理论微宣讲、“党旗飘楼栋 党员亮身份”“红色家访”“红心℃· 志愿服务之星”评选等活动。进一步推进党的工作进网格入群众,把党的声音传播到家,实现党员管理“零空档”、服务群众“零距离”,为居民提供多元化服务,提升居民归属感。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征拆、社区建设、物业管理和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网格党建服务群众、助力城市治理的党建工作体系,在党组织领导下,网格员走访入户、了解群众所盼所想,确保不论大事小情,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例如在拆迁安置小区,从解决居民之间不同利益诉求着手,组建“红色网格调解队”、成立“老书记”工作站,运用身边人调解身边事,促进讲信修睦、定纷止争。依托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深化志愿服务进网格,成立七彩阳光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巾帼家美志愿服务队”等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25个,将志愿服务作为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的有效载体,发挥志愿者主体优势,让广大群众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参与感、获得感。

(二)“微联动”,强化资源的整合度。

按照党建共抓,事务共管、环境共建、难题共解、活动共办的原则,将辖区单位党组织、党员团结在基层党组织周围,积极构建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辖区单位、企业、社会组织为支撑的“1+4”组织架构,形成了辖区全覆盖的管理体系。一是完善大工委联动共建机制平台。街道大工委搭台,整合辖区内重点单位资源,党员志愿者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居民需求,开展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服务项目的集中服务活动。每逢双月月初,依托辖区红心℃·微幸福“红色驿站”为活动阵地,调动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优势资源,开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服务活动,内容涵盖普法、安全、健康、环保、教育等方面,为辖区居民提供城市生活全方位服务和指导,把党员志愿服务工作与为民服务工作结合起来,以递进的方式将党员志愿服务内容逐渐铺展开到整个社区。通过党建联席会、党建恳谈会、全域党建联盟等方式,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治理,辖区单位与街道签订共驻共建协议,有效发挥社区的自治职能和辖区单位人才、专业、技术的优势,对照“三项清单”,积极与“双服务、双报到”单位和辖区单位对接,广泛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实现了党建资源的良性互动,达到服务单位“有资源”,社区居民“有需要”的双赢局面。二是发挥“两代表一委员”桥梁纽带作用。代表委员工作经验、社会阅历、专业知识丰富,协调能力强,作为第三方参与基层社会矛盾化解,既进一步畅通居民诉求渠道,也拓展代表委员的履职空间。代表委员接待群众来访、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履职实践,也是一个察民情、听民声的过程。代表委员把居民群众提出的建议和诉求能够直接反映到相关责任部门,降低了信息传递成本,也使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及时解决,真正成为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纽带。三是借助“三社联动”,激发社区自治活力。社区通过组建各类互助组织、行业协会、兴趣小组、公益联盟、小型自治组织等,让辖区内的各类人群有自己的社会组织,以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效果。社区自组织,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真正做到以社工为抓手,以社区为阵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的“三社联动”,形成社区行政工作减负、社区自治水平提高、党群和谐互助的良好氛围。街道于 2018年和2020年分别为两个社区引入甘肃省“三社联动”试点项目,项目以社区治理、社会组织培育和社会人才队伍建设为“三大着力点”,通过三者之间的联动,尝试形成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工服务、居民受益,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社区公共利益为纽带,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工和志愿者为骨干,形成了三者互联互补互动的社区服务运行机制。通过发挥社工专业服务优势作用,增强党群凝聚力。通过实施“邻有爱”家庭互助社会工作项目,开展个案、小组、社区专业工作打破人与人之间隔阂,使每个阶层的居民能融入社区,增加社区向心力与归属感。

(三)“微空间”,创建辖区的美观度。

社区里再“微小”的问题也是大问题一个角落,一处小广场是堆放杂物的废弃地块还是成为大家活动的公共空间都深刻地影响着居民的居住体验。针对社区公共空间较少以及现有公共空间未得到很好利用的情况,社区通过汇集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一是引导居民自治共建共享。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轴心”主导作用和社区党组织“聚心”引导作用,完善基层党组织对社区重大事项的领导决策机制,推广基层共治议事平台,通过协商议题党组织把关、协商过程党组织牵头,协商结果党组织监督,引导社区居民有序参与居民自治实践,破解诸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纠纷和环境提升改造、商住小区居民与物业的矛盾等实际问题。通过共治议事会妥善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其中就包括居民反映强烈的一些问题,获得群众的一致好评。通过基层共治议事平台调解矛盾纠纷,提高结案率和调解成功率、群众满意率,切实让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二是带动辖区单位融合共建。依托街道“大工委”共驻共建机制平台,整合辖区资源,通过“阵地共享、活动共推、问题共议”等方式,常态化与辖区单位、居民自组织开展社区空间规划与治理、研究讨论等共治共建活动。让人人奉献人人享有,让城市处处是景、时时宜游,也让人们在家门口就能接触自然、感知品质生活。这些“家门口好去处”通过物理空间和物质空间的微更新,消弭了城市中的不均衡、不平衡、不协调,同时“再生”了城市的社会空间、人文空间和心理空间。通过这些微空间打造、运行、治理的过程,实现了多方力量积极主动参与。三是成立“社区规划师”团队共治共享。邀请辖区单位专家和热心居民骨干为社区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协助社区形成社区发展规划,透过与辖区单位、居民共同营建的方式,重点为社区老人、青少年、儿童打造休闲娱乐的微公共空间,并适当美化社区公共空间,如社区门前的小游园、小区居民广场、辖区内商业楼宇公共空间和小区物业服务中心都将延伸打造街道“红心℃·微幸福”便民服务驿站,共同推动规划实施,促进辖区全面品质提升,使辖区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微空间的打造结果很重要,但我们更看重和居民一起设计改造的过程,希望在过程中提高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爱社区的意识,并将意识转化为行动,更好地投入社区营造中。经过打造一个个充满城市活力和温度的公共空间潜入居民身边,共享平台向阳而生。例如:街道建成集“阳光会客厅”“社区书法苑”“芳华舞蹈室”“青年创客空间”“青少年科普驿站”于一体的现代化党群服务中心,实现阵地建设软件服务的双提升。太和社区与甘肃省农科院共建的“农智花园”项目,通过引入社会组织的专业化力量,有效引导居民对微花园进行认养、认建、认管,高效解决了社区毁绿种菜、杂物堆放的问题,变“菜篮子”为“微花园”。幸福里社区“爱在幸福里”楼栋改造项目以美化楼栋空间、传播楼栋文化,紧密邻里关系、促进社群互动。

(四)“微更新”,构建社区的和谐度。

随着时间推移,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居民小区成为当前人们赖以生活的最基本单元,也成为了社会群体的交汇点、社会矛盾的集聚点和社会治理的着力点。一个环境优美和谐的小区,无疑是小区居民的期盼和幸福;一个脏乱差不和谐的小区,无疑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社区更新要求考虑得更细微——“微更新”不管是社区空间的功能、形式还是后续的维护管理,社区更新要使微空间形成有利的自我循环。

在去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街道、社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引领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创新和深化社区管理共建方式,开展议事交流、志愿服务、居民互助等活动,梳理小区治理清单,采取项目化管理方式逐条落实解决,发动居民投身小区共建共治。一是充分发挥社区协商议事平台作用。有效统筹辖区单位和行业领域党组织力量,深化互联互动共驻共建。定期召开大工委联席会议,针对辖区老旧小区普遍反映的问题积极与成员单位联系协调。与省农科院、兰州城市学院共同为老旧小区配建自行车棚,划定修建摩托车充电桩、自行车公共停放处,搭建便民晾衣处,配发四色垃圾分类箱等,经过与辖区大工委成员单位多方共同努力,才有了现在整洁干净的环境。二是充分发挥志愿者服务力量,激发内生动力。街道党工委将志愿服务作为推动基层治理创新的有效载体,发挥党员志愿者主体优势,在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的同时,也激发党员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通过组织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志愿者在行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宣传宣讲入户,了解民意,主动宣讲党的方针政策、文明城市创建、垃圾分类处理等知识。街道、社区班子成员率先示范,聚焦老旧小区楼院环境卫生脏、乱、差等城市管理顽疾,从市民切身利益出发,调动社会组织志愿者500余名开展老旧小区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每周五发动志愿者进行打扫、清理绿化带内的生活垃圾、杂草,将堆积垃圾的卫生死角和落叶进行清理整洁,将建筑垃圾和装满的垃圾箱及时清运,将墙壁上乱张贴的小广告彻底铲除,将楼道内堆放的废弃物清除干净。三是积极探索“多元共建”,促进“居民自治”成果巩固。老旧小区治理后,加强长效管理、保持治理效果是关键。如果小区每一个人的积极性都能发动起来,那么环境卫生的整治、城市治理就会迎刃而解。为提升老旧小区整体形象,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夯实基层党建基础,引导广大居民参与、支持“创城”工作,提升群众满意度,社区主动作为,积极与甘肃省农业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对接,招募新时代文明志愿者,发挥大学生志愿者敢想、敢干的作风,将废旧轮胎进行彩绘,装扮于小区的醒目位置,形成了文化休闲长廊,让小区焕发活力。同时向安宁区文体局申请了一批健身器材,在之前的坑洼地面水泥浇灌整平后将健身器材安装,为辖区居民提供了健身场地。同时引导居民成立志愿服务队,推进居民自治,同时聘请老党员老住户担任每个单元的单元长,实行居民自治,清理违建,整洁道路,让大家都能积极主动维护小区卫生。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社区在环境整治方面成效显著,各小区共硬化路面1500平米,清理小广告5万多张,清运垃圾70余吨。通过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积极热情的服务,完善公共服务配套,重塑生活区域功能,提升小微空间人居生活品质,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得见、摸得着的“小确幸”中感受到变化、体会到幸福。通过解决那些个性化的小问题,让群众感受到具体实在的“小确幸”,进而积累起美好生活的大欢喜、大幸福。

(五)“微文化”,提升群众的满意度。

让社区文化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广泛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言献策,让大家都来关注和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上来,共同营造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的文化大环境,形成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一是挖掘文化资源,制定文化菜单。社区积极加强与居民交流沟通,通过走访入户和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一方面掌握社区居民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了解具有文化特长的居民,挖掘现有的文化资源,制定社区文化菜单。邀请有特长的居民进驻社区文化艺术中心,搭建居民自助表演的微剧场,聘请专业老师设计符合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并为社区文化团队进行文化艺术指导。二是成立志愿者队伍,提升服务水平。通过排摸,社区以在社区登记备案的居民自组织为基础筛选和招募了一批具有各种文化特长的居民,成立文化志愿者队伍。倡导一批热心公益事业的文艺爱好者组织参与文化志愿活动。邀请专业文化干部等为文化志愿者授课,提升组织策划群众文化活动的能力,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文化服务活动。三是开展公益课程,提升居民参与度。社区为各类居民量身定做各种公益主题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社区“微文化”活跃“家门口”凝聚社区居民心,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家门口”推出一系列有品质的“微文化”活动。以丰富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社区群众的文化素养,在社区居民群众中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通过调动辖区文艺爱好者的积极性,在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的同时,既激发党员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充实了社区文化内涵,又挖掘了社区文化资源,让社区大舞台成为实现更多人放飞梦想的平台,让更多的文化人“出彩”。通过组织辖区单位党员志愿者和居民志愿服务队,开展“幸福银龄”“微声FM”“拾忆·幸福里”“馨club” “精灵少年”“天使在身边”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为辖区失能、残疾、空巢、高龄等特殊困难家庭提供邻里守望、邻里互助、志愿帮扶等互助类“红心零距离”志愿服务。截至目前,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0余期,服务居民群众13000余人次。

三、成效与反响

“红心℃·微幸福 ”经过一年时间的实践,成效显著、反响良好。在街道各项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居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并在各个层面取得了广泛认可与肯定,实实在在体现出“有温度的服务,带来有质感的幸福”。

(一)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红心℃·微幸福”实现了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从基层自转向上下用力转变、从局部推进向整体推进转变、从自我封闭向开放融合转变、从简单粗放向精准发力转变,公共管理得到强化、公共服务得到优化、公共安全得到加强、公共环境得到美化。此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有了很大程度增强,基层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的比例逐年提升,截至2021年4月,居民代表中党员比例为56%、楼栋长中党员比例为46%,业委会成员中党员比例为49%,较前几年都有了明显提升。

(二)提升了辖区居民的幸福感。“我感觉,现在小区环境整洁了,也变安全了,还有各种各样的服务提供。”朴实的话语反映出众多居民共同的心声,在“红心℃·微幸福”工作不断推进过程中,为体制内外有志于服务社会公益活动的辖区单位提供了参与舞台,促使基层党建覆盖从“体内循环”走向“开放包容”、党建资源整合从“分割占有”走向“开放共享”。近年来开展“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在职党员服务社区项目113个,累计1021名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便民服务、政策咨询等志愿活动,共计256名在职党员以及212名社区退休党员共同参与102个美丽楼道建设;累计认领“携手生命”“暖阳行动”“情牵夕阳”等公益项目近60余个,直接惠及困难群众210余人次。

四、探讨与评论

按照省、市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要求,紧密结合安宁区委“五心”工程,实施“十大”党建项目,开展基层党建提升年活动,不断深化“红心℃·微幸福”党建惠民品牌,从“有温度的服务 带来有质感的幸福”出发,切实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一)“红心℃·微幸福”是深化社区居民自治的牵引力。引领了居民自治的进一步深化,将社区居民自治从居委会层面深化至邻里层面。从直接民主的广度和深度来说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基层党组织以及广大党员的带领下,居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不断高涨,同时也是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的有效载体。

(二)“红心℃·微幸福”是深化全域化党建的有效方式。街道党工委围绕“红心℃”做文章,将个体与个体之间以及单位与单位之间,形成一种“有温度”的全域化党建共建崭新模式,营造出“用有温度的服务,打造有质感的幸福”的良好氛围。

(三)“红心℃·微幸福”是深化行业党建的有效抓手。在“五微共治”运行模式下,各板块之间的党建活动有效促进了各行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如:金融行业服务部开展的金融人才主题活动、物业管理服务部开展的物业服务大比拼,社会组织服务部开展的公益伙伴日活动等,都有力地促进了各行业板块党建工作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