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 案例展示 > 正文

河南省项城市:乡贤评理堂助力基层人民调解

贾岭镇是河南省项城市南大门,面积89平方公里,辖34个行政村,112个自然村,1898名党员,9.2万人,10万亩耕地。位于豫皖三县(临泉、平舆、项城)交界处,G45大广高速、106国道、345国道交汇于此。系“全国文明村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现代建筑防水防潮业发源地”“中国优质白芝麻原产地”“河南省卫生镇”“河南省健康镇”、河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基层党委、周口市信访“四无”乡镇。贾岭镇创建乡贤评理堂,调解社会矛盾纠纷,探索实践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初步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生动局面。

一、背景与起因

2018年春节刚过,贾岭镇党委书记张伟在上海看病期间,在沪贾岭镇建筑防水精英李文中相遇。“文中,带我到附近村镇转转吧,看看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是如何搞乡村建设的。”李文中与张伟一起来到奉贤区庄行镇张塘村、杨溇村学习考察。张塘远近闻名,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那里视察,该村的村庄规划、基础设施、村容村貌令人赞不绝口。

上海之行,给张伟的触动很大。他知道,近年来农村各类矛盾纠纷日趋多元化、复杂化,在内地欠发达的乡镇搞乡村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难度很大。贾岭区域经济薄弱,要想发展,单靠国家红利是不行的。这次到张塘和杨溇,学习了一条经验,那就是借助乡贤力量搞乡村建设和社会治理。这一招在贾岭能行得通吗?答案是肯定的。贾岭人在全国各地创办防水企业千余家,这些人致富不忘家乡,有反哺家乡的愿望。此时,时逢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出台,文件明确提出“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这让张伟和其他班子成员吃下了“定心丸”。

为谨慎起见,镇党委政府决定在基础条件较好的白杨树村先行先试。从白杨树村走出的本土企业家李培明,在贾岭镇创办了河南三利食品有限公司,是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生产的脱水蔬菜全部出口,年创汇6000万美元。在他的积极响应下,白杨树村第一个成立了乡贤会和乡贤评理堂,30名乡贤首次捐款就达82万元,全部用于中心沟治理和文化广场建设等基础设施改善提升。试点成功后,乡贤工作全镇铺开。

二、做法与经过

做法:

1.党建引领搭好班子。通过“党建+乡贤”引领乡贤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发挥农村无职党员模范引领“乡村六老”的积极性,以党心凝聚人心。每个评理堂建立一个3人党员乡贤小组,负责评理堂日常工作。

2.因地制宜建好堂子。把评理堂建设与村史馆、乡贤馆、文化广场建设统筹推进,确保乡贤评理,群众说事有阵地。

3.遇事说理唱好段子。“张家长李家短,说道说道笑开颜。”班子有了,堂子建了,接下来就要唱好“评理说事”这出“戏”。评理员不定时走村入户了解民情,排查矛盾,发现苗头,及时介入化解,做到“小是小非不出户”。评理堂中不断人,一年四季“问官司”。针对矛盾双方当事人直接到派出所、司法所、镇法庭、信访大厅(人民调解委员会)诉求的情况,镇乡贤评理员培训管理中心从各村抽调优秀评理员,“驻”进上述单位,协助干警、法官及信访接待人员展开调解工作。

经过:

1.召开班子会,专题研究实施方案。

2.召开支部书记座谈会、乡贤会长座谈会、“六老”人员座谈会,信访、司法、公安、法庭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分别对实施方案进行论证和修改。

3.成立领导组、建立乡贤评理员培训管理中心,指导全镇村级评理堂建设和评理员的推选、培训、考评工作。

4.召开动员会,通过《贾岭镇关于推选乡贤评理员成立乡贤评理堂的实施方案》,宣布《关于成立乡贤评理堂工作领导组的通知》,宣布成立贾岭镇乡贤评理员培训管理中心及其工作人员名单。

5.指导各村依照方案开展评理员推选工作。

6.组织各村召开乡贤评理堂理事会一届一次会议,创建评理堂。

7.举行“乡贤评理堂”集中授牌仪式,督促各村规范挂牌。

8.由评理员培训管理中心,督导检查评理堂日常的矛盾纠纷排查、研判和化解等工作。

9.每月15日和30日,分别召开一次全镇民调主任和乡贤评理员例会,通报当月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情况,组织特邀培训员对大家进行培训。

10.健全考评奖励机制。年终经过考评,对优秀评理员和先进评理堂将进行奖励。在政治生活上,“两代表一委员”的名额向评理员倾斜。发展党员、选拔干部时,优先考虑发挥作用好的评理员。对于事迹典型的评理员,加大宣传力度,让他上电视、上报纸,给足面子。

三、成效与反响

创建乡贤会和乡贤评理堂以来,吸纳会员1700余人,募集资金1350多万元。广大乡贤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带头壮大集体经济,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和社会治理,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贾岭镇创新人民调解“乡贤评理”新模式,为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有效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探索出了有益路径,大大助力了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全镇176个乡贤评理员累计接待群众咨询4600余人次,调解矛盾纠纷106起,处理信访问题53件,向村委反馈群众意见建议789条。截至目前,全镇未发生一起越级上访事件,信访案件化解率100%,连续三年被评为周口市、项城市评为“信访工作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四无”(镇办)。

三年多来,贾岭镇乡贤评理堂,践行新时期“枫桥经验”。建立完善了工作网络,工作程序,工作制度,强化了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的工作机制,基本上形成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工作局面。乡贤评理堂化解了大量的社会矛盾纠纷,为维护全镇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贾岭镇的这一先进经验在项城市推广。

四、探讨与评价

在实践中形成的经验:

1.注重程序规范,凝聚资源选贤。镇、村两级严格按照热心公益、公道正派、德高望重、群众认可的标准,通过“群众推荐、个人申请、支部审查、报镇政府审批”的方式,在每个行政村选出3至5名乡贤评理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优先考虑退休在家的“六老”人员等热心公益事业者,外出成功人士中有资源、有条件、有能力履职本村评理堂者,本村经济强人、致富带头人有时间有精力履职者,有一定法律知识、能“管事”、会“管事”、有一定“管事”经验,俗称“面上的人”。对选举出来的乡贤评理员做好登记造册,发放聘书和上岗证。

2.注重平台搭建,健全机制管贤。乡贤评理堂建在村里、根在群众中,遵循“法为上、礼为先、和为贵”的理念和“讲法治、用德治、靠自治”的原则,由乡贤评理员组成乡贤评理堂理事会,结合各村实际,镇里邀请农业专家、信访工作人员和优秀基层干部,重点就“三农”系列方针政策、重要法律法规、农村工作方式方法等问题,对乡贤评理员进行岗前培训,切实提升乡贤评理员履职能力,确保他们依法办事。每月召开两次有民调主任和乡贤评理员参加的例会,进行民事调解法规知识培训,对34个行政村的矛盾纠纷进行排查研判。根据《乡贤评理堂章程》,明确乡贤评理堂在镇党委、村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接受镇政府监督管理和村委会业务指导,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和信访问题的化解。同时,从政治、生活等方面加强对乡贤评理员的关心关怀,让他们在政治上有地位、生活上有保障。各村召开重要会议、开展重大活动时,邀请乡贤评理员参加,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其服务能力。

3.注重真情服务,评理说事用贤。乡贤评理员熟悉农事、了解农情,进得了家门、坐得下板凳、拉得上家常,对邻里大事小事知根知底,能做到问寒问暖问民情,是基层党组织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可靠力量,能够成为引领乡村文明、助推社会风清气正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乡贤评理员行走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遇上邻里纠纷、婆媳矛盾等问题都会上前说道说道,直至把理讲明了、把气捋顺了、疙瘩解开了才完事。

4.讲好乡贤故事,弘扬乡贤文化。乡贤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贤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弘扬乡贤文化,讲好乡贤故事,是彰显乡贤们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要举措,是巩固乡贤工作已有成效的有力抓手。

为了增强乡贤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他们进一步为家乡的全面振兴作出更大贡献,贾岭镇率先注册成立了河南省第一家镇级乡贤文化研究会,创建了乡贤文化一条街,编撰了《贾岭乡贤录》。

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1.缺乏党的直接领导。乡贤会领导核心圈党员比例小,遇事几个会长说了算,与村“两委”沟通少。

2.镇村两级认识不到位,缺乏常态乡贤交流机制。由于大部分乡贤在外工作,对家乡实时信息了解不够透彻。乡贤会的工作主要依赖在外企业家推动,镇村构建的平台仅仅是联谊会、回乡座谈会等。缺乏常态的、有效的乡贤交流机制,缺乏与政府长效的交流、沟通。

3.审批程序不规范,存在无证“经营”现象。一些村考虑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没有向相关部门申请注册就匆匆成立,而且会员准入标准低,多是只要捐钱就能入会。

4.内部制度不健全。乡贤会运作制度不够健全,加入和退出机制缺乏,议事程序过于简单,执行过程、落实成效欠第二方监管。

5.募集资金管理风险大。一些乡贤会募集资金少则数十万,多则上百万,这些钱交给乡贤会内部人员管理,以良心为保险,无法律约束。

6.乡贤的道德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乡贤文化建设中的形式主义依然存在。部分行政村培育的新乡贤多以经济指标作为衡量标杆,以在外创业成功的商业人士为主,他们在脱贫攻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确实做出一定的贡献,但目前还没有主动地参与到助学、助医、助残、助困、助孤、拥军、乡村建设等活动中来,没有提高当地的文化影响力和综合实力,文化和道德的引领作用被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