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 案例展示 > 正文

重庆市南岸区天文街道:中一路社区“四微治理”大社区

2019年以来,中一路社区始始终持党建引领,围绕基层“党建+”,整合辖区资源,探索“四微治理”机制,大处着眼,细微着手,微心愿累聚大幸福,全面提升公租房社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背景与现状

城南家园公租房总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共88幢、33267套,人口规模8-10万,是目前重庆市入住人口最多的公租房。天文街道中一路社区成立于2014年9月1日,辖区为城南家园公租房6、7、8组团,现已入住1.3万户,3万余人,在册党员45名,流动党员282名。但是由于社区人口多、来源广、结构多元,法治意识淡薄,社会治理矛盾凸显,进驻单位各自为战、条块分割,社区存在整合资源不足,发挥核心凝聚力不够,党群活动阵地缺乏,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够,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不力,网格服务滞后,社区力量无法满足群众需求等问题。社区以问题为导向,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探索公租房社区“四微治理”,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驻的社区治理体系和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优化社区服务,努力实现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二、做法和经过

社区以问题为导向,党建引领,整合辖区资源,通过区域共治、多方联动、多元共治、探索社区“四微治理”机制,构建“微组织”体系,建立“微网格”,打造“微服务”,创建“微文化”,实现“微心愿”,聚民心聚众智聚正气,大力提升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助推“幸福城南、睦邻家园”的建设,促进社区和谐稳定。

(一)区域共治,构建“微组织”体系。一是推行“1+N”区域化党建模式,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驻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及各党组织共同参与,聚焦社区”主战场“,形成既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又协调一致、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二是组建“微组织”,建立党小组。依托辖区企事业单位为载体,采取单独组建、片区组建、企业联建等方式,按照“社区党支部+党小组”的架构,分组团建立3个楼宇党小组,构建扁平化、全覆盖的组织体系;三是依托社区社工站、睦邻互助会等社会组织承接认领党群服务项目,组织有专业特长的党员群众成立“微联盟”志愿者团队,参与便民利民、扶弱帮困、环境保护、康乐兴趣等志愿服务156余次,并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将党员参加志愿服务纳入“微积分”,明确党员服务时长,同时开展爱心银行积分兑换机制,吸引更多的党员群众成为社区服务的中坚力量;四是发挥社区公益站作用,链接社会资金参与社会治理,发动企业、单位、热心群众参与帮扶活动,将企业、单位及个人捐赠的物资及资金纳入社区“微益”互助基金,为助贫帮困提供资金保障。

(二)多方联动,建立“微网格”治理机制。一是网格优化调整,重新划分社区“微网格”。按照“地域相邻、构成相似、规模适度、方便管理、便捷服务”原则,将区域内的人、地、物、事、组织等基本要素纳入网格管理和服务,把6、7、8组团划分为40个网格。二是建立楼栋管家“微队伍”。由党小组组长牵头,将社区网格长、流管员、社区民警、律师、区住房保障中心房管员、物业楼管员、楼栋长(热心党员群众)纳入网格队伍,建立“八位一体”的“楼栋管家”队伍,制作楼栋网格化服务公示栏,亮出身份、职责、联系方式。三是建立网格“微服务”工作机制。建立网格微信群,开展以管家“三活四清”零距离线上线下服务,让楼栋管家成为本网格的活信息、活档案、活地图,让管家做到网格内“家庭情况清、人员类别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并建立楼栋管家“六员”服务工作机制,当好网格的党建联络员、政策宣传员、人口信息员、治安消防巡逻员、卫生监督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宣传党的政策、收集民情民意、了解家庭信息、排查环境卫生、消防安全、社会治安隐患,调解家庭、邻里矛盾,帮扶困难户、帮教重点人员等服务374余次。

(三)多元共治,打造“微服务”品牌。一是区域化“微服务”体系。由社区党支部牵头,组织进驻企事业单位、各党小组、社会组织,并邀请服务群众工作组区级单位、街道党工委等相关部门,每季度召开党建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协商社区各项治理工作,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并通过开展“社会治安联防,共建安民环境;矛盾问题共解,共创和谐社区;公益事业联办,共兴党群服务;环境卫生联做,共建美丽社区;文体活动联创,共倡文明新风”为主要内容的“五联五共”五星活动,着力打造“党建统领、联动共建、资源融合、服务一体”的区域化“微服务”体系,提高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 二是建立网格“微例会”制度。各网格每月召开专题会议,“楼栋管家”共同协商、共同谋划、共同解决网格内涉及的突出问题、群众诉求等事务,从原来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的演变,做到社区繁杂事务层层分解、层层落实,实现居民惑时有人解、难事有人帮、矛盾有人调。让矛盾和服务下沉到网格楼栋,形成网格“微治理”,实现了“楼栋管家”帮助你,服务管理零距离,为社区和谐稳定奠定基础。三是推出党员群众“三认一结”“微服务”品牌,在党员门外贴上“党员之家”,实施“党员亮身份”,引导流动党员主动到网格党小组报到,设立先锋岗位,理出社区服务事务,划分体育场地、绿化带等公共服务责任田,让党员及热心群众认领先锋岗位、认领承诺事项、认领责任区域,对需要帮扶的家庭理出清单,按照群众点单、社区下单、社会组织及热心党员群众接单的方式,发动12家社会单位组织及40余名热心党员结爱心对子,同时立党员责任牌,公示党员的联系方式,兑现群众发布的“微心愿”,为空巢、孤寡、残疾等家庭提供代卖、送医、家政、代交水电房租费等服务208余次,让党员生活在群众中、服务深入到家庭中。

(四)全员参与,创建“微文化”阵地。一是联合住保中心、物业、幼儿园、商业等单位,投入资金59.1万元,在6组团打造“睦邻”文化休闲长廊,修建科普体育公园,晒党建文化,秀党群风景,展优秀党员、最美家庭、身边好人等事迹,让群众在“润物细无声”中坚定认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二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公租房·百姓家”文化。在8组团修建城南大舞台,举办“爱在公租房”社区邻里节,每年在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开展文艺汇演、趣味游园等群众性文体活动,组办梦想学堂、科普大学、老年大学开展各类培训讲座,进一步营造了公租房社区和乐共融、和谐共居的良好风气。

三、成效与反响

社区“四微治理”项目的实施取得阶段性成效,提升居民参与治理意识和自治的热情,真正实现“需求从群众中来,服务到群众中去”的宗旨,探索实践社区治理新机制。此项目,被中国建设报报道推广。

(一)构建“微组织”,核心“强”起来。一是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共建的社区服务治理新格局,吸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7家,党代表、人大代表及其他党员、居民群众2000余人主动参与社区建设,推动辖区多元主体共下“一盘棋”,实现共建共治。共联合开展各项文化体育活动200余场,环境卫生、消防安全等专项整治100余次;二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服务社会、管理社会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公益慈善、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吸引12个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社区治理,志愿者联盟吸引了1000余人次参与,大力增强了社区治理能力,真正使社区党支部成为社会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打造“微服务”,民心“聚”起来。一是倾听群众“微心声”,搭架党群连心桥梁。通过座谈、入户走访、微信、QQ留言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的心声和需求。对征集到的复杂纠纷和群众心声,交由联点领导和驻居干部与社区“两委”研究解决方案,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切实保障群众的诉求都能得到满意答复。同时设立问题整改公示栏,接受群众监督,切实推动整改工作取得实效,共收集问题清单500余条,并已全部整改化解到位,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二是实现群众“微心愿”,真心为民解难题。建立动态的“微心愿”清单,通过“线上+线下”发动,收集需求清单800余条,辖区企业单位党组织、党员及热心群众通过认领需求清单项目,及时解决群众需求,改善民生,大力提升党组织服务群众水平。在节假日期间,走访慰问困难家庭户138余人次,送上大米、食用油、腊肉、汤圆等生活用品,并提供贴心的上门理发、生存验证、义诊服务等200余人次,实现了他们的“微心愿”,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三是聚焦群众诉求,打通基层治理“微循环”。群众诉求能否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直接影响社会治理体系的循环畅通。社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构建网格化、专业化、多元化治理体系,打通群众诉求解决“微循环”,实现问题在一线排查,矛盾在一线化解,工作在一线落实等“微目标”,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三)建立“微网格”,各方“动”起来。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民主协商。建立了规范的小区居民自治工作流程,明确了各方职责任务。对有争议、无法解决的事宜,在协调解决过程中结合网格化管理,由社区、街道、区级部门依次参与解决,实现小事不出片区、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办的无缝对接工作机制,促进了“四微治理’”项目实施规范化。健全了由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监委会、住房保障中心、物业公司以及居民代表为成员的议事协商机构,明确了协商内容、协商程序等事项,推进民主协商。“四微治理”项目实施中,楼栋议题提出由党组织审核把关、议事过程由党组织牵头组织,协商事项由党组织牵头实施,畅通议题收集渠道、规范议事规程,确保依法议事、依法办事,带动居民参与小区公共事务,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召开党建联系会12次,共同协商解决问题400余条。二是多方联动,提升服务水平。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推进社区网格长、流管员、社区民警、律师、区住房保障中心房管员、物业楼管员、楼栋长“八位一体”队伍,做到党员队伍、履行责任、党建活动、服务群众“四融合”,形成横到边、纵到底、开放式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四)创建“微文化”,阵地“活”起来。一是“睦邻”文化休闲长廊、科普体育公园、梦想学堂、城南大舞台等文化阵地建设,丰富了社区的宣传阵地,为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场所,满足居民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大力提升了群众的生活品质。二是积极开展各类文体及志愿服务活动、培训讲座300余场,吸引1万余人参与,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大力提升了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三是开展“最美志愿者”“最美家庭”、“文明楼栋”、“文明商铺”等评选表彰活动,截至目前,先后100多人受到表彰奖励,汇聚起听党话、跟党走的正能量。

四、探讨与评论

一是开展“四微治理”大社区,发挥了城市基层党建的先进性。社区紧紧抓住党建这条“红线”,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政治优势,统筹协调辖区内各领域资源,推动驻社区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的深度融合,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统分结合的工作局面,实现了”小组织“向”大联盟“的转变,使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由”社区单干“变为”联盟共建”,体现了市域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正确方向。

二是开展“四微治理”大社区,构建起网格精细化治理格局。整合网格的服务力量,建立楼栋管家队伍,形成了社区服务管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的网格治理格局。网格服务零距离,面对面为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对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解决,提前介入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诉求,真正做到情况掌握在网格,不断深化社区“网格精细化服务”,大力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

三是开展“四微治理”大社区,提升了社区治理能力。社区以“微”字把脉、从“小”字切入,为居民服务从细微着手打造服务品牌,将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社区的每一处“神经末梢”,实现居民“微心愿“,夯实文化阵子建设,培育崇德向善,居民群众的文明素养、法治意识等逐步提升,让基层组织更牢固、党群众关系更密切、社区的治理能力得到大力提升,不断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