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 案例展示 > 正文

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睦邻之家”搬迁后扶管理服务案例

一、背景与起因

脱贫攻坚期间,岚皋县通过易地扶贫搬迁9262户、30044名贫困群众,彻底解决了安全住房问题。虽然易地扶贫搬迁帮助群众搬离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穷窝,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但面临着五大难题。一是就近就业难,社区工厂上岗率较低。二是群众办事难,部分跨镇搬迁群众办理有关事务时,需要回到户籍地,导致办事不方便、成本高。三是有效管理难,部分迁入地与户籍地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权责不明晰,容易出现管理“真空”和“漏洞”。四是群众融入难,群众搬到新地方存在生活习惯、邻里关系、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不习惯、融不进,存在“两张皮”现象。五是权益保障难,少数户籍地的林地、耕地等资源没有得到全部流转,日常管护有难度,在搬迁地的民主议事、选举与被选举等相关权益无法保障。

岚皋在吸收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县域实际,探索实施了以“党建红色引领、两业金色增收、三方协同橙色管理、4+X绿色服务”的“睦邻之家”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工作模式,破解易地搬迁后续管理与服务难题,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二、做法与经过

(一)坚持管理服务精准高效,构建统一规范的地方标准体系。为使搬迁后扶工作更加规范,建设有标准,经验可推广,该县以“睦邻之家”体系为主要内容制定发布了《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管理服务规范》,从总体要求、品牌创建、管理机制、产业支撑、就业服务、公共服务和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释。评价体系采取逐项赋分制,并规定了“一票否决”情况。凡得分在90分以上、80—90分、70—80分,分别评为五星、四星、三星“睦邻之家”并予以授牌,实行动态监管。70分以下和“一票否决”者为不合格,不授牌,责令限期达标。该县已对2020年建成的15个搬迁社区“睦邻之家”,从管理、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打分进行星级评定授牌,并严格动态监管。

(二)坚持党建“红色引领”,构建统筹协调的基层组织体系。以党建为引领,所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近融入所在地村(居)委会管理。按照安置点规模,实行村改居和增设村(居)民小组,建立“党小组+党群服务中心”,采取“一室多用、方便简洁”原则,设立集党的建设、便民服务、就业创业、党群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功能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达到组织、场地、人员、制度、经费、活动“六有”标准,保障党群服务正常开展。截至目前,86个党组织覆盖全县“十二五”以来122个安置点,1100余名党员及时找到“新家”。深化“志、智”双扶及新民风建设,143名搬迁群众当选所在地“两委”委员和群团执委成员,做到党组织和党群工作“两个全覆盖”。

(三)实施两业“金色增收”,构建布局合理的稳定增收体系。按照“山上建园区、山下建小区、小区里建工厂”的思路,坚持线上线下、家里家外、外出和本地结合,同步推进一二三产业,确保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一是积极培育产业园区。引导搬迁群众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林地经营权等流转或入股新型经营主体,盘活原有资源,让搬迁群众都能紧密的镶嵌在产业链上,分享产业发展红利。二是推动创业就业。在100户以上搬迁安置小区创办1家新社区工厂,实现搬迁群众就近就地稳定就业。加强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群众至少掌握1项实用技术,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有1人就地就近稳定就业。截至目前,全县毗邻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共培育农业园区159个、集体经济合作社134个,通过林地耕地入股、流转方式累计种植魔芋、猕猴桃等特色经济作物11万亩,带动贫困户3万多人实现稳定增收,3000余名搬迁群众就近到园区和工厂务工,实现了“一人就业整户脱贫”。

(四)坚持三方协同“橙色管理”,构建安定有序的社区治理体系。实行业主委员会、物业、片区长(楼院长)“三方协同”治理,建立“三方”联席会议制度、服务承诺制度、相互监督制度,形成共商共建共管的良好氛围。通过企业提供服务、群众积极参与、政府支持保障,实现搬迁安置小区的产业、就业和物业同步推进。共组建业务委员会25个、引进物业公司10个,选聘23名总网格长和159名全科网格员,建成11个品牌调解室、17个警务室、112个警务站,构建了所有安置小区完备的社区治理体系。共累计召开联席会议20余次,化解扶贫领域及民生领域各类矛盾纠纷172起,并通过公益性岗位和财政资金落实了运转经费及工作人员报酬,做到“有人管事、有场所议事、有钱办事”,使搬迁群众与原住居民互融互通、睦邻友好。

(五)坚持推行4+X“绿色服务”,构建功能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在建成便民服务、健康服务、老年日间照料、儿童活动等四大中心,开展便民、健康、养老、托幼“四类”服务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增设服务内容,打造特色化、个性化的服务体系。全县累计建成便民服务中心21个,实现搬迁群众在安置社区办理事项7960余件;建成社区卫生室123个,开展健康讲座20场次,为8300余名搬迁群众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开办“四点半”课堂13个,建成日间照料中心和幸福院68个,建成便民超市10个、农贸市场6个、金融服务网点10个、电商服务中心8个,全方位提供“4+X”便民利民服务,帮助搬迁群众打消“顾虑”,卸下“包袱”,安心融入新环境,开心过上新生活。使群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六)坚持推行“睦邻卡”,构建便民利民的权益保障体系。该县为保障易地搬迁群众权益,推行“睦邻卡”管理服务制度。解决因搬迁致使大规模人口流动带来的“人户分离”管理服务难题,增强搬迁群众的存在感与认同感,使群众更好享受服务,更加有效管理。让搬迁群众凭“睦邻卡”在安置区优先享受办事服务、创业就业、就近就学、医疗养老、特困救助、参与管理自治等服务,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两头跑”“两不管”难题。

三、成效与反响

目前,已在14个安置小区采取单独或联合的方式成立党支部,108个安置点党员挂靠邻近村(社区)党组织管理,实现安置点党组织全覆盖,1182名党员及时找到了“新家”,同步成立群团组织86个,深化“智志”双扶及新民风建设,143名搬迁群众当选所在地“三委”委员和群团执委成员,做到党的组织和工作“两个全覆盖”;立足产业就业两个根本点,培育农业园区159个、集体经济合作社134个,通过林地耕地入股、流转方式累计种植魔芋、猕猴桃等特色产业11万亩,带动贫困户33680人稳定增收,建成标准化厂房10万㎡,引进新社区工厂44家,提供就业岗位3116个,组织技术培训2217人次,一人就业整户脱贫的局面正在形成;选聘23名片区长和159名楼(院)长,召开联席会议20余次,并通过公益性岗位和财政资金落实了运转经费及工作人员报酬,做到“有人管事、有场所议事、有钱办事”;已新建7个便民服务站,增设社区卫生室6个,开办四点半课堂13个,建成老年日间照料中心9个,做到了基础服务全覆盖。

四、探讨与评论

(一)党建引领是核心。通过安置点上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始终把党的旗帜插在搬迁工作最前沿。设立集党的建设、便民服务、就业创业、党群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功能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灵活形式设立党组织,同步建立群团组织,满足了搬迁群众的需求,也让党员有了“新家园”。

(二)就业增收是根本。建立就业台账,形成搬迁户就业岗位菜单、就业状态清单、劳动力资源账单,实行精准对接,消除了搬迁群众有劳动力“零就业”家庭,深化志智双扶,让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都能务工就业,解决了“逐步能致富”的根本问题。

(三)融入安居是目的。实行“三方协同”管理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融入,使搬迁群众与原住居民互融互通、不再生疏;全方位提供“4+X”便民利民服务,就地平等享受医疗教育和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帮助搬迁群众安心融入新环境,开心过上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