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作为北京市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地区,面对流动人口大幅超过户籍人口、社会治理难度较大的实际情况,始终坚持把优化法治服务作为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工作的重要措施,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助推平安昌平建设水平大幅提升。
坚持多措并举,实现法治服务方式“最优化”
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严格落实“放管服”政策要求,全面提高服务标准,简化审批程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着力提升政法政务服务水平。一是优化服务阵地。紧盯便民利民措施,建立民意感知工作室,坚持“三米微笑、一米问候”接待原则,创新打造“一所(室、庭)一品”便民服务品牌,擦亮政法政务窗口服务“名片”。结合国家实验室、回天地区、城镇地区等不同地区功能定位和人口特点,新建警务站220个,打造了一批枫桥式派出所和集出入境自助大厅、智慧厅于一体的“超级警务站”,着力提升便民高效服务水平。二是优化服务流程。强化政法政务服务管理,简化工作程序,进一步压减服务事项申报材料,完善一次告知、一窗受理、无证明办理等措施,实现申报材料“最多跑一次”。创新推进警务融合,拓展基层派出所服务内容,将15项车驾管业务纳入属地派出所,实现“一站通办”。针对回天地区人口聚集实际,整合服务职能,增设2个区级公共法律服务分中心,与7个镇级公共法律服务站和125个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室共同织密回天地区公共法律服务网络,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办理涉法“所有事”。深化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优化流程,大力推行小额诉讼程序,形成了简案前端快调速审,繁案后端精审细判的工作格局,促进案件轻重分离、快慢分道。三是优化服务渠道。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针对回天地区职住分离人群,打造“情感调解室”“安居诊疗车”“夜间法庭”等特色服务品牌。自主研发“申请执行书自助生成系统”“传票自助打印系统”“阶梯式民间借贷计算软件”。在区法院诉讼服务大厅设立e自助区,设置智能立案、诉讼终端设备,推进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推广网上立案、开庭、缴费、阅卷、送达等在线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群众在“网上办”中真切感受到“办事不再难”。
坚持分类施策,实现法治服务对象“精准化”
深刻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这一深厚人民情怀,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不同群体提供精准服务。一是规范依法行政。研究制定《北京市昌平区依法治区规划(2021—2025年)》等10余部规范性文件,扎实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活动。组建区级律师服务保障团队,专题研究违建清查整治和政府依法决策法律适用等问题。严格党政机关文件审核,完成各项文件合法性审查166件,筑牢法治服务基石。二是创新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建成集“出租房屋登记备案、人员信息采集、日常监督检查、突出情况报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安居驿站”99处,打造形成了“预约入住—核查比对—住宿登记—信息推送”的闭环管理体,形成“组织牵动一体化、运行保障规范化、人房管理法治化、自管自治模式化、服务管理信息化、权责利效一致化”具有昌平特色的“六化”模式,为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服务、依法保障权利。三是突出特殊群体服务。秉持“扶贫济困,服务社会弱势群体”宗旨,坚持“应援尽援,应援优援”原则,全方位提供法律援助,全区各级法律援助机构累计提供咨询6.8万余人次。针对老年人群体,做专反诈中心,成立23个劝阻室、1400余支宣传队,预警劝阻150万余人次、止付挽损4.8亿元,切实守住了百姓钱袋子。
坚持未雨绸缪,实现法治服务质效“最大化”
深植司法为民理念,创新构建诉源治理新格局,解决各类矛盾纠纷于萌芽,实现既节约司法资源,又最大限度减少群众损失。一是整合基层法治资源。发挥基层综治中心作用,以社区片警副书记牵头,整合村居法律顾问、“五老”、信访干部、派出所民警、人民调解员、村居工作人员和心理医生等多方资源,集法律宣传、矛盾排查调解、治安巡防等职责于一体,实现法治服务从“孤军奋战”转变为“多方联动、共同公关”。二是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落实常态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健全“热线+网格”服务模式,开展社情民意直通车、“微建议”“金点子”等征集活动,推行逐级走访模式,畅通群众表达诉求渠道,及时发现苗头隐患和矛盾风险点,实行领导包案等措施,以耐心暖心真心的服务,深化主动治理,实现未诉先办。三是深化诉前多元调解。构建“矛盾排查—法律研判—沟通协调—司法建议”递进式纠纷解决机制,建成法律援助联系点536个,拓宽法律援助渠道,推行专职调解员与村居法律顾问协同工作模式,联动参与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全年累计提供法律咨询2000余人次,参与纠纷调解650余件,最大限度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丰富人民法庭司法服务供给,成立山区巡回审判点、27个法官工作站、10个村级法官联系点,进行巡回审判、现场勘验和调解,每年为千余人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健全“多元调解+速裁”机制,升级改造诉调对接中心,40名人民调解员进驻区法院,综合运用多元调解、集约送达、要素式审判、格式化裁判文书等措施,实现诉讼前端以速裁方式化解的案件数达到民商事案件总数的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