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与经验 > 正文

应急管理须确保拉得出队伍

■经过多年努力,我们的应急管理能力有很大提升。但客观上,依然存在人才团队储备不够、人才协同创新不够等短板。在科技攻关协调创新上,缺少像“两弹一星”、牛胰岛素等项目那样跨单位、跨学科、跨领域的大兵团协同作战

■应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既要着眼当前急需,及时组成人才团队,迅速形成战斗力,又要放眼长远,储备一批战略人才及团队、一批战略项目、一批战略平台载体、一批战略物资,甚至储备极端情况下的备份计划、替代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坚持平战结合,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推动工作力量向一线下沉。

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平战结合”的要求。比如,明确要求“坚持平时和战时结合、预防和应急结合、科研和救治防控结合,加强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和能力建设”,“研究建立疫情蔓延进入紧急状态后的科研攻关等方面指挥、行动、保障体系,平时准备好应急行动指南,紧急情况下迅速启动”。

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关键靠科技。有效应对各类重大公共安全风险,需要抓紧建立“平战结合”的人才创新机制,加大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力度。

储备要足 协同要新

重大公共安全风险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经过多年努力,我们的应急管理能力有很大提升。但客观上,依然存在人才团队储备不够、技术项目储备不够、人才协同创新不够等短板。

例如,对应对重大公共风险的家底、家当缺乏准确和全面的把握,对迅速展开科技攻关的核心人才、支撑人才、相关人才掌握不够,缺少相关人才的战略储备机制和储备计划。在人才培养、考核激励等机制上,与通用领域采用同一标准,缺少专门倾斜,导致有关人才从事相关领域的兴趣、意愿不足。

又如,缺少风险意识、危机意识,对有效应对重大公共安全风险技术、项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应对重大公共安全风险的战略储备技术、项目清单,对战略方向、重要领域、核心技术及其分布整体把握程度不够。同时,缺少战略意识、前瞻意识,对包括广谱抗病毒药物、疫苗研发等在内的技术、项目缺少前瞻规划、战略布局和储备。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上,针对重大公共安全风险的项目安排偏少,投入力度偏小。

在载体平台和物资设备储备上,作为人才培养重要载体的高校,缺少专门针对应对公共安全风险的学科设置、专业分类,在知识建构、能力培养、人才开发上的准备不足;作为主力军的科研机构、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等,缺乏应对重大公共安全风险的机制,没有为应对风险做好准备、预留空间。

在科技攻关协同创新上,限于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资源分配利益共享机制、人才评价激励奖励机制,课题申报实质联合攻关少,缺少像“两弹一星”、牛胰岛素等项目那样跨单位、跨学科、跨领域的大兵团协同作战。

同时,真正碰到战略任务、战略使命的时候,首席专家充分得到授权,各创新主体各司其职、各尽所能、相互配合的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应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既要着眼当前急需,及时组成人才团队,形成创新联盟,加快科技攻关,迅速形成战斗力,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效率取得战果,又要放眼长远,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在规划战略领域、优势领域的同时,在可能面临重大风险的领域也需储备一批战略人才及团队、一批战略项目、一批战略平台载体、一批战略物资,甚至储备极端情况下的备份计划、替代方案。

第一,加大人才、团队的战略储备。

要摸清人才底数。组织协调多个部门,对现有人才及创新团队力量进行排查,摸清本地人才及创新团队底数、来源、层次、分布,明晰人才知识基础、专业优势、技术能力、前期积累和现有成果。

要建立清单制度。针对重大风险,建立人才大中小型名单制度,动态更新小名单(应对风险关键领域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核心团队成员)、中名单(有关领域的重要支撑人才)、大名单(相关领域的有用人才),加强应对重大风险人才战略储备。

要建立海外“蓄水”机制。加大海外人才资源的储备,有效激发海外留学人员、外籍人才、外国专家作用,有效调动海外研发组织、离岸创新创业中心、创新平台、国际实验室、研发分支机构作用。同时,探索创新与全球顶尖专家的合作方式。

要完善倾斜和诊断机制。建立特殊的人才培养、创新突破、科研管理倾斜机制,引导科技创新人才加大相关领域研究。同时,结合战略分析、危险分析,定期开展重点人才诊断机制,在关键时刻挑得出人选、拉得出队伍。

第二,强化技术、项目和基地、物资的战略储备。

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实施重大工程、重大科技攻关计划,积极开展相应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储备一批技术、一批方法。可根据风险的性质、特点和不同阶段需求,确定科研攻关方向,确定近期项目、中期项目和远期项目。同时,依托战略储备项目,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成果转化等人才的锻炼培养,并从中发现新的风险点,探索新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依托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组织,储备建设一批应对重大公共安全风险的研究基地、测试基地、成果转化生产基地。推动国家和地方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专业技术平台、功能型平台等各类科研基地成为战略储备载体平台,平时开展相关研究,战时优先面向各类创新主体开放载体。

此外,还应有意识地储备应对重大公共安全风险的资本、技术、信息、数据、文献、病例、标准、案例和生物资源,以备战时之需。

第三,建立人才创新应急响应机制。

要打破常规,特事特办、急事急办、非常规事非常办,综合使用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面现有优势力量,选好选定首席专家,组织精锐力量,建好应急人才创新联盟,确保快速响应、快速筹备、快速启动项目。

在引导团队各自拿出解决方案的同时,由政府引导组建大的协作创新团队,相互取长补短,开展联合攻关。为此,必须给予首席科学家充分的权力,包括“组阁权”、指挥权以及对人财物的支配权,对科技路线的决定权、分配权。

在大兵团作战中,应合理分解研究任务,采取更加果断、有力、科学周密的行动,强化协同创新。要突出“没有大小、不分彼此”,打破身份、资历、所有制界限,谁有办法思路、谁有最新技术,就可以试验,调动各种力量参与到课题研究、技术攻关、创新突破上来,通过全链布局、多种方案、齐头并进,找出技术路线、可行方案。

要建立人才创新联盟内部定期沟通、问题诊断、知识共享、共同学习机制,及时共享研究收获、总结成功经验,对难题集思广益、出谋划策。同时,建立更大范围的国际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与各国高校、研究所、实验室创新团队合作交流,探索完善全球治理机制。

第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方面,建立完善预判机制、定期会商机制,搭建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核心创新团队、公共安全专家、政策制定者的联盟,完善专家顾问团和参谋系统,针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判和跟踪分析。同时,进一步确定应急行动指南,完善风险预警机制,紧急情况下可以迅速启动预案。

另一方面,突出全国一盘棋,打破单位、体制、区域甚至门户差别,构建指挥统一、反应灵敏、责任明确的领导体制。强化平时战略谋划、战略储备,强化战时应急攻关创新的组织结构、人员配备、运行机制、方向任务、工作纪律。

要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激励。对平时能有效识别风险、遏制化解危机、将损失降到最低的人才、团队,在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技术创新研发项目、人才计划申报方面予以倾斜;对战时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并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团队,在人才计划、科研项目、经费使用、人才奖励等方面予以倾斜。

例如,战时响应重大安全危机的科技攻关经历,可直接作为职称申报评审时的重要依据;对参与战时人才创新联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在申办高新技术企业、高新入库培育企业等方面也要有所倾斜。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