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与经验 > 正文

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方能赢得人心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改变了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轨迹。借助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源,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成为全力做好疫情期间宣传工作的主要传播手段。这种线上话语方式的创新深入人心,如何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4月21日,经上级批准,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党校举办了线上党务工作者示范培训班,积极进行“线上党校”的办学探索,陆续推出精品微课,逐步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培训模式,积极应对疫情防控期间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需求,确保年度培训工作稳步推进,在大考中交出满意“答卷”。与此同时,大兴区委党校与大兴区融媒体中心合作,首次推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每日一讲”空中党课,铁道党校也与北京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共同举办网络直播课堂,隆重推出《关于疫情防控的哲学思考》等创新课程。疫情防控期间,首都的党校人已经行动起来,坚持主动发声、正面引导,借助互联网将党校声音及时传播到全社会,让正能量始终充盈在网络空间。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的使命就是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在互联网加速发展的新时代,随着党校这支生力军大规模地开辟云课堂,党的创新理论一定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京华大地开花结果,进一步形成生动实践。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社会也在中国初步生成。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1.2%。手机网民占网民总数的99.1%,目前国内移动互联网渗透率已经基本到顶,与此同时,网民群体结构及其心态与舆论表达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大批党政军群和知识密集群体的党员干部积极发声,主动担当,其网上言行既体现了党性,又彰显了人民性,产生了良好反响,网民群体中的自我教育、自我引导等机制正在形成并持续完善。在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体制内到民间的网上理论传播新格局,网上主流意识形态阵地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壮大。然而,建设网络强国,如何适应网信事业和网络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以及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认识,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来把握,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切实提高我们适应与驾驭网络社会的能力,就一定能趋利避害,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国家和人民。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开启国门的我们跟上了网络时代的前进脚步,与西方国家几乎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然而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也积累了不少问题。一个时期以来,网络传播的海量信息所造成的信息选择的多样性和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使各种学说在网络空间纷纷登场,各种类型的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立足之地,利用网络广泛地传播自己的主张,扩大影响,争夺群众。事实证明,网民的思想观念、意见看法、利益诉求等,只要存在,就会以网络舆论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把握舆情脉搏、寻求疏解之道无疑是我们党占领网络舆论制高点的一种必然选择。正视现实,科学研判、精准施策,充分发挥包括党校师生、网民志愿者在内的人才优势,并在现实生活中及时回应网民正当诉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诚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才能确保在激烈的网络舆论争夺战中胜出。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日益强大并负责任的中国。美国历史学家和外交家约瑟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软实力”理论,为解决硬实力中难以解决的国际争端问题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研究视角,因而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软实力”理论认为,国际关系的现实主义模式过于强调以军事、经济为代表的硬实力的作用,而今天,文化、政策、价值观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所有国家都要学会通过新的权力源泉——“软实力”来实现目标。可以说,“软实力”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强调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等所产生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该理论启示我们要建构与他国间积极友好的认同关系,扩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使中国在在获得国际社会肯定及认可中建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威望,进而增强国家总体实力。印度当代英语文坛的著名作家、前联合国副秘书长、1998年在瑞士达沃斯被“世界经济论坛”誉为“明天的世界领袖”的沙希·塔鲁尔就是一位“软实力”理论的坚定信奉者。塔鲁尔断言,在当今世界,胜者不再是拥有强大军队的一方,而是更会向世人讲述故事的国家才能赢得人心。我们今天致力于克服国家间的分歧和矛盾,促成全球合作抗疫格局,可以从他的这一观点中获得启迪。 

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解决了“挨打”、“挨饿”的问题,现在就是要解决“挨骂”的问题,而要解决“挨骂”问题,必须创新理论、转变思维模式、实施传播转型。我们必须传承中国文化智慧和优良基因,接纳多样的文化,包容不同的治理理念,倡导“各美其美”、“和而不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长期以来西方文化叙事的话语垄断,我们在当下亟需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学,用自己的声音和话语体系,向全世界愿意倾听的人讲述中国故事,开辟中国与世界交流对话的新境界,筑就人类未来的新篇章。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的经验表明,在如此重大的疫情面前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全面动员,合力应对是惟一的出路。当前,全球疫情蔓延,形势已相当严峻。国际社会只有消除分歧、团结一致、共同抗疫,才能最终战胜病毒。通过创新的对外宣传引导世人正确认识中国文明,认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当代以及中国的未来,在当前集全国人民之力把中国版抗疫叙事做大做强,为全球合作抗疫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是我们应有的历史担当!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关键就是最大限度团结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人、引导人、凝聚人,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汇聚成磅礴的中国力量。借助互联网做好社会大众的思想引领,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规律。意识形态工作是软实力,是一种文化的软性控制,追求的是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关键是要能开窍,更要能服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要发挥塑造价值观念、引领生活方式的功能,为全社会确立普遍的价值导向和目标追求,必须与时俱进,立足于以理服人的观念体系和以德感人的价值判断,润物细无声,对社会大众进行渐进、“滴灌”式的长期渗透。只有在全社会确立一个普遍的价值导向,并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及自觉遵从,才能吸引亿万群众“知所趋赴”,坚定不移跟党走,共同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打牢社会和谐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基。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校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