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百强案例 > 第二届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百强案例 > 正文

抓“五点”提“五力”深化“五治融合”绘就幸福建银社区新画卷

“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面对基层社会治理的老课题和新答卷,公园路街道建银社区以“五治融合”为抓手,锚定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切实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实现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水平、人民群众满意度“双提升”。

一、守牢政治引领制高点  提升基层治理凝聚力

建银社区把党建工作贯穿于社区治理的各个方面,聚焦党建共建,整合共建资源,不断完善“红色共建体系”,最大限度地把群众组织起来,真正把党建政治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的工作优势,以党建引领促发展,党建共建促合力。

一是创建“红色阵地”。以网格党建、共驻共建、在职党员“双报到”、群众说事、红色物业、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等为抓手,强化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居民议事会等功能,构建联系交流、学习教育、志愿服务、民主议事于一体的居民幸福共同体,将支部建在小区里,服务沉在家门口。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微心愿活动2场、惠及13户;开展创建文明城市、疫情防控、治安巡逻、结对帮扶等志愿服务活动近1000余人次,最大限度地把帮办实事落到实处。

二是培育“红色头雁”。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有效加强社区“两委”班子力量。在注重选配班子的同时,建立全员培训、骨干培训、专业培训相结合的社区工作者培训体系。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社区工作者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中,强化了服务意识,提高了服务本领。

三是建设“红色物业”。通过发展“红色物业”,将党的声音、党的温暖注入到物业服务管理之中,构建“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物业——居民”四级组织体系,积极吸纳电梯维保、水、电工各类人才,锻造一支以党员、居民骨干、志愿者、物业工作人员为主要成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为困难群体及时提供水电维修、管道疏通、家电修理等服务,构筑起社区、物业、业主之间的桥梁。截至目前,累计开展疫情防控、环境卫生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10余次。在疫情防控期间,物业公司和党员志愿者积极主动参与到防控工作中,与社区党组织形成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人民防线”。

四是密织“红色网格”。建银社区共有10个居民小区,116栋居民楼,常住人口4673户,共10915人,居民党员483人。社区党组织下设了10个小区党支部,居民小区均设有小区党支部、小区网格长,每个楼栋都有楼栋网格长,确立起党员中心户,构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网格长—党员中心户”为基本框架的五级组织架构。一网聚能,多格兜事。建银社区网格党支部解决了红星街垃圾清运问题,网格党支部党员主动上门照顾孤寡老人,矛盾调解工作室解决居民矛盾10余件,并推出红色讲堂进网格活动,依托网格开展走访慰问、“三清一维护”等主题党日活动10余场,提升辖区党员服务群众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抓细法治保障关键点  增强基层治理公信力

法贯之于基层则基层兴,法严之于基层则基层稳。建银社区加大基层普法力度,不断提升基层群众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极大地提高了基层组织运用法治方式治理社会的能力。

一是“面”上覆盖。根据不同人群不同需求,开展个性化法治宣传教育,一方面利用微信群、QQ群、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普法宣传;另一方面,联合学校、社会组织、企业等辖区单位,大力开展学校、文化广场、居民小区等法治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使法治精神、法治理念走进社区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居民。建设完善“社区—片警—网格—法律顾问”的法律服务体系。整合法律志愿者、调解能手、社会有威望人士等力量,积极推进综治服务中心、社区警务室、矛盾纠纷调解室等功能室的完善建设,提供法治宣传教育、矛盾调解、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等零距离法律服务。

二是“线”上延伸。组建“夕阳红调解队”、“法律援助服务队”等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微信等线上载体,为社区矫正等重点人员开展普法宣传和警示教育活动,助其接受改造。通过与辖区片警结对子,实时参与轻微治安案件、民事赔偿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加强外来人口管理与出租房管理,随时掌握外来人口的生活生产状况,并强化法律与政策教育。

三是“点”上发力。不断延伸宣传触角,联合街道司法所、白银市政法委、白银市图书馆等共建单位,推动法治教育进小区、进家庭,积极引导辖区群众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加强对社区“两委”干部、普法骨干、法律明白人的法治培训工作,提高法治宣传人员的法律素养和能力。

三、选准德治先导结合点  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力

道德教化既治心又治本,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建银社区注重在基层开展“德”育,把孝道、公德建设融入社区管理,把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基层治理,深化文明创建、道德模范树建、道德教育实践等活动,力促形成人人讲道德、重修养、促和谐的社会氛围。

一是强化环境治理。结合“两排查两整治”和自建房屋排查整治工作,摸排辖区经营性自建房屋1处,无正规手续房屋3处,棚改区域内未改造房屋2处,拆除、清理违法广告牌12处,清理垃圾杂物40余吨,粉刷辖区小广告200余处,擦洗公共设施20次,签订门前“五包”责任书120份。

二是突出重点治理乱象。以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及失管楼院为治理重点,着力治理辖区内乱堆乱放、乱占乱摆、乱架乱养等现象,积极协调解决下水堵塞、房屋漏水、停水、噪音扰民、基础设施损坏等问题30余次。

三是强化文明风尚。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道德讲堂等文化宣传阵地,定期邀请社区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宣讲个人先进事迹,积极宣讲道德楷模、身边好人好事先进事迹,形成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同时,把培树活动与党员教育相结合,在传统重大节日期间集中开展党史党情形势教育和纪念活动,增强广大群众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树立文明新风,弘扬社会正气,营造良好氛围。组织开展了“三八”女性健康知识讲座、“全民阅读活动”、道德讲堂活动10余次。

四是强化为民服务。成立10个志愿服务岗,广泛开展社区党建工作联创、思想工作联做、社区服务联动、社区治安联防、文体活动联办“五联建”活动,开展疫情防控、法治宣传,环境卫生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针对辖区老年人活动场所少的情况,协调白银公司,将氟化盐小区27号楼北侧车棚改造为占地300平米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站,内设书画阅览室、心理疏导室、棋牌室、剪纸室、警务室、社区综治中心等,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四、夯实自治基础立足点  激发社区治理源动力

群众既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受益者,必须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建银社区进一步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党支部联席会议制度,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等制度机制,搭建社区民主协商新平台,让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一是强化制度约束。以社区组织为核心,以社区居民协商议事会和社区居民代表大会为平台,建立居委会、物业公司、共驻共建单位“三方共治”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居民召开座谈会、网格议事会,破解居民烦心难心的“疑难杂症”。指导无物业的小区进行自管,建立自管会议事规则、自治公约等工作制度,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居民反映的沁芳园小区停车位被外来车辆占据、小区秩序较乱等问题,通过自管会组织群众商议均得以妥善解决。

二是打造服务平台。推行社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现场办公解决绿化带破坏、房屋漏水、乱堆乱放、广场舞噪音扰民等民生实事50余件,有效疏解了居民的怨气和不满,维护了社区的和谐。开展“道德模范”、“身边的好人”评议活动,用身边的榜样引导群众见贤思齐。

三是完善民主监督。落实党务居务公开制度,做到项目必公开、文件必上墙、公告必张贴。督促社区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工作纪律,有效避免了推拖绕、庸懒散等现象。严格办事程序监督,对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如党费收缴、低保听证会、失独家庭申报、特殊家庭申报、特困供养申报、临时救助等居民关注度高的事宜,均在监督下依规办理、阳光操作,充分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五、撬动智治支撑创新点  强化社区治理助推力

智能化建设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极大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效率。建银社区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数字技术与社区管理相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可变量”变为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最大递增量”。

一是便捷“微服务”。加快网上便民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网络,推行“最多跑一次”、“马上办、一次办、网上办”等,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效率和水平,用智能化“小程序”解决“大事情”。

二是网格“微平台”。建立实名制网格服务微信群,通过微信平台开展惠民政策、疫情防控、防电信诈骗,惠民政策等宣传工作。通过“码上反映”民情直通平台最大限度收集社情民意,及时回应居民咨询和解决民生诉求,形成“便民服务圈”。社区今年收集各类矛盾纠纷信息11件,微信群信息来源占所有矛盾纠纷来源达到了70%。

三是智慧“微管控”。建立网格中心、综治中心、监控中心“三心合一”管理模式。网格中心工作人员充分利用“白银综治”APP,开展重点人员走访记录与问题上报,第一时间上传社区综治中心信息平台处理。依托“白银市网格化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目前已采集各类信息百余条,综治信息、重点人群录入率达到100%。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建设,辖区住宅小区内安装监控196个,安装“车辆识别”、“人脸识别”系统7个,切实提高各类风险隐患预测预警预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