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治理要闻 > 正文

浙江省衢州市:“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提升治理效能

编者按:衢州市作为浙江省“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试点先行市,通过重构县乡权责关系、推进事项集成联办、下沉资源力量、优化平台建设,有效破解权责匹配难、资源下沉难、县乡协同难等问题,全力打造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衢州样板。

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源头、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市域面积8844平方公里,辖1482个行政村。为解决县乡间权责不清、联动不畅等长期影响乡村治理效能的问题,衢州市按照浙江省委的部署,开展“县乡一体、条抓块统”全市域综合试点,全方位推进职能部门赋能基层、放权基层、服务基层,明确县乡权责界面,把乡(镇)做大做强,提高对资源、平台、队伍的统筹协同能力,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形成上下贯通的县域整体治理格局,全面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

衢州市“县乡一体、条抓块统”首批改革观察员

一、推进基层职能重塑,重构县乡权责关系

立足破解县乡条块割裂、职责界面不清、责任相互“甩锅”等顽疾,以扁平高效管理为落脚点,推进基层组织架构重塑,确保职能理顺、边界厘清、关系理畅。

一是创新镇街分类管理模式。根据规模、区位、产业等因素,将全市103个乡(镇、街道)分成经济型、生态型、复合型、城区型、城郊型五大类管理,根据不同类型的功能定位、职责职能和发展重点,建立差异化的政策资源调配机制和工作目标考核机制,推动乡(镇)特色发展、差异发展。

二是推行基层模块化运行机制。推进乡(镇)功能业务相近、职责职能相同、任务内容相似的机构和岗位有机融合,构建党建统领、经济生态、平安法治、公共服务4大平台模块,形成“1个综合信息指挥室+4个模块”运行架构。高位“瘦身”精简内设机构,将乡(镇、街道)内设机构“一对一”或“多对一”嵌入模块,建立起模块与机构、机构与岗位、岗位与职责相匹配、相融合、相衔接的高效运行机制,实现乡镇工作从“单兵作战”向“兵团作战”升级,乡(镇)功能从“条块分割”向“扁平高效”过渡。市域内各县(市、区)优化机构综合设置,明晰匹配模块运行路径,精简行政内设机构18.1%。

三是构建县乡权责一致体系。建立健全权责清单、政务服务清单、属地管理事项责任清单“三张清单”,依单履职、依单管理、依单问责,编制乡(镇、街道)清单事项办事指南及流程图,纳入浙江政务服务网运行,实现基层“清单之外无事项、列明之外无责任”。

二、推进事项集成联办,构建协同联动格局

以“事项”为切入点、以“事件”为着力点,立足于流程再造、程序再优、效率再高,推进高频次、高权重、高需求和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的事项集成为“一件事”,实现“一次办、高效办”。

一是迭代“一件事”集成联办。激活“任务分解深下去、综合集成升上来”的“V”字形运行思路,拆解“一件事”事项处置的最基本环节,梳理人、事匹配事项清单,从“高效处置一件事”转变为“高效处置一类事”。强化基层治理领域农民建房服务监管、欠薪处置等17件“一件事”实战运行。

二是拓展“一件事”应用范畴。动态调整“一件事”清单目录,按照“党建统领、经济生态、平安法治、公共服务”四大类,梳理了初信初访、产业工人培训、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等“一件事”,拓展延伸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迭代升级基层治理“一件事”系统,构建自助分析和预警系统,打通“一件事”系统与“基层治理四平台”(党建统领、经济生态、平安法治、公共服务)等线上系统运用、推进部门和乡镇“限时响应”,实现“乡呼县应”。农民建房服务监管“一件事”上线后,建房审批时间由原来的90天缩短至7~17天。

三、推进资源力量下沉,增强镇街统筹能力

通过事权下放、人员下沉,让“条”上的资源沉下去,“块”上的力量统起来,全面增强基层主动权、主导权。

一是以“大综合一体化”改革为契机推动事项人员全下沉。开展“1+5”(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卫生健康、应急管理)行政执法改革,推动执法制度重塑、流程再造、效能提升,全面打造“事权下放、力量下沉、执法综合、监管融合”新格局,提升乡(镇)统筹协调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率先开展乡(镇)“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以重点乡(镇)为“1”、周边乡镇为“X”,创新“1+X”执法模式。截至目前,全市35个中心乡镇建立了综合行政执法队,42%的综合执法事项下放一线,81%的综合执法力量下沉一线。

衢州市常山县“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工作推进会暨一支队伍管执法授牌仪式

二是以“一下沉、五统筹”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推动机构编制全下沉。围绕打破机构编制“一核定终身”的问题,开展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市县部门人员编制纵向下沉,统筹乡(镇)人员编制与街道人员编制、行政人员编制与事业人员编制、乡(镇)人员编制与部门派驻站所人员编制、乡(镇)中层股级职数以及编外用工使用,统筹核减收回职能弱化或工作任务不足部门的编制,真刀真枪推进编制资源向下倾斜,破解乡(镇)事多编少、有责无人等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共下沉行政编制159名,事业编制567名,乡(镇)行政编制占比41.9%,事业编制占比21.3%,确保“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事情有人办”。

三是以推行基层干部“四权管理”“四维考评”办法为契机推动管理考评全下沉。实行派驻乡(镇)机构编制、人员“双锁定”办法,全市1460名部门派驻干部与5400名乡(镇)干部全部纳入平台模块一体管理、一体使用,同时赋予乡(镇)对派驻干部的指挥协调权、考核管理权、推荐提名权、反向否决权等“四权管理”,改革试点以来全市各乡镇否决退回派驻干部12人。创新基层干部“岗位赋分、模块评分、组团积分、专项计分”的“四维考评”机制,打破条块割裂,打破身份标签、打破平均主义,通过四维分析“定分值”、双向选岗“优配置”、量化积分“强绩效”,实现“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干与不干不一样”。

衢州市“四维考评”数字平台

四、优化三级平台建设,搭建整体指挥体系

围绕“一中心一指挥室一网格”迭代升级,探索建设力量集成、数字赋能、功能集约的县、乡、村一体联动指挥体系。

一是建立县级社会治理中心。实行县委主导、中心主抓、部门协同模式运行,成立县级基层治理委员会(领导小组),作为县委议事协调机构,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工作和基层治理工作的统筹、协调、管理等。县级基层治理委员会配套设立县级社会治理中心,为县委、县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如衢江区强化社会治理中心的运行管理,设18个接待窗口和19个接待功能室,采用“常驻+轮驻+随驻”的治理模式,整合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12309检察服务中心等13个工作平台成建制入驻;县纪委监委、县公安局、县妇联等部门和各种社会力量采取轮驻、随叫随驻相结合的方式入驻中心。建立新进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到社会治理中心进行为期2个月的岗前业务培训锻炼机制。

二是迭代乡镇综合信息指挥室。综合信息指挥室与乡镇党建办合署办公,乡镇党委书记兼任指挥室主任,负责综合指挥调度、分析研判等工作。综合信息指挥室对上做好与县级社会治理中心的汇报沟通、协调对接,对下负责村社全科网格的管理、考核、培训、指导等工作,实现“基层治理四平台”高效协同,事件受理交办、处置反馈、督办考核工作闭环管理。科学设置岗位,配备专门力量,强化人员24小时全天候值班制度,原则上中心镇设置4~6个岗位,一般乡(镇)设置3~4个岗位。

三是深化村社网格建设。网格员负责发现和上报社会治理事件,按照“分级负责、协同处置”的原则,实行网格事件报办分离。设立“微网格”治理单元,构建全面覆盖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全市每300~500户居民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做到全覆盖、无死角,将“微网格”落在单元内,形成“组织在网格中建立、干部在网格中服务、活动在网格中开展、矛盾在网格中化解”的“微治理”工作模式。

衢州市浙里党群心连心(三联工程)数字参谋

五、推进两大体系贯通,提升智慧治理水平

通过数字化改革“162”体系(“1”指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6”指党政机关整体智治、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法治、数字文化6个综合应用;“2”指数字化改革的理论体系和制度规范体系)和基层治理“141”体系(“1”指县级社会治理中心;“4”指基层治理四平台;“1”指村社网格)衔接贯通,让六大系统能力在基层治理系统集成,探索构建基层治理大脑,推动越往下越综合、越往下越极简、越往下越管用实用好用。

一是优化贯通路径模式。坚持数据同源、模型同构、全市统筹,一体建设县、乡和村(社区)网格三级工作界面,使“141”体系自身在衢州贯通融通,分类型分模块分层级承接“162”。比如,将县级社会治理中心作为任务下行与事件上行的交互枢纽、信息研判和资源统筹的指挥中心,打造“162”体系在基层贯通的核心枢纽。推动分层分类贯通,将贯通应用任务分为逐级分拨、定级下发、全级下发三大类,确保贯通工作分层有序。比如,以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为支撑,通过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服务网关,按照界面集成、接口集成两种模式,实现省级重大应用与衢州基层治理综合应用的技术贯通,推动以事件为基础的基层治理标准化、智能化、一体化。

二是加快建设基层治理大脑。坚持省市联建,初步形成基层治理大脑建设方案,着重建设全域感知、综合集成、赋能支撑三大能力域,由市级统筹建设通用和核心能力,区县做好集成对接和场景应用落地运行。打造“一屏两端”,优化基层治理综合应用功能,推动综合应用平台与用户体系打通,用户可在基层治理四平台一次登录访问全贯通应用。其中,大脑大屏端,围绕“基层治理四平台”、共同富裕场景、基层治理指数等核心要素,做到一屏统揽,实现党委政府的需求。PC端依托基层治理综合应用,推动“基层治理四平台”业务梳理和界面升级。移动端包括治理侧和服务侧,治理侧融合掌上指挥和掌上基层,迭代形成掌上治理;服务侧融合邻礼通、村情通、政企通,打造衢州通。推动大脑赋能基层工作实战实效应用,梳理全市大脑相关应用29个,疫情防控快响激活、智能化巡检监管农民建房、人员聚集热力图等已建场景应用在基层实战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