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在外地开店,办手续前后要跑好多趟,没想到现在我只跑了一趟就办好了。”在江苏省溧阳市经济开发区开了家新餐馆的刘先生告诉记者,他在“一件事”专窗一次性提交了材料,前后不到20天时间,就拿到了开餐馆所需证件。
“溧即办”当好政务服务“店小二”
跑断腿、磨破嘴,打不完的电话,盖不完的公章……这些难题曾一度是群众到政府办事的真实写照,但这样的局面在溧阳已成为历史。
为了提高服务群众效率,溧阳打造了“溧即办”政务服务品牌,聚焦企业经营、项目建设和民生服务等方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一窗办”改革。原先分散在不同窗口办理的事项经过重塑流程后,在新建的“一窗式”受理审批平台以整合套餐式集成服务面向群众,让办事群众进一扇门,在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完成一整件事的办理。
“我真是不敢想象,不用请假,午休时间还有工作人员为我们服务。”在溧阳一家企业工作的施女士,因身份证丢失,影响出差。当她中午来到行政审批局,惊喜地发现“不午休窗口”,很快就办好了临时身份证。施女士的经历,正是溧阳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效能革命”,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一个缩影。
“不午休窗口”“不见面”“免交复印件”“免费证照邮寄”……“溧即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让审批再提速,当好政务服务“店小二”。
“溧即办”自推出以来,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不断优化简化服务事项网上申请、审查等流程,涉及多个部门的事项实行一窗受理、网上运转,群众还可选择办理结果快递送达,坐在家里就能网上办成事。
“溧阳速度”点燃民企发展“引擎器”
“请问是溧阳市公证处吗?我们公司与另一家公司因产品代言人失德违约导致订单不能继续生产,现在打官司急需办理保全证据公证。”近日,一位女士打电话焦急寻求帮助。
据悉,这两家公司之前都承接了一批印有品牌代言人宣传海报的啤酒纸箱定制订单。然而,这些纸箱却因代言人是失德艺人吴某某而无法面市。两家公司在与订购商协商赔偿的过程中,被告知需要对这些纸箱的数量进行保全证据公证。得知这一情况后,公证员以最快的速度为当事人出具了公证书。
对企业来说,效率是效益,更是竞争力。在溧阳公布的46项审批服务标准化“一件事”中,每个事项平均跑动次数由4次降至1次,企业户均办结用时压缩至0.57天。不断刷新的“溧阳速度”和“溧阳服务”,正在点燃更多有志者来溧阳投资和创业的热情。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办事提速,服务提质,溧阳高新区率先探索开展投资项目区域评估改革工作,做到“一个区域做评估、项目入驻全简化”,被国务院办公厅列为地方优化营商环境的典型做法之一进行通报推广。
“法治政府建设是为了让更多群众共享溧阳发展成果,享受更便捷更高效的服务。”溧阳市委依法治市办副主任、市司法局局长葛军伟介绍,持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将为溧阳经济发展注入稳定健康的动力和活力。
法治护航提供靶向式精准法律服务
龙头企业的落地与快速推进,推动了溧阳动力电池产业集群的持续壮大。2021年,溧阳实现动力电池产业产值近430亿元,出货量占据全省50%、全国20%,有望成为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研发能力领先国内的千亿级动力电池产业基地。
在动力电池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专业法律知识欠缺”成为不少企业难以回避的短板。动力电池企业生产经营中涉及的合同审查、股权分配、知识产权等问题,迫切需要专业法律团队的帮助。
“全力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溧阳市司法局副局长、溧阳律师行业党委书记花莎向记者介绍了溧阳公共法律服务动力电池产业链的法律产品——“产业链+法律服务”。
通过全面梳理溧阳动力电池产业链相关企业的法律需求,精准对接供需两端,“产业链+法律服务”在企业生产、供应、销售、招投标、投融资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全链条、全覆盖及定制化、常态化的法律服务。
“万所联万会”“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四进四送”……近年来,溧阳司法局围绕企业经营的难点痛点问题,采用“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模式,主动对接企业需求,择优筛选名优律师和法律服务工作者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提供法律咨询、法律体检等服务,以此不断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提升企业负责人依法经营的法治意识。溧阳按照“重点项目建设到哪儿、法律服务就跟进到哪儿”的工作思路,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真正实现“法伴企业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