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调查研究中的形式主义:成因与治策

摘 要:调查研究中的形式主义与我们党的作风水火不容,对于党的事业的消极作用不容小觑。调查研究中的形式主义通常表现为“蜻蜓点水”式调研、“钦差”式调研、“被调研”“嫌贫爱富”式调研,等等。究其成因,主观因素包括部分党员干部自身的思想觉悟不高、工作方法不科学,客观因素主要是体制不健全、纪律有缺失等。对其辨证施治,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教育、理顺调研制度、明确纪律要求等多个方面着力,方能有效杜绝调查研究中的形式主义。

关键词:调查研究 形式主义 作风建设 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调查研究作为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党干事创业的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这些中国共产党人耳熟能详的至理名言,生动形象地阐述了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1]。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成为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扑下身子深入一线把脉问诊、问计于民的有效途径,是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的可靠方式。因此,必须警惕和杜绝调查研究中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确保调查研究真实、正确、高效。

表现形式

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和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秀传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工作方法。调查研究成效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发展问题能否解决、党群干群关系是否密切。因此,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避免形式主义的滋生。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告诫全党“调查研究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还深刻总结了调查研究中经常出现的形式主义的四种表现形式,有“浮光掠影、人到心不到的‘蜻蜓点水’式调研”,有“做指示多、虚心求教少的‘钦差’式调研”,有“调研自主性差、丧失主动权的‘被调研’”,有“到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调研多、到情况复杂和矛盾突出的地方调研少的‘嫌贫爱富’式调研”等等。[2]深入剖析这些调查研究中的形式主义,对我们正确开展调查研究和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蜻蜓点水”式调研。这种调研形式主要表现为部分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流于形式,不触及实质问题,在调查研究中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隔靴搔痒,使得调查研究难以真正服务决策、解决问题。有的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人到心不到”,不深入群众中间倾听群众的诉求和呼声,始终和群众保持距离。有的党员干部尽管主观上没有敷衍了事的不良心态,但缺乏深入洞察事物、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导致调研过程中只能看到浅层次的表象,看不到深层次的问题,提不出有建设性意义的意见和对策。“蜻蜓点水”式调研的不良后果,就是发现问题不及时、解决问题不出力,对基层实际不能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把握,使得问题得不到实质性解决。

其二,“钦差”式调研。所谓“钦差”式调研,主要表现为部分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自视甚高,不屑于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在调查研究中颐指气使、呼来喝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因循守旧、照本宣科,使得调查研究成为“作指示”“搞指导”的空架子。部分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事前要求、事后吩咐,带着“尚方宝剑”下基层,处处强调自己的领导派头,彰显高人一等的地位,调研的过程要层层陪同、前呼后拥,走规划路线、看装饰“盆景”、听专业座谈,对于基层的真实情况一知半解,导致问题看不清、情况摸不准,更遑论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这些形式主义的做法使得领导干部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很难看到基层的真实情况,自然也取不到“真经”,成为“钦差”式的调查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对这种“钦差大臣”做派深恶痛绝,曾严厉地指出 “我们党吃所谓‘钦差大臣’的亏,是不可胜数的。”[3]

其三,“被调研”式调研。所谓“被调研”,其主要表现为部分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的环节中存在滞后性,被动地完成调查研究任务,在调查研究中缘木求鱼、刻舟求剑,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随波逐流、得过且过,使调查研究与现实情况脱节。部分党员干部的调查研究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因此,上级不要求的一概不做,调查不主动、研究不深入,最终导致相关问题的材料收集得很齐全却无人问津,调研者把调研任务完成后简单汇报以交差了事,对于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毫无作用。这些党员干部调研前不认真准备,缺乏周全详实的调研方案和调研目标,被动开展调研,致力于完成上级的指示安排和领导部署,走一步看一步,想一出是一出,导致调查研究成为即兴发挥的“提线木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其四,“嫌贫爱富”式调研。“嫌贫爱富”式调研的主要表现为部分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有侧重、有选择,做不到“一碗水端平”,在调查研究中拈轻怕重、挑肥拣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瞒忧报喜、避重就轻,使得调查研究成为“表彰大会”,问题难题得不到真正解决。部分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热衷于到成绩突出的模范村、先进县,而不去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矛盾突出的地区调研,宁愿“舍近求远”也不愿“跋山涉水”,在调查研究中对于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难题不闻不问,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调研的机会将后进地区落后的“病因”找准,最终使调查研究的结果既不能“治标”也不能“治本”,成为了“推不开”“立不住”的一纸空文。

成因分析

以往调查研究中的形式主义对当前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调查研究是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的重要途径,党员干部必须要真正落实调查研究的各项要求,做到“深问、细察、多思”,通过调查研究打开符合当前发展需要的新局面。因此,解决调查研究中存在的形式主义成为当务之急,这就需要分析调查研究中形式主义的成因。其成因主要聚焦于两个层面,就主观而言,部分党员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方法不科学成为诱发形式主义的重要原因,而客观主要受体制不健全、纪律有缺失等因素的影响。

主观成因:党员干部自身的思想觉悟不高、工作方法不科学

首先,部分党员干部思想觉悟不到位是调查研究中出现形式主义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4]思想觉悟高不高直接影响调查研究的成效,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势在必行。部分党员干部思想觉悟不高导致其自身的政绩观、事业观出现了错位和偏差,在调查研究中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背离了党的性质和立场,导致调查研究中形式主义的现象屡禁不止。部分党员干部认识不到调查研究对于解决发展问题的重要作用,调查研究流于表面,认为自身专业知识足以应付各种情况,制定政策和进行决策的过程中想当然的“生搬硬套”。有的党员干部觉得平时的工作十分繁忙,没有时间与精力去进行调查研究,进行调查研究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到一线和基层随便走走,应付交差。有的党员干部觉得调查研究可以展示自己的政绩,因而在调研过程中大力宣传,通过各种媒介让自身的工作处处留痕,为日后晋升留下证据。这些都是党员干部思想觉悟不高的表现,直接导致形式主义在调查研究中滋生蔓延。

其次,部分党员干部工作方法不科学是调查研究中出现形式主义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毛泽东同志说:“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重视听取各方面意见包括少数人的意见、反对的意见,立体式地进行分析、三思而后行,防止自以为是、一得自矜。”[6]但是,在开展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部分党员干部常常自以为是,对于调查研究的程序、途径、方式方法缺乏科学认识,盲目调研,在确定调研问题、选取调研地点、设计调研方案、开展实地调研、分析调研数据、应用调研成果等流程中大包大揽,不进行比较对照,我行我素,最终让调查研究似是而非,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是部分党员干部调研方法不科学的表现,对于调查研究成效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客观成因:制度不健全、纪律有缺失

首先,有关调查研究的制度尚存在不足之处,部分党员干部在调研过程中就容易“钻空子”“搞变通”,让调查研究沦为形式主义的表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制度有些还不够健全,已经有的铁笼子门没关上,没上锁。或者栅栏太宽了,或者栅栏是用麻秆做的,那也不行。”[7]制度不够健全也包括调查研究制度在内。完善的机制是党员干部正常开展调查研究的前提,对于调查研究做得好的党员干部应有相应的激励,而对于那些调查研究中存在形式主义的党员干部则须有惩罚举措。这样,才能确保党员干部认真对待调查研究,保持其开展调研的热情和动力。

其次,纪律有缺失是调查研究过程中形式主义频频露头的重要因素。纪律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8]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如果纪律有缺失,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就可能难以真正开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明确了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纪律,但是针对某些具体问题的配套纪律还存在一些缺失。就调查研究而言,对存在的形式主义缺乏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纪律要求,只能依靠党员干部的工作纪律进行约束,这样就会让部分人找到可乘之机。同时,对于调查研究中的形式主义,相关的纪律较为宽松,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调查研究中形式主义的存在土壤,这也会使部分党员干部存在侥幸心理,缺乏对纪律的敬畏之心而明知故犯,导致形式主义在调查研究中反复出现。

解决对策

重视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铸就百年辉煌成就的一条宝贵经验。早在1930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强调“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9]。党的百年征程没有离开过调查研究,新时代新征程更需要扎实有效地推进调查研究。只有不断进行调查研究,才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做出正确的决策,确保正确地贯彻落实。作为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调查研究能够有效应对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各种风浪考验,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因此,要彻底杜绝调查研究中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必须从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教育、理顺调研体制、明确纪律要求等多个方面着力,确保调查研究能够为推进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推动力。

第一,解决调查研究中的形式主义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始终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观点。为了杜绝调查研究中的形式主义,党员干部必须树立问题意识,敢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树立问题意识,就要求党员干部对调研对象事先有全面整体的把握,从而做到有针对性、有明确目标地开展调研活动,并在调研过程中主动地寻找问题、敏锐地发现问题;敢于发现问题,就要求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要承认问题而不是否定问题,要直面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就要求党员干部通过科学的分析、深入的研究,找到问题的症结并及时解决。不能任由问题自由发展以至于积重难返,不能因问题难以解决而对其刻意回避,让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只有坚持问题导向,能够发现问题、承认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知其道而行其道,才能有效避免形式主义的出现。

第二,解决调查研究中的形式主义要加强思想教育。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是有效防止其在调查研究中搞形式主义的重要途径。调查研究中出现形式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党员干部放松了对自身思想的改造,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偷懒耍滑、投机取巧,没有克服消极思想的影响。要想彻底杜绝形式主义,就需要不断加强思想教育,通过思想境界的提升改造党员干部的主观世界,让其在思想水平和理论深度上对调查研究产生深刻认识。思想教育越彻底,党员干部的自身免疫力就越强大,对于形式主义滋生的抵抗力也就越强大。同时,党员干部应时刻牢记自身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职责与使命,做到自我革命与自我提高,破除自身“心中贼”,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自觉抵制形形色色不良思想的诱惑,充分认识到调查研究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积极意义,做真正的调查研究,以此力戒形式主义的出现。

第三,解决调查研究中的形式主义要建立健全调研制度。制度是管长远、管根本的,调研制度的不断完善可以有效防止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时敷衍了事,搞形式主义。早在2011年,习近平同志就专门针对这一问题指出:“建立和完善制度,保证调查研究经常化。”[10]为解决党员干部开展调查研究时相关体制机制操作性低、关联性差等问题,应通过建立健全调研制度,出台关于调查研究的各项实施细则,为党员干部的调查研究工作提供程序化指引。要针对调查研究的前置程序、主要过程、基本环节、保障措施等对其机制加以研究完善,明确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的“负面清单”,通过健全激励和惩戒机制,鼓励党员干部扎实开展调查研究;还要理顺调研前、调研中、调研后的关系,统筹问题机制和工作机制,采用蹲点调研、随机调研等方法,完善调研反馈、考核评价等体系,增强调查研究的针对性及实效性,以理顺调研制度破解调查研究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

第四,解决调查研究中的形式主义要明确纪律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11]要落实和巩固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果和要求,让纪律规矩严起来,努力形成贯穿调查研究全过程的纪律检查和监督环境,促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高度警惕,自觉杜绝形式主义的滋生蔓延。同时,还要认真落实中央各项规章制度及精神,让调查研究实起来,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形式主义。党员干部要以上率下,坚决正风肃纪,自觉约束自身。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通过处置反复出现的问题警示党员干部,让其引以为鉴。此外,还应对屡教不改、明知故犯的形式主义者加大惩处力度,严格执法执纪。这些举措能够有效清除调查研究中滋生形式主义的土壤。

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的出现,敢于聚焦真问题,善于解决“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使调研的过程成为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领悟的过程,成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过程,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过程。”[12]只有坚决消除形式主义,才能不断提升调查研究的质量,让调查研究的成果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系华中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重点课题“中共党史视域下的新时代党的建设基本问题研究”(项目编号HS2022DJ001)阶段性成果;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王泽盛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