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发挥青年人才的创新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

【王今朝、胡若琳:发挥青年人才的创新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

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导王今朝,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胡若琳认为,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而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走向深入,解决关键领域的核心问题,越来越需要汇集多学科的智慧和力量,运用多学科思维、工具和手段去探索。这意味着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既能博采众长,又能匠心独运。需要注意到,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除了需要为学生搭建起跨学科交流学习的平台和通道,不断拓展他们的知识边界,还要帮助他们提升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让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除此之外,熟练掌握新型生产资料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同样是推动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资源。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离不开产学研一体化,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也对培养青年人才探索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最后,能坐得住冷板凳、持之以恒深耕基础科学研究、锚定最重要最前沿问题迎难而上的青年学者,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基础研究做扎实了,积累足够的原创自主知识产权,才可以用原创的知识、能力、平台去生产有价值和创造性的底层“源”技术。

摘编自《光明日报》  

【赵展慧:抓住主线,加大政策性金融供给力度】

赵展慧表示,政策性金融机构有其独特优势,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政策性金融供给力度,更好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不仅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也有助于各类金融机构合理定位,促进形成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现代化金融机构体系。但也要认识到,加大政策性金融供给力度不是盲目无序的扩张,而是要在强化职能定位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供给质量,更精准更有效地发挥政策性金融优势。首先要抓住服务国家战略的主线。强化政策性金融的职能定位,就要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聚焦服务国家战略,着力把宝贵的金融资源精准配置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其次要把好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界线。在明晰边界的基础上,政策性金融要与商业性金融加强优势互补、协同配合,通过银团贷款等多种方式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最后要坚持防控风险的底线。一方面要完善资本金补充机制,加强精细化管理,实现自身财务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提升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的能力,在支持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等方面,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化解长效机制。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杨瑞龙、石博文:激励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石博文认为,要通过制度创新激发科技创新乃至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第一,要塑造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包括产权的明确界定与产权的有效保护。有效的产权保护可以解决科技创新中的“偷懒”与“搭便车”行为。第二,我们需要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突破科技创新中的风险。还应该根据创新链各个环节的不同特征来打造适宜的“政府与市场合作”的新格局。第三,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机制就是实现创新与产业的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与产业融合的重要途径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也就是通过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高端化形态下的工业化增长方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第四,实施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战略非常重要。需要大力发展教育,创新科教体制,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科技人才,保护科学家的创新性科研成果。需要强调的是,人才战略不仅包括科技人才,也包括企业家人才。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实现创新与产业融合的主角是由活跃在市场竞争中的具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完成的。

摘编自《北京日报》  

【张弛:打好政策“组合拳”,着力提升消费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弛表示,扩大内需、推动消费升级不是消费一个环节的问题,需要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多领域协同发力,用政策“组合拳”形成支撑合力,全方位推动我国消费水平迈向新台阶。首先要着力打造消费新动能。一方面,要通过提升传统消费来推动消费升级,多渠道鼓励居民消费更新更好的产品,提高服务类产品的标准质量。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新型消费,拓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服务消费等,顺应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需要。其次要推动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良性互动。要加大对创新型企业和产品的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更好适应人民群众对产品质量、技术水平、服务体验等方面的要求。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进一步夯实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信息通信等产业优势,通过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在塑造我国产业发展新优势的同时开辟消费领域新赛道。再次,要持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持续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增大中等收入群体在全社会中的比重,把消费升级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相结合,满足不同收入群体消费升级的实际需求。最后,要加强各类政策的系统性协同性。打好引领消费升级的政策“组合拳”,要求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政策要彼此嵌合,同时也要求央地各层级政府推出的政策能够相互呼应。

摘编自《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