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凉古都”今朝水秀山明。
“人文之城”唱响时代欢歌。
在“彩陶故里”——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这片被历史厚爱的土地,汉族、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同胞和谐共处,恰似石榴籽般紧密相依,携手勾勒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绚丽图景。自古代丝绸之路开启,乐都作为交通枢纽,不同民族文化在此碰撞、融合,绘就各族人民携手发展的画卷。乐都区公安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平安建设的重要任务,坚持以“五个一”为抓手,推进公安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奋力描绘“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乐都新图景。
聚焦政治引领 厚植民族团结“根与魂”
海东市乐都区公安局全面落实单位“一把手”责任,凝聚全警共识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立了由乐都区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创建工作方案,形成齐抓共管、全警参与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格局。
在强化理论武装、创新载体形式上下功夫,夯实全警思想根基,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入警营。把民族团结作为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积极探索构建各民族干部培养使用和先进典型选树、管理、关爱、推广“四位一体”工作机制。
聚焦宣传引导 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
海东市乐都区公安局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机关作为全局创先争优的一面旗帜,深挖特色,找准思路,不断丰富深入开展创建工作的载体、形式和内容。
海东市乐都区寿乐镇生活着汉族、藏族、土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自古以来,各族人民共同繁衍生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结下了互帮互助、和睦相处的民族情谊。在寿乐派出所,所长香曲才让正对群众用汉藏双语讲解着业务政策,也有懂蒙古语的村警做着同样的事,这样的场景在当地屡见不鲜。自“乐都警”矛盾调解工作室成立以来,所长香曲才让联合懂少数民族语言的村警专门处理涉及当地群众的矛盾纠纷和治安问题,及时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保障双方当事人沟通顺畅。
深入开展创建新时代“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和“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寿乐派出所结合民族传统节日和法定节假日,组织民警进村入户,开展多类型宣传活动、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为民解难事志愿服务活动,引导教育各族群众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和谐相处。
聚焦主责主业 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
乐都区公安局牢固树立工作“一盘棋”思想,以常态长效的工作措施巩固创建成果,全力做好守护全区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忠诚卫士。
“老乡,您好啊,来看一下这个!”
乐都区公安局瞿坛派出所以南山射箭、瞿昙寺“花儿”会、藏族舞蹈、藏医药文化等具有民族特色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向群众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知识,并详细解答群众提出的咨询问题。
“老乡,最近生意怎么样?这是反诈宣传单,您看看,咱一定要增强自身安全意识,大家挣钱都不易,可别让骗子有可乘之机!”
“老乡,手机上陌生的链接不要点击,陌生电话一定要谨慎。”
同时,结合公安工作实际,广泛宣传预防电信网络诈骗、打击网络谣言、道路交通安全、反恐反邪常识等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增强群众自我防范意识,调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营造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老乡,你好啊……”在一句句的招呼问候中向他们宣传国家民族政策、方针以及相关法律知识,面对面交流,既增进了民族“一家亲”情谊,又增强了法治意识,形成“一人宣传、万人知晓”的工作模式和人人讲团结、人人促进步的浓厚氛围,切实让民族团结进步成为时代强音、社会共识。
聚焦民生实事 激发民族团结“新动能”
“乐都区公安局持续延伸创建工作路径,激发民族团结“新动能”。
“警官,新生儿上户口,需要哪些手续?”
“警官,需要补办一下身份证。”
乐都区公安局高庙派出所户籍窗口每天都会接到这样的电话,民警们总是耐心地给群众讲解需要的材料证明,为群众提供服务。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语言障碍、风俗习惯等实际情况,高庙派出所让少数民族村警及网格员担任窗口服务志愿者,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业务咨询、诉求表达、困难求助服务。
高庙派出所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构建党建引领全周期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严格落实公安“放管服”“一次办好”便民措施,优化窗口办事程序,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并充分保障各民族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生活习惯,秉持“四情四心”的服务理念,努力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
石榴花开红似火,警徽熠熠践初心。今后,乐都区公安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各项方针政策,持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用赤诚“警心”浇灌绚丽多姿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