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小祝那晚拼命报信救我们,我们这些老骨头早就被洪水冲走了!”7月28日凌晨山洪暴发,北京市密云区北庄镇苇子峪村养老院的张奶奶说起那场惊心动魄的山洪仍心有余悸,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刚刚解除社区矫正的祝某某用他的果敢行动挽救了多位老人的生命。
与时间赛跑
生死十分钟的紧急救援
被解救的17位老人在等待直升机的转移
28日凌晨,住在村口的祝某某突然听到远处传来异常的水流轰鸣声。他立即意识到危险,三步并作两步就冲出门口,眼前洪水滔天,看着波涛汹涌的河道,他突然想起:“自家后面不远的养老院,那里都是行动不便的老人,还有今天临时的旅客。”
没有丝毫犹豫,祝某某避开河道漫上来的洪水,贴着墙根深一脚浅一脚地向不到200米外的养老院挪去。此时洪水已开始侵蚀过村道,水位迅速上涨。“快!快转移!”他冲进养老院,一边用脚踹门,一边大喊,对惊慌失措的老人们,祝某某大喊:“快往山上走。”他迅速组织半睡半醒的这群老人往高处转移,正是这短短的几分钟挽救了这些老人的生命。
肩扛手扶
17位老人的生命接力
在随后紧张的几分钟里,祝某某与养老院工作人员展开了一场生命接力。他先后往返六次,将五位无法行走的老人背到山坡上,又搀扶着其他老人,在齐腰深的洪水中贴墙艰难前行。
当最后一位老人被转移后,回眼望去,养老院和他的家已在一片波涛之中。“如果没有小祝第一时间报信儿和救援,这里老人后果不堪设想。”养老院的负责人含泪道,“洪水冲进房间,水2米多深。”
洪水之前祝某某的家宽敞明亮
洪水之后祝某某的家已经夷为平地
当祝某某远望自己家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愣住了:五间平房已被洪水冲垮了三间,自己的家只存在于记忆中了,但他只是说:“人没事就好。”
7月下旬,密云区遭遇历史罕见的持续强降雨,山区多地爆发洪涝灾害。在这场与时间赛跑、与灾情较量的战斗中,太师屯镇司法所列管的社区矫正对象张某主动驾驶自家仅存的工程拖车奔赴一线,连续多日辗转多个受灾镇村,用实干行动诠释了“改过自新、回报社会”的深刻内涵。
“车淹了能修,救人耽误不得”
张某的家乡太师屯镇某村是此次洪灾的重灾区之一。暴雨如注时,他家中的三辆工程拖车有两辆因进水而瘫痪,仅剩的一辆能正常启动的车辆,成了他投身救援的“关键武器”。面对自家受灾、车辆损毁的困境,张某没有丝毫犹豫。“当时就想着,车淹了可以再修,可救人的时间耽误不得”,他简单安顿好家人后,立刻驾驶着仅存的拖车加入了救灾队伍。
7月27日凌晨,天还未亮,暴雨仍在持续,张某已冒雨驾车赶往灾情严重的石城镇。到达现场后,他马不停蹄地投入战斗:托运抢险挖掘机和救灾物资、清理被塌方阻断的路段。泥浆裹满了轮胎,他就跳下车徒手搬开碎石;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被困,他便毫不犹豫地蹚着没过小腿的积水,小心翼翼地将老人背至安全地带。雨水混着汗水浸透了他的衣服,污泥沾满了他的双手,但他始终没有停下脚步。
辗转四镇战洪魔
为生命开通道
完成石城镇的紧急任务后,张某又接到了新的救援指令。由于强降雨导致部分区域通讯中断,他凭借着对山区地形的熟悉,果断绕行崎岖小路,继续运送救灾物资、托运挖掘机。途中多次遭遇山体滑坡、道路塌陷等险情,他始终保持冷静,谨慎操作车辆,一次次安全将抢险设备送达救灾现场,为挖掘机及时展开作业赢得了宝贵时间。
为了抢进度,张某常常一整天都坚守在救灾一线,饿了就啃几口随身携带的干粮,渴了就喝几口矿泉水,几乎顾不上正点吃饭。“多抢一分钟,受灾群众就多一分安全,‘生命通道’就能早一分钟打通。”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张某已先后参与了石城镇、太师屯镇、高岭镇的救灾工作,如今仍忙碌在北庄镇的救灾一线,协助抢修被洪水损毁的道路。
来源:京司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