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公安局盐官派出所“老警官调解室”,73岁的夏江明刚刚成功调解一起持续多年的土地纠纷。他用方言与矛盾双方拉家常,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讲到“千里捽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传统美德,最终矛盾双方握手言和。
类似的场景在陇南各县公安派出所随处可见。由平均年龄超60岁的退休老民警组成的调解队伍,正成为陇南基层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银色力量”。
“暖心驿站”的创新实践
礼县公安局盐官派出所率先在陇南成立“老警官调解室”。这个由8名退休老警官组成的团队,在短短9个月内成功化解纠纷226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9%。
调解室创新推行“派出所引导、老警官主导、村委协同”的三级联动模式。老警官们凭借丰富的办案经验,将法律知识转化为群众易懂的生活道理,有效破解了基层纠纷调解的难题。
“我们不像年轻民警那样有繁忙的警务工作,可以花一整天时间倾听双方诉求。”调解室成员、原礼县公安局副局长王志强表示,“有些纠纷需要反复调解五六次,我们都有这个耐心。”
盐官派出所还有效通过当地“能人说事”窗口,形成分层过滤的纠纷解决机制。简单矛盾由村里能人解决,复杂纠纷由老警官介入,实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治理目标。
“银发智慧”的多元融合
陇南各县区公安机关根据本地特点,对“老警官调解室”模式进行了本土化创新。两当县公安局将银发志愿队融入网格管理体系,老警官担任网格顾问,定期巡查走访。宕昌县南阳派出所组建“良恭大爷帮帮团”,聘请当地有威望的退休干部参与联动调处。武都区公安局成立了“林六六”老警官调解室,老警官们定期在社区开设法律讲堂,用案例解读法律,深受居民欢迎。
“老警官们人熟、地熟、情况熟,往往三言两语就能切中纠纷要害。”这些老同志每天活跃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把调解工作延伸到基层最末端。
9月24日,文县公安局在城关、碧口两个派出所同步举行“老警官调解室”揭牌仪式。首批入驻的6名老民警平均警龄超过63年,具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
情理法结合的调解艺术
老警官调解室的最大特色是兼顾法律力度与人情温度。这些老同志善于将僵硬的法律条文转化为家常话,用公序良俗破解僵局。
在调解一起兄弟房产继承纠纷时,老民警寇汉禄用俗语解读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道理,让当事人意识到亲情的可贵。最终哥哥同意补偿弟弟5000元,兄弟握手言和。
“调解不是简单判定对错,而是重在修复关系。”寇汉禄表示,有些纠纷看似小事,却可能引发更大矛盾,需要及早介入、耐心化解。
老警官们总结出“解怨气、接地气、树正气”的调解方法。通过倾听让当事人宣泄情绪,运用共情理解双方立场,最后以公平公正的方案化解矛盾。
闭环管理筑牢治理防线
陇南公安已建立“排查、化解、回访”的闭环管理机制。老警官们不仅调解纠纷,还定期回访当事人,确保协议履行到位。
对于不能即时履行的调解协议,结合“警调对接”“诉调对接”机制,老警官会引导当事人走正常法律程序,赋予调解协议法律强制力。这一创新做法大大提升了调解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银发调解”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老警官老有所为,群众纠纷得到化解,年轻民警也能更专注于案件侦办。
下一步,陇南公安将完善老警官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法律知识更新和调解技巧交流,提升调解专业化水平。同时推动“银发调解”与智慧警务融合,建立线上调解平台,扩大服务覆盖面。
随着秋收季节来临,老警官们又走到田间地头。他们随身携带的调解笔记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起纠纷的来龙去脉和解决之道。这些笔记不仅是基层调解的宝贵经验,更是陇南乡村社会变迁的生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