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泛起金辉,宝音所长告别一同参加普法宣传的护边员乌尼孟和返回所里,胸前党徽在晚霞中熠熠生辉,手上还残留着奶茶的温度。“今天来的人可多啦,大家听得很认真,奶茶味道也很香。”在平均海拔千米、冬季低温可达零下40℃的北疆,一杯奶茶的温度,正是“北疆同心圆”最温暖的诠释。
从广袤草原到大漠戈壁,锡林郭勒边境管理支队守护着长达1103公里的边境线,管辖7.3万平方公里的边境管理区,如同坚实的屏障,筑牢祖国“北大门”。该支队以“党建+治理”为抓手,扎实推进红色边疆党建带、红色边关平安带“两红两带”建设,把组织建设与民族团结深植于边境治理一线,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陲睦、边防固、边境安”的目标。
“心向中央”民警与党旗合影
组织为基:筑牢“同心圆”的核心力量
同心圆能否画得圆
关键在圆心是否坚实
锡林郭勒边境管理支队
始终把建强组织体系
作为凝聚力量的“核心引擎”
让党建触角延伸到草原的每一个角落
联合团市委开展“小石榴籽进警营”活动
“各族人民要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十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锡林郭勒盟时的殷切嘱托,成为该支队管边治边的行动指南。秉承融合发展理念,该支队创新推出“北疆同心圆”党建领航民族团结进步治理模式,依托“支队—大队—派出所”三级责任体系,积极推动“三级主官进班子”,引导91名民警兼任嘎查“两委”成员,鼓励117名社区民警成为基层党建治理联络员,还尝试选派9名业务骨干担任“第一书记”,为助推辖区经济发展、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添能增力,逐步搭建起“点—线—面”结合的立体化治理体系,让警地组织拧成“一股绳”,织密警民“一张网”,下活边疆治理“一盘棋”,持续为北疆安全屏障注入动能。
民辅警向党旗宣誓
“王书记他们可不只是警察,更是我们身边的‘自家人’。”说起身为支队首批“第一书记”的王益民,乌斯根白乙拉激动不已。随着草原生态的向好,王益民辖区的狼吃羊事件偶有发生,可往往只有牧民们吃了“哑巴亏”。王益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经过反复的调研取证和走访协调,终于促成了“边境牧区野生动物致害保险”的试行,还自掏腰包凑齐了100户的参保门槛,把定制的“狼吃羊”保单送到大家手中。未过一个月,连日的降雨使得乌斯根白乙拉家31只羊被狼啃食,保险公司随即将15000余余元理赔到位。一张小小保单撑起的民生底线,不仅舒展了牧民们紧锁的眉头,也真正让党组织的根扎进了草原。
王益民开展警企联动
文化为桥:延伸“同心圆”的情感半径
半径延伸到哪里
同心圆就覆盖到哪里
文化认同
是拉近警民心的关键一环
“法律条文讲得再对,不如一个好来宝记得牢。”在格日勒敖都边境派出所辖区的护边驿站旁,总站边境乌兰牧骑的队员和该支队宣教骨干一同开展了一场特殊的宣讲活动,有的把党的理论政策和民族团结故事编成蒙古族传统曲目“好来宝”,有的把法律知识和反诈宣传融入小品编排,还有的分享着身边的家风家德故事……不再生硬说教唱高调的宣讲方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大家想听爱听,掌声不断。
民警同护边员一起集体学习
“那达慕让我们更像一家人。”护边员布日古德深有感触。该支队融合警营特色和草原民俗打造的北疆戍边文化新名片——已经举办了七届的“北疆同心圆”警民那达慕,成了每个夏日的保留节目,300余名民辅警、护边员及驻地乌兰牧骑队员、牧民代表们齐聚一堂,射箭、摔跤同场竞技,沙嘎、拔河欢声不断。活动期间,普法宣传点的有奖问答、才艺展示也引得大家踊跃参与。群众文化生活由“看热闹”到“唱主角”,基层治理也从“要我参与”转变为了“我要参与”。
支队第七届警营那达慕
“马背上的藏蓝身影,是草原上移动的安全坐标。”北师大“戍边砺刃”实践队队长魏天赫在日志里这样写道。在该支队的“蒙古马精神”教育实践基地,他们见到了火遍全网的“红脸警察”额呢日乐,并跟随着马背警队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巡边之旅。该支队因地制宜在部分基层单位驻地打造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长廊、戍边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不仅入选了自治区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也已然成为青少年师生代表、各界干部群众开展边境研学、红色教育的热门打卡地,“小石榴籽走边关”“卫国戍边青春行”“戍边云打卡”等活动也通过寻访戍边卫士、云游戍边地标、参与话题挑战等方式吸引大家探索北疆戍边文化、感悟戍边精神,真正让边关之睦,睦在文化认同,睦在和谐共融。
民警在护边驿站中为学生开展宣讲
共治为要:守护“同心圆”的平安圆周
边境治理,关键在合力
“党政军警民”
联动共治共享、合力强边固防
让“北疆同心圆”既有温度
也有力度
为探索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治理新路径,该支队整合传统守边护边力量,升级打造集“党团共建、共商共议、联合守边”等功能于一体的“护边驿站”619处,全面提升末梢发现、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突能力。此外,该支队还在护边员、警务助理中选拔党员担任“站长”,上联派出所和嘎查党支部,下联牧户群众。“我们的蒙古包不仅通网、通电,还通警务。”一位党员中心户兼护边驿站负责人自豪地说。在这样的基层治理体系中,每一户人家、每一个牧民都成为守护边疆安全的“哨兵”。
民警宝音与护边员一同巡逻
常态化宣教活动、现场办公恳谈、应急救助出警、辖区线索复盘、矛盾纠纷调解、送医送药下基层……应群众们的呼声,护边驿站的职能日渐多样,依托护边驿站开展的各类活动愈发丰富,与驻地职能部门联合设立的“蒙古包调解室”“红色宣讲点”“党建示范点”等共建服务点位也纷纷“落户”护边驿站,不仅推动社区警务由“一元管理”转向“多元共治”,也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草原边境绽放新光彩。仅去年以来,便累计开展各类共建活动235场次,参与联合演练452次,核查抵边人员174人,协助抓获犯罪嫌疑人130人,有效筑起了边境前沿“安全堡垒”。
边境派出所依托护边驿站为辖区牧民群众开展健康检查
“我们创新构打造的‘主机场+副机场+微机场+无人机指挥车’的自动化运行机制能进一步缩短全线巡航时间,我们的警用无人机也正在不断应用到更多的工作场景中……”在全区边境党建工作推进会上,面对来自各地的与会代表,该支队“鹰巡”无人机警航队队员如数家珍。聚集践行“三新”建设部署,经过近三年的探索打造和迭代升级,该支队“空地一体、人机融合、攻防兼备”的无人机巡防体系已初具雏形。在年初的一次搜救任务中,“无人机+雪地摩托+马背警队”在零下近40度的严寒中合力作战,仅用2小时便找到了丢失马群,打了一场漂亮仗。
洪格尔边境派出所门前准备起飞的无人机
朝阳升起,宝音所长和护边员乌尼孟和的身影又一次汇入草原上的那道藏蓝防线,他们与生活在这片北疆国土上的人们一同日夜守望着这片土地的安宁,用忠诚与行动不断拓展着“北疆同心圆”的广度与温度,让组织强、边关稳、民族亲、百姓安的画卷,在北疆大地上持续铺展、越绘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