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治理要闻 > 正文

当“老手艺”遇上普法“新故事”!宁夏法治宣传“火”起来了

9月24日,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立岗镇星光村的非遗法治展览室里,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妈妈,你看,石头上画的这幅画里面有个人被关起来了……”非遗传承人宋笑珍一边擦拭着刚完成的《法治中国》石画,一边俯身向孩子解释:“画上的人因为犯罪触犯了法律,所以被关起来了,我们都要做懂法守法的好孩子。”

这块石头不简单——黄河浪头托起醒目的法治标语,寓意“法治如黄河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另一幅《底线》则生动刻画出法庭审判的场景,法官手持法槌,威严十足。“就是想用最直观的方式告诉大家:做人守规矩,办事依法律。”宋笑珍说道。

在宁夏,像这样将非遗技艺与法治宣传深度融合的探索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贺兰县创新打造的“剪纸+法治”“葫芦烙法治”“黄河石画+法治”等非遗法治文化品牌,让老手艺成为基层普法的“新帮手”。从单个作品到成规模的“非遗法治集群”,泥哇呜、黄河石画等古老技艺正在讲述崭新的法治故事,使普法工作从“念条文”变成了“看得见、听得着、玩得上”的体验,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将法治种子播撒到百姓心田。

与此同时,在西吉县,国家级非遗项目“春官词”也焕发出新的生机。“学法认法来执法,指导公民要懂法。借助春官来宣传,西吉司法走在前……”春官词传承人周鹏举从2020年就开始琢磨如何将这一古老说唱艺术与法治宣传相结合。“把司法行政工作和法律知识编成春官词,让抽象的法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在法治宣传上“动心思”的还有自小对春官词好奇的非遗传承人胥劲军,他对春官词创作有着独特理解。“让春官词创作与时俱进,才能不走老路,焕发生机。”从2021年开始,胥劲军尝试将法治宣传融入春官词创作,“在创作过程中,我对法治精神有了更深的领悟。”胥劲军说。

“春官词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也是西吉县第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把春官词这一非遗项目与‘法’相融合,让非遗‘活’起来,让法治‘火’起来,助推培育和增强全民法治信仰和法治信念。”西吉县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室主任李媛说。

“八五”普法期间,宁夏司法厅充分挖掘丰富的非遗资源,拍摄系列法治宣传网络短片《法治丝路》,以“非遗+普法”模式将法治元素融入非遗文化,同时精心挑选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作为法治宣传的载体。青铜峡市戏剧家协会主席施海霞在展现秦腔的短片中,饰演的包公形象栩栩如生,入味的唱腔将包公刚正不阿的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在说词中巧妙融入法治理念,让观众在欣赏传统艺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教育。这些短片在宁夏法治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发布后,获得司法部官微等权威平台转发,累计播放量达65.7万次,点赞数超过5.9万。

“将法治宣传与文化传承、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相结合,能够形成工作合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非遗+普法’模式,我们既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又提升了法治宣传教育效果,实现了双赢。”宁夏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说。

责任编辑: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