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凉意渐浓,广东梅州兴宁某园区一家工程公司的厂房内却一派火热景象:工人们各司其职,在钢材加工流水线上紧张作业,全力抢抓“金九银十”生产旺季。
“三方合作后,生产稳住了,订单也保住了!”工程公司负责人陈某望着眼前的繁忙场景,难掩激动。谁能想到,就在不久前,该公司曾三度被诉上法院、深陷停产危机。
三次起诉,信任崩塌
时间回溯至2020年,工程公司落户兴宁市某园区,租赁厂房、办公楼及招待房用于钢结构加工制造与经营办公,约定按月支付租金,租赁期限至2030年1月。初期合作顺遂,双方均享发展红利。
然而,受市场变化冲击,两家企业资金压力渐增:工程公司作为初创企业债务负担沉重,经营逐步陷入困境;园区公司则因欠缴税款被税务部门停开发票,无法按合同约定开具租金及水电费发票——这直接导致工程公司缺乏税前扣除凭证,额外多缴税款。
为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工程公司自2022年8月起陆续拖欠租金。园区公司多次发函催告无果后,采取拉闸断电、堵门加锁等强硬手段,双方矛盾彻底激化。
2023年6月和今年1月,园区公司曾先后两次起诉工程公司索要租金。第一次诉讼后双方继续合作,之后再度出现欠租。第二次诉讼经调解,双方达成协议:工程公司结清欠付的274万元租金,租赁关系继续维持。本以为纠纷就此化解,不料供电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即便当地园区管委会、派出所多次出面协调,双方仍僵持不下。
无奈之下,工程公司租赁柴油机自行发电,却因经营压力持续逾期支付后续租金。园区公司再次采取堵门、阻止货物出厂等措施,双方信任彻底崩塌,矛盾进一步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