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善治 > 正文

从法治修复到精神传承,他们用公益诉讼检察唤醒“沉睡”的兵团记忆

“红旗插遍莫索湾,大地茫茫一手翻。”

六十余年前,陶峙岳将军的诗句,镌刻下兵团人挥镐拓荒、让戈壁变良田的壮阔史诗。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莫索湾垦区148团,“毛主席语录碑”“大礼堂旧址”“军垦粮仓”三处兵团文物,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曾映照军垦战士肩扛犁铧的身影,也曾见证颗粒归仓的丰收。

近日,第八师莫索湾垦区人民检察院以公益诉讼助力文物保护,让这些文物走出被遗忘的角落,焕发新的生机。

天眼巡查,无人机精准“扫描”文物岁月隐疾

2024年11月,莫索湾垦区的寒风带着丝丝凉意,检察官们在常规巡查时,敏锐捕捉到148团老建筑散发的“异样气息”。他们迅速启动无人机,宛如派遣了一支空中的“精密探测队”,为这些沉默的历史见证者展开细致“体检”。

高清镜头下,文物的“岁月伤痕”清晰可见:斑驳脱落的墙皮、模糊难辨的字迹、肆意生长的杂草……每一处破损都是岁月无情刻下的隐疾。“它们不是在老去,而是在无声地发出求救信号。”检察官们从空中俯瞰,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知到历史的隐痛。

司法处方,公益诉讼为历史遗珍注入“修复能量”

面对文物的“病况”,检察院没有仅仅停留在感慨。2025年初,一份公益诉讼磋商意见函正式送达,这如同一张精心调配的“法治药方”,旨在为衰弱文物的“病况”标本兼治。

“我们认账,也感谢这剂‘清醒剂’。”团场相关负责人在磋商中诚恳表态。共识在坦诚交流中凝聚,一份《历史文物公益诉讼保护机制》应运而生。这不仅是文件,更是一套“守护体系”,为濒危的兵团记忆配备了专业的“法律卫士”。

记忆“焕新”,从“历史角落”到“精神高地”的升华

修复行动迅速展开:清理杂草、修缮围栏、设立标识……但真正的改变远不止于此。在第三届西营文化艺术节上,老连长徐仕生的动情讲述,让这些静止的建筑瞬间“活”了过来。

“以前觉得兵团精神很遥远,直到站在这些粮仓前,听爷爷讲述当年的故事,历史一下子就有了温度。”一位返乡大学生的感言,道出了这场守护行动的真正价值——文物不再是孤立的建筑,而成为了可触摸、可感知的精神传承载体。

从天空的审视,到法治的介入,再到记忆的唤醒,这是一场关于如何对待历史的生动实践。如今,当无人机再次掠过,镜头里的军垦粮仓已焕发新生。这场由“检察蓝”守护“兵团红”的行动证明:最好的保护,不是将历史封存于过去,而是让它在当代人的心中重新活过来。

责任编辑: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