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治理要闻 > 正文

“一路绿灯”助力 出行效率倍增 山西163条“绿波带”织就交通“幸福网”

核心阅读:山西省公安交管部门以科技赋能交通治理,建成163条、总长614.1公里的“绿波带”。通过实施硬件升级、联网联控与分时段精细管理,山西省交管部门实现了从单线到区域的协同优化,有效提升道路通行效率,让“一路绿灯”成为市民群众可感可及的出行体验。

今年以来,山西省公安厅聚焦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点领域,推出10项民生实事,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其中重要一环,山西省公安交管部门通过拓展“绿波带”,深化交通精细治理,以更有序、更高效的道路通行推动民生福祉再升级。

“以前从迎泽大街由东向西行驶,至少要等4个红灯,现在平峰期基本实现一路绿灯,20分钟就能到家!”说起近期的出行变化,太原市民王先生的感受颇具代表性。这一变化,得益于今年以来山西省大力推进的交通信号“绿波带”建设。截至目前,山西全省已建成163条总长614.1公里的“绿波带”,群众驾车出行体验得到显著提升。

硬件升级智能联网控信号

“交通信号智能化,始于硬件设施的升级。”山西省公安厅交通管理总队交通秩序管理指导支队支队长王月峰介绍,山西省公安交管部门首先对全省11个市建成区的2837个灯控路口展开动态排查,建立基础台账,及时整改47处不符合标准的设施问题。同时,对老旧交通信号控制机进行升级改造,在道路新建、改建中同步更新设备,确保其兼容性与联网能力,使信号机具备多源检测数据的汇聚处理功能。

在此基础上,各地加速推进信号联网联控。太原、大同、临汾等7市的建成区信号灯联网率已超过70%,其中太原、大同、临汾还专门成立了交通信号控制中心,组建专业团队。以太原为例,通过建设23个路口雷视检测器、引入互联网路况数据平台,该市交通信号控制的智能化与数据感知水平显著提升,实现了信号参数远程调整、方案一键下发,构建起数据驱动的信号控制新模式。

策略优化分时调控提效率

围绕“早高峰保畅通、平峰期提效率、夜间保安全”的目标,山西省交管部门根据交通流变化规律,为“绿波带”量身定制控制策略。高峰期侧重于交通流均衡调控,缓解拥堵;平峰期以绿波协调为核心,减少车辆停车等灯次数;夜间则通过短间距“红波”控制,引导车辆减速慢行。

太原市的实践尤为典型。“我们在36条主干道的408个路口设置了55条‘绿波带’,逐步形成覆盖城市的‘十横十纵’主干道绿波网络。”太原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副支队长张琼介绍,在迎泽大街提质改造阶段,交管部门提前介入,将信号时间控制与交通组织空间控制相结合,打造“时空一体化”绿波方案,使高峰时段车辆平均行程时间减少10%至15%,非高峰时段减少15%至20%。今年以来,该省在原有82条“绿波带”基础上,新增81条“绿波带”共计311.8公里,实现了“绿灯损失最小、通行效率最大”的目标。

区域协同绿波建设解拥堵

从单条道路的“绿波”优化,到整片区域的协同治理,山西省交管部门不断拓展交通精细化的深度。针对商业区、居民生活区等交通流量关联度高的区域,交管部门综合考量路口间距、行车速度、非机动车及行人相位等因素,优化相位差,通过区域绿波协调带动周边路网整体效率提升。

太原市义井片区通过“划分子区、双向绿波”的方式,对6条道路16个路口实施联合控制,设置5条双向绿波和1条单向绿波。数据显示,该区域整体停车次数较优化前减少58.8%,行程时间减少16.2%,行车速度提升12.4%。“一片绿”的治理成效让居民出行更加顺畅。

临汾市鼓楼环岛一直是当地交通管理的难点。为提高通行效率,临汾市公安局交管支队以环岛为中心,联动上下游4个灯控路口实施智能信号协调,使环岛日均拥堵时间减少60.5分钟,降幅达47%。该案例还入选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精细化管理精品案例。此后,临汾市进一步将应用范围扩大到中心城区20个智能信号控制路口,实现从“人看灯”到“灯看人”的转变,中心城区高峰拥堵延迟指数长期稳定在1.5以下。

“从硬件升级到智能调控,从单线优化到区域协同,山西以‘绿波带’建设为抓手,探索出一条城市交通精细化治理的新路径。”山西省公安厅交通管理总队副总队长董莹表示。据介绍,下一步,山西将持续引入智能信号控制技术,推动“绿波带”从主干道向区域路网深化拓展,构建“感知—决策—调控”一体化的智慧交通体系,全力让“一路畅通”成为城市出行常态,将交通治理成效切实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民生温度。

来源:警方周刊

责任编辑: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