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治理要闻 > 正文

全链贯通、多方共治!天马故里,他们这样绘就青少年法治教育新图景

近年来,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以法治副校长制度为抓手,创新打造“法护青苗”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品牌,通过制度赋能、精准施策、协同联动,推动法治教育从“碎片化”向“体系化”、从“形式化”向“实效化”转型升级,全力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顶层设计筑基

构建“全链贯通”的品牌保障体系

凉州区委、区政府将法治副校长工作作为“法护青苗”品牌建设的核心支撑,高位统筹、系统谋划,构建起“政策引领—人员保障—责任压实”的全链条机制。

高站位谋划制度框架。区委依法治区办立足青少年法治教育需求,2023年6月出台《凉州区推动法治副校长制度实职化运行的实施方案》,明确将法治副校长履职与学校治理、未成年人保护深度融合,为品牌建设提供“路线图”;同年9月印发《关于建立凉州区“法治副校长”人员库并聘任193名同志为“法治副校长”的通知》;2025年在春秋学期开学之际,结合派出单位人事调整及学生规模变化等实际情况共两次对凉州区法治副校长队伍进行调整,现全区164所中小学(含5所幼儿园、1所特殊教育学校)共选配聘任202名法治副校长,品牌根基更坚实。

闭环化压实管理责任。制定“选聘-培训-考核-退出”全流程管理办法,将法治副校长履职情况纳入学校年度考核,由学校出具评价反馈至派出机关,司法行政部门同步纳入法治建设考核,形成“学校评履职、部门管进出”的闭环机制,确保品牌运行“有章可循、有责必究”。

精准滴灌赋能

创新“多维立体”的品牌实践路径

凉州区聚焦青少年法治需求“精准画像”,通过“常态化宣传+浸润式教育+靶向化帮扶”,让法治教育从“纸面”走向“心间”。

“节点+日常”双轨并行,推动法治宣传常态化。以“法治副校长送法进校园”“开学第一课”等为节点,开展“面对面”普法活动1448场次,覆盖13.7万名中小学生;创新“线上订单式普法”,针对预防校园欺凌、远离性侵害与毒品等热点问题,制作专题课件20余类,通过微信公众号、班级群等渠道推送,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步开设“法治微课堂”,法治副校长定期驻校答疑,打破“集中活动一阵风”的局限,让法治教育融入日常。

“体验+互动”双向融合,打造沉浸式教育场景。紧跟时事热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一校一策”服务模式,聚焦反家庭暴力、反电诈、防校园霸凌、防性侵、未成年保护等校园问题,巧妙将“生冷”的法律条文与社会热点紧密结合,使案例“具象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025年,凉州区各法治副校长借开学之际,扎实开展安全宣传和普法宣传教育332场次;制作高质量课程课件及防范校园欺凌、性侵、毒品等专题课件及普法短视频142个;学校各班级也通过安全教育课、班团队会、黑板报对学生开展安全预防教育861场次,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3.9万份,覆盖12.2万名中小学生。

“预防+矫治”双管齐下,织密成长守护网。发挥法治副校长“专业哨兵”作用,协助学校建立预防性侵、防范霸凌等联防联控机制,参与安全隐患排查、周边综合治理;对有不良行为学生开展“一对一”训诫矫治,对涉罪未成年人实施精准帮教,联合家庭、学校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跟踪帮扶,确保顺利回归社会。

协同联动聚力

激活“多方共治”的品牌内生动力

凉州区打破“单打独斗”模式,构建“教育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推动品牌效应最大化。

部门联动聚合力。建立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四方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法治副校长履职中的难点问题;将法治副校长工作纳入平安凉州、法治凉州建设考核,推动公检法司主动履职——法院侧重以案释法,检察院强化法律监督,公安机关聚焦治安防控,司法行政机关做好普法供给,形成“各展所长、互补共赢”的协同效应。

动态管理提效能。实行法治副校长“能上能下”动态选聘机制,学校按年度对履职情况进行评价并反馈派出机关,对敷衍塞责、流于形式的及时调整;评价结果与个人评优、单位考核挂钩,倒逼法治副校长“沉下心、干实事”。

考核应用促长效。严格落实《实施方案》考核要求,区教育局督促学校按年度出具“履职清单+成效清单”,对“拍照留痕”“走过场”的约谈问责,对表现突出的通报表扬并优先续聘;将考核结果与派出机关年度法治建设考评绑定,真正让“干得好”的受激励、“干不好”的有压力,品牌可持续性显著提升。

从“制度设计”到“落地生根”,从“单一普法”到“综合护航”,凉州区司法局将持续深化法治副校长品牌内涵,以更实的举措、更活的形式、更暖的服务,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一个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责任编辑: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