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科学指引

核心提示: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根本保证。

IMG_256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确保社会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江新语》中的多篇文章,为其提供了科学指引。

强党建聚合力,提升治理效能

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是法治的根本保证》一文指出“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要将党的领导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通过健全党对社会治理的全面领导体制机制,确保治理方向不偏,始终围绕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推进。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强化党组织的适应性、嵌入性、整合力和引领力,使党组织能够有效统筹多元主体,实现基层治理“一核多元”,形成治理合力。

坚持人民至上。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人民。《心无百姓莫为“官”》一文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要坚持“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理念,以“人人有责”激发社会成员参与热情,“人人尽责”引导多元主体各司其职、各展其能,“人人享有”确保治理成果公平惠及全民。

坚持多元协同。《为民办实事重在办事》一文强调要“发动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为民办实事的工作”,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也要求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参与和协同作用。一方面,要通过吸纳基层新生社会力量、搭建协商平台、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推动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公共事务,形成优势互补、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另一方面,要构建“党组织—群团组织—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社区‘草根’组织”的多圈层治理结构,使各方主体在治理中发挥独特功能。

强基础筑底座,厚植治理根基

夯实根基。《打牢基层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线平台》一文强调,基层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是要夯实基层根基,减负提升效能。在“少”字上着力减负减压,在“实”字上突出务实高效。二是要前置化解矛盾,一线解决问题。实现矛盾在基层化解、治理在一线落实。三是要锻造干部能力,培养治理骨干。要引导党员干部在一线磨炼意志、砥砺作风、真抓实干,在服务群众、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增长才干、锤炼能力,不断推进壮大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干部力量。

科技赋能。《科技创新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一文提出了“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革新节约成本、降低消耗”的重要观点,这一观点为社会智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要持续深化制度创新与智治融合,致力于提升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与智能化水平,使科技切实成为基层治理的“减压器”与“倍增器”。

厚植文德。《文化育和谐》一文提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必然要求。《文化是灵魂》一文强调,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发挥先进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治理智慧,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民惟邦本”“家国一体”“以和为贵”等理念融入基层治理;以家庭为社会基本细胞,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健全村(社区)道德评议机制,评选道德模范,将传统美德转化为基层治理动力。

立法治促善治,固稳长治之基

健全法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要加快社会治理重点领域立法,完善法治实施、监督、保障机制;深化基层依法治理,让矛盾化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把纠纷化解在诉讼前、解决在萌芽态。

弘扬法治精神。《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风尚》一文指出“法治精神是法治的灵魂”,要“努力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之中,体现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引导领导干部敬畏法律、带头守法,在改革创新和矛盾化解中善用法治思维;同时强化基层法治宣传教育,促使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依法维权,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融合法治德治。《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一文指出“法律与道德,历来是建立公序良俗、和谐稳定社会的两个保障”,要“把握法治与德治的互补性、兼容性和一致性,坚持一手抓法治建设,一手抓道德建设,把法律制裁的强制力量和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紧密地结合起来,把硬性的律令和柔性的规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提供规范约束,德治涵养社会风尚。在社会治理中要刚柔并济、法德共治。要在实践中注重以法促德、以德辅法,推动社会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作者分别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欧洲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新消费与电子商务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