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党校和浦东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打造的《上海浦东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正式出版。本期推送为蓝皮书“制度创新篇”中报告的精简版,我们摘取了报告的核心内容,略去了图表和数据以及具体的分析论证,力求以更凝练的形式呈现报告精华。欢迎感兴趣的同仁阅读原文,也期待批评指正!
一、一、东明路街道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的背景与缘起
东明路街道作为浦东较早建成的大型纯居住社区,面临东西发展不均、老旧小区占比高、公共设施陈旧及停车难等普遍困境。以曾获多项荣誉的三林苑小区为例,如今也因房龄老化、配套不足及架空层侵占等问题,导致居民满意度与归属感低下,这集中反映了街道在基层治理中的共同挑战。为破解困局,街道自2021年起持续推进“法治东明”建设,通过设立居民区依法治理工作站,推动社区从参与式规划向参与式治理转型。2024年启动的第二轮三年计划,进一步将全面工作纳入法治轨道,融合党建引领、民主协商与法治保障,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此举有效激活了居民参与,提升了家园意识,为基层治理走向制度化、规范与精细提供了可行路径。
二、二、东明路街道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的机制和举措
东明路街道推进基层法治建设,从街道层面整体布局,直面基层社区治理中的痛点、难点,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以参与机制设计为关键环节,以破解治理的公共性问题为目标,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基层治理始终,突出法治服务与保障,推进居民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性,不断提升治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一)从法治政府的高度谋划布局
东明路街道立足于基层治理中的实际痛点与难点,以法治政府建设为目标进行顶层设计与系统谋划。在街道党工委的统一领导下,将法治建设全面纳入“宜居东明”总体发展规划及年度中心任务,确保法治工作与社区发展同步推进。
1.街道总体规划系统推进街道层面进行科学布局,由主要领导牵头负责,以《“法治东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核心主线,充分发挥街道全面依法治理委员会的组织协调作用。通过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总结部署法治工作,统筹推动上海市法治示范街镇创建、法治责任制落实等各项任务,系统化地破解基层治理难题。2.依法行政推进法治建设在具体执行中,街道严格遵守依法行政原则,通过落实司法所所长列席主任办公会、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强化合法性审查等机制,规范政府职能履行。相继制定并备案了多项行政规范性文件,同时修订《合同管理办法》等内部制度,确保重大行政决策过程合法、风险可控。3.考核述职强化责任落实为压实法治建设责任,街道依据上级考核要求,制定并分解年度法治工作要点与量化评分表,形成机关、事业单位、居民区三级责任体系。通过年底述法、民主评议、述职测评等多种方式,延伸述法主体范围,强化各级主体责任与第一责任人职责,推动法治建设落到实处。4.依法政务公开、接受监督街道坚持依法推进政务公开,定期发布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及各类政府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通过网上意见征询、规范性文件解读、举办“政府开放日”活动等多种渠道,广泛吸纳公众意见,构建开放、透明、共建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二)成立“依法治理工作站”破解社区难题2022年,东明路街道探索设立居民区依法治理工作站,推动社区治理迈向法治化、专业化与精细化。1.从问题出发科学布点建网建站前,街道通过实地调研与居民座谈,全面掌握各社区治理难点,选取三林城与凌兆片区中治理问题较突出的社区作为试点,分类施策。例如,三林苑重点推进架空层更新与违建拆除,金橘苑聚焦业委会规范与普法宣传,凌八小区主攻电梯加装与实事项目,尚桂苑则着力于出租房管理与反诈工作。街道坚持问题导向,科学设点,优化网络,以法治赋能提升社区治理效能。2.以联动赋能发挥共治优势工作站围绕“理什么、如何理、理得好”等关键环节,整合多元力量,构建一体化矛盾调处机制。通过吸纳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法律顾问、调解员等多方主体参与,依托党员议事会、“三会”等制度,广泛汇集民意,将居民“金点子”转化为政策完善的“金钥匙”,形成人人参与法治建设的良好局面。3.标准化运作提升工作能级工作站坚持自治、法治、德治、共治相结合,以标准化运作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具体包括:把牢规范关,依法研判风险并明确处置方案;把严审核关,指导制定居民区管理规约与各类方案;把好化解关,发挥专业调处作用,及时介入纠纷,依法化解矛盾,防止问题升级。4.强化考核理顺工作流程街道建立例会、会商、培训与考核机制,保障工作站规范运行。针对复杂纠纷,协调职能部门、调解中心与第三方机构提供专业支持;定期开展分层分类法律培训;并由司法所牵头进行年度考核,将结果纳入居民区党组织法治建设责任制评价体系,以激励实效、优化流程。(三)打造“法治东明”品牌影响力东明路街道在依法治理试点中逐步形成特色品牌,于浦东新区及上海市层面积累了一定影响力。1.创新依法治理模式街道选取三林苑、金橘苑等四个治理难点小区作为试点,推行“一小区一方案”,以清单管理、项目推进与专业支撑相结合,系统提升治理效能。同步加强社区软法建设,制定《架空层管理规约》等5项制度文件,有效推动业委会规范、电梯加装、群租房管理等治理议题取得突破,相关经验已在辖区内推广并上报市区作为典型范例。2.展现民主法治成效依托“美好社区·先锋行动”等项目,街道持续完善业委会建设与小区软法体系,推动三林苑架空层改造为九大社区服务场景。同步升级公共法律服务站,设立基层法治观察点,做实居民区法律服务室,整合多元力量解决市容环境、公厕不足等治理难题,切实提升民生满意度。3.开创融合普法新局面街道联合“春风六里”法官工作室,推动司法资源融入基层治理,通过巡回法庭、驻点调解等方式提升法律服务实效。同步打造“咚咚说法”普法品牌,发布多期依法治理专题内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法律知识,计划推出微动漫等新媒体产品,持续增强居民法治意识。
二、三、东明路街道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的成效
东明路街道通过建立居民区依法治理工作站,提升执法能力,实现依法治理,以法治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有效路径。
(一)解决了许多长期困扰社区的治理难题
东明路街道立足居民实际需求,聚焦各小区法治薄弱环节,通过制定社区软法、推动居民参与和部门联动,有效破解了一批治理顽疾。三林苑通过制定多项管理规约,完成400余间被占架空层的结构恢复;金橘苑落实三项民生议案,全面提升小区软硬件水平;凌八居民区探索出“居民自主议定”的加梯工作路径;尚桂苑则将普法融入人口管理,有效化解租赁纠纷。其中,“三林苑架空层公共空间再造”项目成为浦东唯一入选上海市“美好社区·先锋行动”的典型案例。
(二)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范性文件
街道在社区治理中积极推动软法建设,指导各居民区结合实际制定《依法治理工作站建设方案》《架空层管理规约》《停车管理规约》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推进100余座社区花园建设与改造过程中,各小区通过制定花园管理制度与居民公约,确保项目有序推进与长效维护,逐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三)培育了一批专业社会组织和社区达人
街道积极培育在地治理力量,逐步建立起一支近千人的全年龄段自治队伍,涵盖法律顾问、专业调解员与社区骨干。依托红梅调解工作室等专业组织,完善三所联动机制,践行排查-研判-联动-回访闭环工作法。2023年共化解纠纷1057起,处理多起疑难与诉调案件,工作室及相关调解员获市、区级荣誉。专业与社区力量的协同,有效提升了居民参与感、获得感和社区归属感。
二、四、东明路街道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的特色经验
东明路街道建设法治政府,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破解治理难题,吸引居民全过程参与社区治理,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也收获了一定的经验和启示。
(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东明路街道始终坚持党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发挥党工委统筹协调与居民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构建区域化党建模式,实现组织与工作双覆盖。还通过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三驾马车”协同与议事机制,提升治理合力。例如,三林苑居民区党总支牵头协调多方,召开20余次会议,将清退后的架空层改造为9类功能空间,制定管理公约与停车规约,实现党建引领下的空间再造与秩序重建。(二)制度建设保证程序正义街道注重以规范制度保障治理过程的程序正义,构建基于“枫桥经验”的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通过出台《业委会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等文件,为基层治理提供制度依据,以及整合司法所、执法队与法律顾问等力量,提供文本规范、法律咨询等支持。同时加强普法宣传,发挥多元法治队伍作用,切实解决停车难、楼道堆物等社区痛点,提升居民法治素养。(三)以人为本实现实体正义街道始终将保障居民实体权利作为法治治理的落脚点,坚持调研先行,直面居民急难愁盼。针对三林苑架空层长期被侵占的遗留问题,街道成立专项工作组,通过宣传动员、挂图作战,于2022年2月完成482间架空层清退,改造为“林苑小舍”多功能空间,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实现空间正义与居民权益的有效保障。(四)多元参与广纳良言善意街道积极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治理实践,通过内外结合、专业与草根力量协同,构建人人参与、尽责、共享的治理格局。挖掘并吸纳党员干部、社区达人及专业人士,组建社区规划师与治理团队,参与空间更新、加梯、停车等议题。在三林苑架空层改造中,居民全程参与方案制定与公约设计,建成后更实现居民自我运营,有效激发主人翁意识。
二、五、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的未来与展望
东明路街道的探索和实践,解决了许多长期困扰社区的疑难杂症,也为其他城乡社区的治理提供了可供借鉴和复制的经验。(一)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东明路街道在推进社区治理法治化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依法治理有机结合,持续增强“党建领治、社会协治、多元共治、法治守治”四大基层治理能力。通过完善依法治理委员会工作机制,健全依法行政与依法决策机制,规范合同管理,强化政务公开,提升重大行政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与法治化水平。(二)加强法治队伍建设街道注重法治人才梯队的系统培养,推进“街道—居民区—楼组”三级调解员的分层分类培训,发展多层级、多领域的法治力量。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网络,联合营商、商会等部门,以“政府购买+志愿服务”模式为小微企业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精准服务。推动法律服务标准化、体系化建设,促进区街法律资源向居民区下沉,充分发挥三级公共法律服务阵地的支撑作用。(三)发挥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街道在社区治理法治化方面的实践,对浦东乃至更广范围具有参考价值。接下来将系统总结经验,强化“法治东明”品牌建设,推动红梅调解工作室与“春风六里”法官工作室协同联动,探索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巡回法庭等一站式解纷机制。依托法治观察点征集并上报优秀法治建议,推进系统化融合普法,提升法治宣传实效与覆盖面,广泛培育居民法治思维,营造依法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