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法治与平安是广东社会治理与发展的重要根基。2025年9月,广东省委政法委邀请中央、省主流媒体开展“法治平安建设广东行”集中采访活动,全面展示“十四五”期间法治广东、平安广东建设取得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基于采访成果,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推出“法治平安建设广东行”系列报道,生动展现全省广大群众真切可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广东、平安广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今天推出第九期《法治广东建设:筑牢治理根基 释放发展活力》,展示法治广东建设的重要成果。
2025年是法治广东建设规划的收官之年。回望过去五年,从立法先行到执法规范,从司法公正到普法惠民,广东正以系统思维推进法治建设——
立法工作更加科学、民主,多部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法规出台、基层立法点打通公众参与立法的“最后一公里”;执法工作更为高效、有序,涉企行政执法专项整治行动逐年推进、“粤执法”平台大幅提升行政执法监督能力;公共服务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网上立案等“足不出户”立案体系普遍实施,多个综治中心设置了AI法律咨询系统……
在广东,法治保障持续巩固,已成为推动治理、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的核心支撑。
涉外法治国际化: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通用语”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定位的驱使,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深圳前海华商林李黎联营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王寿群谈道,大湾区的国际化定位使跨境诉讼案件日渐增多,越来越多涉外法治人才选择扎根湾区发展,其中不乏“北上”执业的港澳律师。
据了解,自大湾区律师执业证发放以来,已有600余名港澳律师获颁证书,49家粤港澳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在内地“开张”。跨境高素质人才和服务的流动,使大湾区作为国际商事纠纷解决高地的优势更为凸显。
除了港澳律师“北上”执业,更多涉外法治人才还以陪审员、调解员、仲裁员、公证员的身份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法治建设。当前,全省已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调解员名册,第一批被编撰入册的调解员达146名。南沙国际仲裁中心与深圳国际仲裁院均培养了一批涉外仲裁员,有效填补相关领域的人才空白。广东正逐渐形成一支规模可观、结构优质的涉外法治队伍。
吸纳更多涉外律师“走进来”的同时,广东也支持律师“走出去”。在广交会等企业展会上,越来越多涉外律师团来到外贸“第一现场”,为企业“出海”保驾护航。
“我们的产品在关税上频频被‘刁难’,应该怎么解决?” “境外供应商没有按时履约交货,我能在中国告他吗?”……今年广交会的涉外法律服务摊位前,挤满了来咨询的外贸人。在广州市司法局的统筹下,这已是法律服务团连续第四年进驻广交会,累计提供超2500次咨询。同样参会的还有肇庆市商务局带来的涉外律师团、深圳国际仲裁院派出的国际仲裁员队伍。当法律服务无限靠近交易现场,其价值才加倍显现。

广交会涉外法律咨询服务港
为企业“出海”托底的除了愈发充实的涉外法律人才库,更有与国际规则衔接的商事纠纷解决机制。过去,许多外贸企业面对争议需要在境外解决,容易陷入被动。如今,外贸人有了更多选择。
2024年出台的《关于加强法律服务工作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决定》聚焦商事调解制度的探索,提出打造大湾区跨境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进一步助推《广东省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商事调解条例》列入大湾区专项立法计划。
深圳国际仲裁院与广州仲裁委员会的先后设立让“把纠纷放到家门口解决”有了物理基础。互联网仲裁“广州标准”、全国首个“一带一路”仲裁示范规则进一步提升其国际影响力,使仲裁结果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被认可。
涉外法治既是国内法治在涉外领域的延伸,也是参与国际治理的制度依托。当前,广东对内正在不断加强大湾区内部规则融通,对外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建设,致力护航每一次跨越山海的共赢。
营商环境法治化:
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广东是经济第一大省,也是全国经济活跃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截至9月3日,全省登记在册的经营主体超2000万户,总量稳居全国第一。营商环境就像这艘经济巨轮的压舱石,唯有营商环境保持稳定可预期、透明法治化,才能带动船只全速破浪。
早在2020年,广东率先出台《广东省行政检查办法》,对行政检查进行源头性规范。接下来,从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到实施非现场执行管理办法,广东通过强化跨部门综合监管,推行涉企“综合查一次”制度,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干扰,为企业经营按下“静音键”。
减少检查频次的同时,广东连续三年开展规范涉企执法司法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重点监督违规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等企业反映强烈的问题。即便是“进门”检查,广东也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加强监督,实施“亮码入企”制度,通过执法二维码实现执法行为全过程可追溯。

广州南沙执法人员“亮码入企”
与此同时,企业经营过程中,难免遭遇诉讼纠纷。当企业陷入一时之难,广东法治体系更着眼于实现全生命周期服务,协助企业在困境中焕发新生机。
为此,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24年印发《关于为企业提供涉诉信息说明服务的工作指引》,要求全省法院在审理的涉企民商事案件中,要根据涉诉企业申请,对符合申请条件的企业提供涉诉信息说明服务,以帮助金融机构、投资机构、招标方、合作方更为准确地判断企业的诉讼风险与资信情况。澄清“涉诉”并非“失信”,为中小微企业因涉诉陷入“融资难”“贷款难”“招投标难”的问题提供一种解法。
当企业走向生命末期,广东法院又以“执破融合”为突破口,协助主体有序退出市场,社会资源得到更好利用。2024年以来,广东法院累计移送审结“执转破”案件1469宗,涉及执行案件2.43万件,让43家企业重获新生,盘活资产超30亿元。
另外,从法院走向交易市场、综治中心、行业协会等地的诉调中心,则更高效地解决了企业最怕的“拖时间”“跑断腿”问题,为各方提供“有话好好说”的场所,把矛盾解决在“家门口”。
这份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法治建设为核心的实践,是广东始终聚焦企业对营商环境的真实需求,坚持将法治作为护航发展的坚实屏障。
政法服务便民化:
实现公共法律服务“零距离”
2025年春节前夕,罗某再次来到揭阳市榕城区法律援助中心。与半年前来求助不同,这次他带来的是法院的好消息——包括罗某在内的17名农民工被拖欠四年的50多万工资终于到账。这背后,是法援中心所有工作人员的奔波和努力。
近年来,随着广东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公众对法律服务越来越不陌生。目前,广东已建成2.78万个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全省2.6万个村(居)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
十年来,他们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近400万人次,办理法律援助1.5万件,直接参与调处矛盾纠纷超13.8万宗,开展法治宣讲超108万场次。法律顾问成为基层治理重要的一环,也是公众再熟悉不过的法律“引路人”。

江门鹤山村(社区)法律顾问在村委会值班
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中,法律援助作为“承重墙”起着核心支撑的作用。作为国家为经济困难及其他符合条件公民设立的无偿法律服务制度,法律援助中心的存在,无异于为困境中的人们及时撑起一把遮风挡雨的伞。
在罗某的案件中,由于17位农民工分散全国各地,证据搜集相当困难。揭阳市榕城区法援中心工作人员专门制定“无接触服务”方案:通过视频连线确认身份,指导他们用手机上传证据,为行动不便的工友开通邮寄通道。同时,中心联动劳动、检察、法院等部门开展大量调查工作。历经半年努力,17个家庭终于拿回被欠多年的血汗钱。
作为全国首个省级法律援助地方性法规,《广东省法律援助条例》自1999年实施至今。25年过去,广东全省每年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从1999年的6317件,已增长至2024年的27.35万件;受援人数从1999年的9971人次增长至2024年的28.89万人次。数字增长的背后,是法律的温情不断蔓延。广东法律援助用“一案一策”的精准服务,为弱势群体筑起法治屏障。
优化公共法律服务,近年来还有一项工作让人瞩目——借助越来越发达的数字技术,政务服务逐渐从繁琐流程中优化和重塑,使办事过程更人性化、无感化。
广东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的“减证便民”行动便是样板之一。通过科技赋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成为常态。比如深圳推出“智慧警务舱”云窗口,实现280个事项“网上办”、110个事项“无证办”、203个事项“跨省办”; 东莞升级建设台港澳业务专区,新设香港跨境通办自助服务机和“智方便”自助登记站,实现70项香港政务服务就近办理。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黄慧诗 张菲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