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顺义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李树宝的办公桌上,一张标注了110个裸露地块点位的“作战图”格外醒目。这不仅是全区扬尘治理的“路线图”,更是一场“为裸地织绿”行动的起点。今年以来,顺义区以提升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开展针对裸地扬尘的“定点清除”行动,通过“摸底—施策—监管—共治”四步走策略,推动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卫星遥感+实地核验:让裸地“无处藏身”
治理始于摸清底数。顺义区借助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技术,精准掌握全区裸地分布,建立裸地动态管理台账,让隐蔽、零散的裸露地块悉数“入账”。
各镇街迅速响应,同步开展现场核查。“我们对区里提供的遥感裸地图斑坐标逐一实地确认。”李桥镇一位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有的地块位于厂房后院,有的被临时围挡遮挡,我们必须做到‘图斑坐标’与‘实地边界’零误差”。精细化摸排实现了“坐标对应、位置明确、边界清晰、权属明确”,有效规避了因地形复杂、地块隐蔽可能导致的定位偏差,为后续“一地一策”精准治理奠定基础。
一地一策分类整治:为裸地披上“绿装”
摸清底数后,分类施治成为关键。顺义区将裸地分为建筑施工、道路施工、无施工痕迹裸地三类,推行“一地一策”,杜绝“一刀切”。
在牛栏山镇,一处拆违后未利用裸地并未被简单苫盖,而是根据规划改建为集休闲、健身功能于一体的“城镇公园”;马坡镇对不宜硬化的农业区域,通过种植绿肥作物等方式,让耕地“不休眠”;对长期停滞的施工裸地,严格执行“六个百分百”标准,采取绿化、铺装或密目网覆盖等方式全面抑尘;对短期闲置地块,则见缝插绿、苫盖防尘,实现抑尘与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双赢。
科技赋能+机制创新:治理成效显著
治理成效贵在长效。顺义区每月开展裸地遥感监测与解译,实时跟踪治理进展。同时,通过每季度的大气会商会,协调各属地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形成了一套高效工作协调机制。2025年1月—10月,全区超额完成“揭网见绿”及“留白增绿”上账任务,上账率分别为139.81%和165.44%,任务全面销账。
扎实的治理带来可见的改善。“十四五”期间,顺义区未管控裸地面积从1121公顷动态减少至401公顷;年均道路尘负荷由0.62克/平方米下降至0.38克/平方米;年均降尘量稳定控制在每月5吨/平方公里以内(扣除沙尘影响),城市洁净度明显提升。2025年1月—9月,顺义区PM2.5浓度降至23.7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6.5%,浓度值稳居全市非生态涵养区首位。
从一张“作战图”到一片“顺义蓝”,从110个问题点位到惠及全民的生态福利,顺义区的裸地治理是精细化治理与久久为功决心的生动实践。目前,顺义区已构建起涵盖道路尘负荷、裸地遥感、工地视频监控的立体化扬尘监测体系。未来,顺义区将继续坚持“应覆盖尽覆盖、宜绿化则绿化”,推动裸地治理常态化、精细化,让清新空气常伴市民生活,真正实现“蓝天幸福感”触手可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