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民族事务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各地各部门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精神,将民族事务深度融入社会综合治理大格局,从“党建引领”、“依法治理”、“宣传教育”、“互嵌融合”、“矛盾化解”、“数字治理”6个方面选树了一批基层民族事务治理样板。即日起,自治区民委将开设“石榴花开·治理有方”专栏,持续推出各地各部门经验做法,营造“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赶有目标”的浓厚氛围,推进我区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元山子村位于凉城县城东15公里,岱海镇东5公里处,南临4A级旅游景区岱海湖,北邻岱海国际滑雪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优势显著。村域面积20.5平方公里,辖11个自然村,常住户450户851人。近年来,元山子村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党建+”模式,积极探索“串珠成链”工作法,强化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走出了一条各族群众共同参与、多方联动的乡村治理的新路子,擘画出一幅乡村振兴幸福画卷。

一是筑牢组织基础。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并依托集中培训、外出学习、“擂台比武”等方式,着力打造高素质的村级“头雁”队伍。二是创新工作方法。在实践中探索出“1+3+5”工作模式:即坚守“党建引领”1个核心,建强“三支队伍”,最终实现打造“五强党支部”的目标。通过上述模式,将党建工作系统性融入各项工作,如同“串珠”般以党建引领带动多项任务协同推进,有效打通服务的“经脉”,形成了各项事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元山子村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宣讲。

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立足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系统推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全力做实旱地杂粮品牌,做强奶牛肉牛、奶山羊等规模化养殖,做优庭院经济,做强村集体经济,做实农村电商“五篇文章”,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做优杂粮产业方面,元山子村建设15000亩高标准杂粮基地,着力打造“凉城旱粮”区域公共品牌,推动杂粮产业向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做强畜牧养殖方面,积极响应自治区肉牛倍增计划,近两年新增肉牛500头;成功引进盛健集团奶山羊养殖项目,存栏奶山羊3000只,带动全镇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做强村集体经济方面,引进中泰农旅有限公司,建成150座大棚种植“阳光玫瑰”葡萄,吸纳近百名劳动力就近就业,年增收达180万元。做美庭院经济方面,在呼阳路沿线120户农户房前屋后统一规划,种植绿篱与果树,既美化人居环境,又形成夏季“瓜果飘香”的风景带,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做实农村电商方面,依托“一山一水”电子商务公司,畅通农副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助力农产品出村进城,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通过党建引领与产业融合,元山子村集体经济连续6年收益超过30万元,各族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升,走出了一条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坚实道路。

围绕“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的要求,深入开展农村生活环境综合整治,以“1357”(1套班子、3级联动、5个相结合、7个机制)为工作法,达到不见地膜、不见沙土堆、不见柴杂棍草堆等“九不见”。采取“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的办法,化解矛盾10起,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更好地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元山子村开展矛盾纠纷调解。

元山子村始终把我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工作的核心和贯穿始终的主线,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解决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揪心事。同时,注重服务内容的创新和服务方式的优化,以满足村民多样化的需求,村支部设立了学雷锋志愿服务岗、党员服务岗,为村民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截至目前,开展上门检低保、养老服务达300余次;协助村内老人购买药品、生活用品等20余次、帮助看病出院的老年人办理医疗救助5人。

元山子村慰问幸福园老人。

元山子村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为重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通过实施岱海湖保护、水改旱、四控三处理、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河道治理等措施加强岱海湖保护,不断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积极组织党员、志愿者参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共同营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