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街道草桥口社区聚焦新旧市民融合、服务供给精准化、治理力量协同化等核心需求,以“公益微循环”为治理抓手,通过“专、精、链、培”四个维度发力,将零散的公益资源、服务需求、志愿力量串联成环,让社区治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循环”,激活了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
“专”字筑基:建强专业队伍,筑牢服务“硬支撑”
社区构建“专业社工团队+社区志愿者队伍+督导评估团队”三支核心队伍,为“公益微循环”提供专业保障,确保服务“不走偏、不悬空”。组建12支志愿者队伍,涵盖协商议事、便民服务等多个领域,成为公益服务的“主力军”。与任城区志愿服务孵化基地选聘的3名专业社工签订督导服务协议,开展“陪伴式督导”。组织专业社工骨干联动资深督导团队,编制《“社会工作+志愿服务”融合服务标准化手册》,让“专业服务”可复制、可推广。

“精”字发力:精准对接需求,画好服务“同心圆”
社区以“沉下去、干起来、结对子”三步工作法实现居民需求与志愿服务的“同频共振”。“沉下去”摸需求,组成调研小组,通过敲门走访、座谈会等方式,深入居民、商户记录具体需求,建立“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干起来”优服务,结合居民需求和各网格实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3场次,服务群众600余人次。“结对子”解难题,发动志愿者骨干与居民“一对一”“一对多”结对,提供“定制化”精细服务,让志愿服务不再是“走过场”,而是真正暖到心坎里。

“链”字破局:链接幸福合伙人,打通循环“主动脉”
社区通过“公益集市+发展基金”双载体,联通内外资源,让公益资源“活起来、循环转”。一方面,通过公益集市“造血”,每月定期举办“公益集市”,搭建“居民需求+资源供给”的互动平台。另一方面,通过社区发展基金“输血”,向辖区居民、商户发起“一元捐”公益倡议——不设捐款上限、不限参与形式,只需一元钱就能为社区公益出一份力。这一接地气的倡议迅速得到响应,自社区基金建立以来,共募集善款1.7万余元,精准投向社区“急难愁盼”问题。

“培”字赋能:培育自治力量,激活循环“内生力”
社区重点培育邻里互助小组、文化活动队、协商调解队等社区自组织7支,并通过“项目交流课”“实践训练营”等方式,为自组织成员、志愿者骨干提供能力培训,安排骨干参与公益项目策划,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如今,社区已有20余名居民从志愿者成长为“自组织带头人”,实现了“志愿服务由居民发起、由居民推进、由居民受益”的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