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姚法官当天就到地里调解,俺俩老邻居的梁子真解不开!”提起不久前的土地纠纷,台安县某村村民姜某仍满是感激。彼时他与邻居姜某某因一条地垄发生争执,险些动手,村干部劝不动。关键时刻,辽宁省台安县人民法院西佛人民法庭庭长姚振宝驱车赶来,刚下车就从包里掏出图纸和卷尺:“咱不吵不闹,到地里量一量、算一算,把道理说透了。”不到半小时,姚振宝顺着地垄捋清边界,又拉着两人回忆多年邻里情,原本紧绷的气氛渐渐缓和,最终双方握手言和。
这样把“调解桌”搬上田埂的场景,在西佛法庭早已不是新鲜事。近年,法庭深耕基层治理,将新时代“枫桥经验”揉进乡土人情里,法官们走出法庭、走进田间,用实地勘案、耐心调解,化解了一桩桩矛盾,护住了乡村的和谐安宁。

庭长姚振宝(左一)到田间核实情况
地头勘案止纷争
法理情融化矛盾
农村土地纠纷连着百姓“粮袋子”,也系着邻里情。西佛法庭不搞“坐堂问案”,法官总往田间跑,把“调解桌”搬到争议地头上。
2025年5月,王某诉赵某承包地物权纠纷案开庭。1999年二轮土地承包时,王某家获一块地的承包权,却由赵某等3家耕种;2018年确权后,王某要地,仅赵某拒绝。庭审时,姚振宝发现核心争议是土地确权证的四至信息——为查明实情,他当即带双方去实地查看。
地头里,姚振宝拿着图纸量边界、对地貌,很快查清:王某的确权证四至与实际不符,争议地是村集体机动地,赵某提交的村民集体签字证明也印证了这一点。“机动地是集体的,发包得大伙商量,收益也得共享。”姚振宝用大白话释法,讲清诉讼风险。王某解开了心结,主动撤诉。
纠纷了了,姚振宝的工作没有停止。他利用假期梳理案情后,联系村干部建议完善土地确权花名册,及时更新承包明细——“解个案更要堵漏洞,才是真正护安宁。”
4月30日下午,另一村两户村民因土地边界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村委会工作人员急得打电话求助。姚振宝放下手头事就往村里赶,到了先去地头看情况,再听双方倒苦水。调解时,他先讲土地法规,再劝“都是街坊,别为地界伤了感情”。最终,双方在村干部见证下达成一致,剑拔弩张的冲突化于无形。
联动解纷提效能
便民服务暖人心
“单靠法庭不够,得攥紧多方力量。”西佛法庭依托“四所一庭”联动机制,联合司法所、派出所等,打通部门壁垒,让纠纷化解更高效。
针对农村纠纷特点,法庭建“特邀调解员+法官”团队:村干部、乡贤先出面调解,靠乡土情拉近距离;遇复杂纠纷,法官及时介入给出专业指导。同时“线上+线下”并行——线上平台让群众足不出户解纠纷,对于行动不便的,法官直接上门。
法庭的“一站式”服务也暖:接待、咨询、立案“一条龙”,工作人员主动引导用调解、和解等方式解纠纷,少走弯路。法官还常往乡镇、村里跑,排查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化解,从源头上减少诉讼。
“以前觉得打官司又麻烦又费钱,现在在村里就能解决,法官还上门讲法律。”村民的感慨,道尽了便利。如今,更多纠纷化解在萌芽,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
法治春风润乡土
坚守担当护民生
西佛法庭法官把每一次调解都当成法治宣传的机会。王某案办结后,姚振宝特意提醒村民:“领土地确权证时,一定核对权属、四至,别留后患。”
法庭还定期组织法官进乡村、学校,开法治讲座、发宣传册,用农村常见的土地、邻里纠纷案例,讲清“能做啥,不能做啥”。慢慢地,学法懂法用法的村民多了,用法律维护权益成了共识。
如今的西佛法庭,是解纷的“便利店”,也是普法的“宣传站”。法庭里,“一站式”服务贴心;田埂上,法官身影忙碌;乡村小院,调解说理暖心。这里没有惊天大案,有的全是关乎百姓的“小事”;没有轰轰烈烈,却有日复一日的坚守。
采访结束天色渐黑,西佛法庭的灯亮了起来。姚振宝和同事们在整理次日进村的宣传材料,核对调解案件。他们用脚步丈量乡土,用真心化解矛盾,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扎根,为美丽乡村注入法治暖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