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护航,托起许昌的“出圈”底气
深秋的清晨,胖东来天使城店前,和煦的阳光洒落在广场上,为微凉的秋日注入浓浓的暖意。9时30分,商场大门准时开启,安保负责人高代伟在完成第一轮巡店后,第一件事就是到300米外的许都警务工作站“报到”。许都警务工作站的民警被商场员工亲切地称为默默守护来往群众的“隐形翅膀”。
这样看似平常的场景,正是许昌政法系统精准护航的生动缩影。
2023年以来,胖东来公司以极致的服务体验、“6A级景区”级的客流量、单日破亿元的营业收入等现象级表现,持续引爆社会关注热度。现象级流量的背后,是许昌政法系统提供的高质量护航。正如许昌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赵军所说:“平安不仅是城市文明的标尺,更是城市稳健发展的根基。”
近年来,许昌政法系统以政治领航、安全提质、法治供给、平安创优、改革攻坚、铁军锻造、能力提升七大工程为抓手,砥砺奋进,深耕平安建设,先后开展8个重点行业领域的平安创建专项行动,精准施策,不断夯实治理根基。同时,抓实抓细《许昌市政法系统护航民营经济发展措施“四十条”》《许昌市企业权益保护提升专项行动方案》的贯彻实施,以法治供给安商惠企,为经营主体营造优质发展环境。
通过这些系统性、创新性的举措,平安许昌、法治许昌建设全面提质增效。“大平安”已成为这座城市稳健“出圈”的底气,为许昌的爆红装上了“安全阀”。
安商护企
一份禁止令背后的司法力度
“法治是营商环境的最优解,更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许昌市中级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志刚的这句话,精准道出了当地法院系统的履职坐标和使命担当。连续5年,“护航经济”被郑重写入许昌市两会法院工作报告,从产权保护到破产案件审理,从案件执行到制度供给,许昌法院系统用司法之力为经营主体撑起了一片法治的晴空。
今年5月,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有了新的“许昌实践”——全省首份“网络行为+财产保全”双保全司法禁止令在涉胖东来公司被商业诋毁、名誉权纠纷案中落地。这一创新举措打破了传统保全措施的局限性,实现了行为保全与财产保全的有机结合。许昌市中级法院收到当事人的保全申请后,于48小时内完成审查、听证、裁定全过程,发出了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禁止令。“客流回来了,消费信心也回来了。”胖东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个案背后,是许昌法院系统服务高质量发展系统工程的持续发力。近年来,许昌法院亮出了4张实实在在的“护航清单”:
知识产权保护清单方面,许昌法院连续发布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大力推进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2023年以来,全市法院共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602件,同比增长23.6%,让创新者真正“敢投敢干”。在审理某知名品牌商标侵权系列案时,法院适用惩罚性赔偿,判令侵权方赔偿被侵权方经济损失500万元,充分体现了对创新创造的司法保护力度。
破产拯救清单彰显了司法的温度与智慧。许昌市中级法院出台《执破融合常态化实施办法》,建立甄别诊断、分类处置机制,2023年至今审结破产案件224件,盘活资产8.08亿元,真正实现了“僵尸企业”出清、优质企业“凤凰涅槃”。
执行护企清单展现了执行的力度与精度。2024年以来,全市法院执结涉企案件23271件,执行到位金额11.37亿元,有效兑现了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执行过程中,法院对13亿元财产优先适用“活查封”“分割查封”等善意文明执行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同时,建立分级分类信用惩戒与修复机制,为4100余家企业提供单次信用修复,使5300余家企业完成全面信用修复,帮助企业重获生机。
制度供给清单则体现了司法的前瞻性与引领性。2023年12月,许昌市中级法院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关于进一步提升司法水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获审议通过。这份被称为“法治化营商环境升级版‘三十条’”的意见明确规定:严禁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财产;推行府院联动、预重整、公益清算等创新机制,让“有续命希望”的企业留下来,让“无造血功能”的企业依法退出市场。
安心消费
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
筑牢政法之基,既要护航发展大盘,也要办好民生小案。对许昌政法系统来说,每一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小案件”,都连着民生。
2024年4月23日,许昌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服务中心的数据出现异常波动:从当日10时起,某蛋糕店的投诉量陡然攀升,涉及充值、提货、退款等问题。该中心负责人张莉敏锐地意识到情况特殊性,立即将这一信息推送给正在例行对接的许昌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
依据2024年年初建立的协作联动机制,负责全市公益诉讼案件办理的许昌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定期与该中心会商,梳理分析近期市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接到线索后,检察机关立即展开排查。在接下来的两周里,检察官走访了许昌7个县(市、区),调取热线数据1.2万条,发现2024年上半年,全市预付卡消费纠纷增多,覆盖糕点、美容、健身、洗车等行业,呈现出“小散广、维权难、风险高”的特征。
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24年7月26日,许昌市检察院依法对预付卡监管问题进行公益诉讼立案,并于8月召开磋商会议,于11月举行公开听证,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志愿者、行政机关代表全程参与。不久,检察建议书正式送达某市直单位,提出全面排查、限期备案、联合惩戒3条硬措施。
一纸检察建议,起底问题本质,直指刚性治理。今年1月13日,某市直单位书面回复整改情况,全市两级检察机关跟进监督确认。整改效果立竿见影。经持续跟踪监测热线数据,检察机关发现,许昌市预付卡消费类纠纷月均群众反映量同比下降71.1%。
“这是一次很成功的民生类行政公益诉讼实践。”许昌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赵艺林说,“与其他地方检察院单独办案不同,这次公益诉讼是两级检察院一体履职,实现了对全市预付卡监管问题的一站式解决,既维护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助力许昌打造‘品质消费之城’,也消除了潜在的风险,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就是检察履职的重点。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广泛关注的“医食住行”相关问题,许昌市检察机关坚持一体履行打击、预防、教育、监督、保护职能,在依法严厉打击犯罪的同时,不断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作配合。2024年以来,许昌市检察机关起诉涉医保类诈骗案件9件43人,起诉危害食品药品安全、销售伪劣产品类犯罪95人,办理食品药品领域公益诉讼案件99件;运用网约车、出租车从业人员资格禁止类案监督模型,监督公安交管部门依法清理从业禁止人员119人。通过建立“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模式,许昌政法系统用实际行动守护着群众的美好生活,让法治成果真正惠及群众。
安保托底
精细治理织就城市安全网
高质量政法的托举,让许昌稳健“出圈”;“出圈”的许昌,更需要政法力量长效护航。“许昌主城区平日人口约65万。但长假期间,一天最高能涌进85万外地游客。”许昌市委政法委二级调研员邵学东的话,道出了“网红城市”面临的治理挑战。在他看来,客流已经成为影响城市运行的最大变量。
如何让这个变量可管、可疏导?答案藏在一条条精细治理的缝隙里。许昌政法系统用绣花功夫般的精细化管理,织就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城市安全网。
如何破解停车难是应对大客流的第一道考题。2023年2月24日起,许昌市创新推出共享车位举措,市人大、市政协机关停车场在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免费向游客开放,450个车位与胖东来天使城店仅一条建安路之隔。这一举措让机关大院秒变“民心车位”,有效缓解了商圈周边的停车压力。公安交管部门通过大数据分析,在周边道路科学施划临时车位,节假日期间增加至1200余个,并协调14家企事业单位参与提供共享车位。
科学控制客流需要精准预判和快速响应。公安机关、社区、机关事务中心联合绘制“热力图”,建立分级响应机制:当日瞬时客流量达到预警阈值时启动分流预案,公交摆渡车进行远端接驳;节假日,“警力+群防力量”形成梯次投入、动态调配的安保体系。这些措施实施后,曹魏古城及45家A级旅游景区周边道路交通拥堵指数下降25%。
“来胖东来商超购物的,80%是外地游客,我们必须将胖东来商超当作景区管理。”许都警务工作站负责人段占勇说。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胖东来天使城店5号门客流一度达到预警阈值,许都警务工作站机动组立即启动分流措施。段占勇表示,对于“贴身”驻扎胖东来天使城店的许都警务工作站来说,靠前服务、应急处置、纠纷调处都是“日常课目”。
细微处见真章。在胖东来天使城店,游客排队的布条隔离带已全部升级为牢固的金属护栏,路边石墩被一指粗的钢筋固定在地上;每月一次的防暴、防踩踏、消防疏散演练雷打不动。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共同构筑了安全消费的硬件基础。
以平安之基托举城市“出圈”,不独天使城一域。许昌市公安局魏都分局北大派出所的辖区是许昌老城区,8.25平方公里内聚集着5.8万常住人口,学校、商超、“九小场所”密布。“许昌‘出圈’后,这里成为全国游客的‘打卡通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精益求精、严谨规范。”北大派出所所长孙柯深感责任重大。
2024年以来,北大派出所将“平安北大”建设融入每一条街巷治理:对黄赌毒、盗抢骗、消防隐患实行“大数据+铁脚板”双线治理;孙柯每周带队对重点场所开展集中清查,发现违法违规现象当即依法处理。
大平安,就这样嵌入城市的每一条缝隙,让流量与烟火同兴、远方与近邻皆安。许昌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李卫东表示:“平安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将继续推动平安建设向纵深发展,让每一名来到许昌的游客都能感受到安全、放心、舒心的旅游环境。”
安享文明
柔性执法传递城市温度
今年重阳节,许昌市司法局联合许昌市律师协会、许昌市天平公证处、许昌市法律援助中心,组织人员到禹州市鸿畅镇东高村普法。好戏连台唱不停,饺子宴上,全村妇女、老人齐上阵,“红马甲”志愿者围着村民耐心普法,“白衣天使”把义诊服务送到村民身边……清新的山风卷着清朗的笑声,往日冷清的山沟成了欢乐的海洋。
“老人没烦心事,全村就和气。”在东高村干了8年村党支部书记的王俊峰说。这样的送法活动已连续开展了8年,村里的平安建设底子越夯越实。这既是普法宣传的成效,也是平安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塔式”普法宣传模式把普法宣传与群众之间的距离缩短至“手掌与屏幕间”,以案释法短视频栏目成为全市群众学习法律知识的“掌上课堂”……许昌市司法局的一系列举措,让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截至今年10月16日,“法润许昌”微信视频号累计推送以案释法短视频90期,覆盖全市1479个新媒体平台、2127个村(社区)微信群,观看量突破350万人次。
近年来,许昌市司法局深度融入平安建设工作,转变工作理念,以工作实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许昌素有“河南的温州”之称,经营主体活跃。去年5月,许昌市司法局联合许昌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创新推出证照到期前提醒工作机制“许证闹钟”,用一条短信将柔性执法送进商户心坎。今年10月30日下午,许昌市司法局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大屏幕上瞬间跳出数据信息:“30天内到期的证照1200件,3天内到期的197件。”这些数据经许昌市司法局复核后,以短信形式精准推送到相关企业负责人的手机上,全过程不过10秒。
找准痛点,精准改革。此前,许昌市司法局在工作调研中发现,全市1.7万余份证照中,约三分之一因商户疏忽面临超期。证照超期失效对经营主体正常生产经营影响较大。为解决这一痛点,许昌市司法局结合调研情况,印发《关于推行证照到期前提醒工作机制的通知》,自主研发证照限期管理平台,实现大数据智能分析汇总,“一库统管”,将74类高频证照纳入管理。平台自动巡检,分三次对经营主体进行提醒:证照到期前30天首次提醒;到期前7天通过短信、小程序两次提醒;到期前3天,若经营主体仍未换证,相关责任科室安排专人一对一进行电话提醒或上门服务。此外,许昌市司法局还为高龄、残障人士开通绿色通道,直接到家服务。
“许证闹钟”运行以来,平台已汇聚6.4万条证照数据,推送提醒4.3万余条。该项工作被列为许昌市2024年营商环境惠企利民“微改革·微创新”九大举措之一,相关经验在全省推广。
从一纸“双保全”禁止令到一声“许证闹钟”的短信提醒,从公益诉讼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到社区警务贴身守护,政法担当被深深写进许昌的市井烟火,文明善意被融入百姓日常。今天的许昌,正以法治之翼护送每一笔投资、每一次消费、每一程旅程,以高水平平安托举高质量发展,让城市既能“出圈”,更能行稳致远。
领导寄语
许昌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赵军表示,许昌市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平安许昌、法治许昌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确保法治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把党的领导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强化法治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全民法治意识,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执法监督,提高执法效能,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提升司法公信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强社会治理法治化,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保障人民权益作为法治许昌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新需求新期待,为许昌在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勇挑大梁、走在前列贡献政法力量。
(统筹策划:省委政法委宣传处 文:河南法治报采访组 侯钦晓 赵新菊 张军强 胡斌 李世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