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治理要闻 > 正文

从院坝会到直播间 贵州“八五”普法以实践创新让黔贵法治更接地气

“这首《反诈劝世歌》太好记了!原来‘中奖返利’都是骗局啊。”榕江“村超”赛场边,游客王女士听完侗族琵琶歌,拿着普法手册感慨。“我们把38部法律编成72首侗歌,赛中唱、院坝讲,群众听得懂也愿意学。”榕江县司法局局长张旭笑着回应。这一幕,正是贵州“八五”普法以文化为桥、以创新为翼的生动缩影。

“‘八五’普法以来,贵州始终将全民普法作为全面依法治省的基础性工程,紧扣‘在法治轨道上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以思想引领把准方向,以创新载体破解难题,以基层实践夯实根基,让法治信仰在黔贵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近日,贵州省司法厅厅长余敏在总结全省“八五”普法工作时向记者表示。

据了解,自“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贵州突出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引领作用,落实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常态化开展省市县乡党政主要负责人述法工作,以“头雁效应”带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形成。贵州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的探索与实践更入选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成为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贵州样本”。

强宣传中枢:数智赋能构建大普法格局

“您好,这里是黔微普法直播间,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贵州省公安厅刑侦总队电信网络和新型犯罪侦查支队支队长田野,大家有疑问可以随时在评论区留言……”在贵州省法治宣传中心的全媒体演播间里,一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普法直播正在进行,屏幕上互动留言不断刷新,整场直播产生224.7万次互动量。这是贵州省法治宣传中心,打造“全媒体+精准化”普法模式的生动体现。

据悉,为破解长期以来法治宣传“责任落实不到位、资源分散、技术滞后”等难题,2023年12月,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成立省法治宣传中心,按照“宣传管理大脑、指挥调度中枢、生产传播中心”定位,搭建“六个一”架构体系——制定一套科学运行机制、创新一套宣传业务流程、构建一个多元传播体系、融合一支法治宣传舆论队伍、建设一套采编播系统、搭建一个工作管理一体化平台,目前已带动遵义、毕节、黔东南、黔西南4个市(州)建成市级法治宣传中心,形成“省级统筹、市州共建、行业联动”的工作格局。

在资源整合上,中心打破部门壁垒,融合45家普法责任单位内容、平台、队伍资源,组建专业力量,实现“一次策划、多端分发、全域覆盖”。依托“黔微普法”新媒体品牌,构建起涵盖省市县三级普法责任单位新媒体账号的传播矩阵。

数智化赋能更让普法“活”起来。AI数字主持人、AIGC普法动漫,撬动起流量密码,依托大数据分析12348贵州法网数据,将群众咨询热点转化为普法宣传重点,促进精准普法;运用VR技术打造“法治宣传教育阵地VR云展馆”,让群众足不出户“云游”100个特色法治阵地;“全民普法40年·贵州云展馆”,通过元宇宙、3D空间技术全景展现普法成果。

如今,贵州全省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覆盖率达95%以上,55个单位、44名个人获全国“八五”普法中期表扬,“齐抓共管、多元融合”的大普法格局已然成型。

兴基层治理:以民主法治示范村激活乡村法治动能

“以前村里搞项目,村民意见不统一,经常闹矛盾;现在通过院坝会商量,结合红色文化搞‘红色+旅游+产业’,三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这都是民主法治带来的变化!”湄潭县金桥村委会副支书张凤指着村里的红色旅游步道,向记者介绍道。从曾经的省级一类贫困村蝶变为如今的“明星村”,正是贵州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八五”普法以来,贵州紧扣“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使命,将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作为法治乡村建设的核心抓手,融合红色文化、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打造特色民主法治示范带。截至目前,贵州已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52个,培养“法律明白人”14.66万名,2024年以来帮助基层化解矛盾纠纷12.8万余件,铜仁市更成为全国“法律明白人”作用发挥试点地区之一。

在创建过程中,贵州坚持“党建引领、村民主体、文化赋能”,选优村“两委”班子,将依法办事能力作为核心标准,实现省市县三级村(社区)“两委”法治培训全覆盖,覆盖8万余人;健全“四议两公开”“三务公开”机制,通过群众会、院坝会协商村级重大事项;因村制宜制定村规民约,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将“不哄抬物价、停车不收费”写入村规民约,破解“村BA”火爆后的治理难题,黔西南州普安县联盟村通过“征集民意—草案拟定—合法性审查—村民表决”程序,让村规民约真正“接地气、管实用”。

文化融合更让法治扎根乡土。贵州沿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等红色线路,打造红色法治文化示范带;在黔东南、黔南等民族地区,组织歌师创作法治民歌1200余首,开展“双语普法”“普法沿边行”活动,在黔东南州黎平县登晒村通过民族节日普法,有效解决当地社会治安问题;在旅游村寨,贵阳市花溪区龙井村将法治元素融入布依民俗,2024年村旅游综合收入达1500余万元。

“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不是‘摆盆景’,而是要让法治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贵州省司法厅副厅长魏华松表示,目前贵州已在全国率先搭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智慧管理平台,汇聚信息数据50余万件,实现“推荐申报、审核验收、动态管理”全流程线上化,推动法治乡村建设从“点上出彩”向“面上开花”。

优服务发展:执法普法融合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

“多亏你们提前上门普法,还帮我们对接水电气部门摸清地下管线,不然施工中很可能违规,不仅要罚款,还会影响项目进度!”贵阳某建设项目负责人握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队员的手说道。这是贵州推行“执法前置服务”,变“末端处罚”为“前端普法”的典型场景。

围绕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贵州将普法融入行政执法全过程,在重点领域打造“精准普法+优质服务”模式。贵阳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率先探索执法前置服务,针对建设施工、餐饮服务等行业定制16类“普法宣传资料包”,辐射企业5000余家。

在执法环节,贵州坚持“教育为先、处罚为辅”,首次检查发现轻微违法,执法队员现场普法并指导整改;二次检查仍未改正的,严肃警示违法后果;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增设“释法说理”部分,阐明违法事实、法律依据和处罚幅度,让企业“明明白白受罚、心服口服整改”。

包容审慎执法更让普法有“温度”。贵州健全“双送达”机制,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时,同步送达《违法公示和信用修复告知书》,指导企业修复信用信息,截至2025年7月,已帮助24家企业完成信用修复;对受处罚企业开展定期回访,持续普法巩固效果。这一做法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表彰,并入选“2024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十大创新案例”。

“普法不是简单的‘法律灌输’,而是要让法治精神融入社会肌理、成为群众行为自觉。”贵州省司法厅厅长余敏表示,贵州的实践证明,只有紧扣中心工作、贴近群众需求、创新方式方法,才能让普法工作真正“活”起来、“实”起来。下一步,贵州将以“九五”普法规划制定为契机,持续深化“数智普法”“融合普法”探索,推动全民法治素养提升与法治贵州建设同频共振,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法治根基。

责任编辑: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