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内蒙古呼伦贝尔新开河,去过这里的人都会不自觉地缩进脖颈。
这里的冬天,仿佛是能咬碎骨头的刀子。每年10月起,西伯利亚寒流卷着“白毛风”扑向额尔古纳河,将草原冻成一层层厚厚的铁板。
在这片连时间都凝固的极寒之地,内蒙古呼伦贝尔新开河边境派出所矗立在风雪中,成为北疆冰原上的一座灯塔,50多年来,驱散寒冷,守护安宁。
冰河尘封的历史记忆
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清晨总是裹挟着露水的清冽,地平线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天地之间只剩无垠的苍茫。广袤的草原向天际延展,蜿蜒的额尔古纳河如同一道银链,在这片北疆之地上勾勒出星星点点的生机。

冬季的内蒙古呼伦贝尔新开河俯瞰图。
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气温最低降至零下40摄氏度,边境前沿积雪最厚处深达1米,边境线被冰封成一片银白,连呼啸的风声都仿佛被冻得支离破碎,往日静静流淌的河流也被冻了个结实。
口岸城市满洲里地处欧亚大陆的脊梁,如同一枚青铜镇纸,将中、俄、蒙3国的疆域图轻轻压住,展示着在百年风霜中淬炼出的独特肌理。
这座被历史反复锻打的城市,曾是匈奴王庭的辖地牧场、鲜卑拓跋部的铁骑驿站,更是辽金时期“斡难河十三翼之战”的军事要塞。
1901年通车的东清铁路在此撞开国门,汽笛声惊醒了沉睡的草原,铁轨的延伸将这片闭塞之地推向了世界的前台;1920年建立的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在此掩护革命战士秘密出境,李大钊、瞿秋白等革命先驱的在此留下足迹;1949年新中国首批海关关员在此升起五星红旗,在寒风中猎猎作响,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1983年“反修防修”的碉堡在此化作守望相助的联勤岗亭,钢筋水泥的冰冷被浓浓的警民鱼水情悄然融化……
界河冰层下,封冻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胞弟哈萨尔王的马蹄铁锈,河畔的界碑上,絮语着1976年以来新开河戍边人的故事。彼时,中苏边境局势剑拔弩张,满洲里作为西伯利亚铁路的核心口岸,其西翼的新开河边境辖区因界河蜿蜒、便道交错,成为偷渡、越界捕捞的高风险区。1976年1月,新开河检查站作为派出所的前身应运而生,后经更名、改制,成为如今的新开河边境派出所。
翻开老照片,新开河边境派出所最初的营房只是一排低矮的土坯房,民警们戏称它为“风箱屋”——砖瓦拼凑的墙壁四面漏风,炉火再旺也抵不住寒夜的侵袭。所里的老民警回忆,当年冬季执勤需要裹着羊皮袄睡觉,清晨起床时被褥与墙壁冻结在一起,用力一扯便撕下一层冰碴。每逢大雪,小房几乎被埋进雪堆,驻守在这里的民警要用铁锹挖出一条通道才能出门。

内蒙古呼伦贝尔新开河边境派出所老营房。
2004年营房改造后,这座“风箱屋”蜕变为一座温馨的3层小楼。楼顶的国旗在寒风中始终挺立,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苗。
所长付海亮常对新警说:“别小看这栋楼,它可是响当当的全国‘人民满意派出所’,墙上挂的集体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都是用脚底板走出来的。”他粗糙的手指划过荣誉墙上的照片,每一张褪色的影像背后,都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墙上悬挂着的40余块奖牌,共同见证着派出所历代戍边民警的在这里倾注的汗水与心血。
星星挂在窗户上
2020年7月的一个傍晚,宁静的新开河镇升起袅袅炊烟,牧羊犬的吠声在风中时断时续,刚从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毕业的民警包立冬拖着行李箱的声音,碾碎了派出所院墙外的虫鸣。这片土地正在用接羔保育的羊粪味、采血走访的酒精味和暗夜寻羊的草腥味,为新一代戍边人打上草原烙印。
派出所的院子里,老民警李金良正蹲在地上修理一辆巡逻车的轮胎,抬头便看见了正走进来的包立冬,赶忙上前迎接,咧嘴一笑:“呦!大学生来了!”他的手掌粗糙得像砂纸,握住包立冬时,年轻人下意识缩了缩手指。

内蒙古呼伦贝尔新开河边境派出所移民管理警察在额尔古纳河沿岸巡逻。
报到第二天,所长付海亮便交给他一项特殊任务——“Y族采血(男性家族信息采集)”。包立冬背着走访包,跟着李金良开始走访,钻进了一户牧民家。
清晨的风裹着青草气息,邓大爷掀开帘子,笑眯眯地招呼:“小李,今年我家羊羔又多了3只!快来看看!”“那可太好啦!”李金良说着,熟练地为老人采血、登记。包立冬一边听着两人的对话,一边笨拙地帮忙修门栓,手心早已沁满了汗珠。
门栓老旧生锈,他拧得手指发红,李金良在一旁打趣:“在这里,修门栓和破案子一样,得用巧劲。”说着,他掏出一小瓶黄油,轻轻抹在门轴上,门栓“嘎吱”一声滑入卡槽。“草原上的学问,多着呢!”
随后一个月,包立冬便跟着李金良扎进了边境辖区,做好采血工作的同时,给生活困难的独居老人送药,为居住偏远的牧民群众代购水果蔬菜,帮牛奶滞销的牧户联系保供商店……
在一次走访中,包立冬和李金良发现牧民布仁家的草场围栏损坏,羊群走失大半。他们立即为布仁修好围栏,并组织所内民警连夜搜寻,最终在5公里外的草原深处找回17只走失的绵羊。次日,布仁将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面塞到包立冬手中,对他说:“赛因察戈达(蒙古语,意为警察),好!”面汤的热气模糊了年轻人的眼镜,他忽然觉得,这碗面的分量比任何奖章都重。
一个月后,这些看似琐碎的基层工作显发挥作用。凭借扎实的户籍信息和DNA数据,派出所协助满洲里市公安局破获了1998年赵某某强奸杀人案与1999年唐某某抢劫杀人案,两名潜逃20余年的嫌疑人从千里之外被押解归案。
庆功会,是周末晚上的一场集体烧烤。全所民警在院子里架起烤炉,羊肉串的香气混着炭火的噼啪声,在夜光下显得格外温暖。火光跃动中,付海亮举着可乐瓶与“前辈”们碰杯。包立冬烤着羊肉串,突然抬起头仰望夜空的漫天繁星,恍惚间,觉得像极了祖国北疆的万家灯火,挂在了每一户百姓家的窗户上。
一把皮尺,量地也量心
“宁可烧了草场,也不让外人占一寸!”2023年初春的呼伦贝尔草原还未褪去霜色,牧民潘拓(化名)的草场前已腾起呛人的烟尘。10余户牧民为草场界限争执不下,有人手中还拿起了割草镰刀。潘拓的吼声裹着多年积怨,震得铁丝网上的冰挂簌簌坠落。
新开河镇的草场纠纷,是扎在几代人骨缝里的硬刺。前些年,由于矿业体制改革,加之城乡建设、经济开发等原因,居民和企业、居民和居民在资源权属争议、住房拆迁等方面矛盾突出。

移民管理警察入户开展法律宣讲。
“草场是牧民的命根子,纠纷不解决,辖区的安宁就无从谈起。”付海亮皱着眉头说,“你们放心,这件事我一定给你们个满意的答复!”
当天,派出所与驻地司法所成立联合调处小组,付海亮和李然分别作为组长和组员,一头钻进草场纠纷的“迷宫”。“就像一团乱麻,得一根一根捋清楚。”说着,调处小组便前往国土资源局、原东湖区土地管理所,查阅33年来的草场划分资料。泛黄的图纸上,草场的边界线已经模糊不清。李然用放大镜一寸寸比对地图上的标记,忽然指着一处褪色的红圈:“这里!1995年的划分记录写着,界桩原本立在这棵老榆树东侧10步!”
接下来的3个月里,他们先后前往国土资源局30多次,拜访11名老领导,入户询问200多户牧民。白天,他们用皮尺丈量草场边界;夜晚,他们在派出所里核对数据,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凌晨。
终于,7月的一个清晨,调处小组走进最后一片争议草场,牧民们围在一旁,屏息凝神。当界桩稳稳钉入冻土的那一刻,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潘拓激动地握着付海亮的手说:“这么多年了,总算有了个明白账!”付海亮的手掌被握得生疼,却笑得比谁都开心——这双手,终于把一团乱麻捋成了直线。
小小的皮尺,丈量的不仅仅是草场的边界,更是牧民们心中的公平坐标。2024年夏天,牧民巴特尔(化名)与邻居因一道篱笆险些大打出手。巴特尔声称对方侵占了3米草场,对方则指责巴特尔的羊啃了自家树苗。调解现场,李然再次将皮尺掏出来:“咱们按老规矩,各让一臂。”他张开双臂站在两人中间,阳光将他的影子拉得老长。最终,双方各退一步,篱笆向两侧挪动半米。巴特尔摸着新扎的木桩感慨:“草原再大,也大不过‘安达’(蒙古语,意为兄弟)的情分。”
这一年,派出所联合司法所、劳动保障所、律师事务所一同设立了“一站式”综合调解室,并挂牌“新开河镇矛盾调处分中心”,顺利化解了长期未决的矛盾纠纷42起,辖区矛盾纠纷新发率下降38%,调处成功率达100%。派出所首创的“七分调纠法”——“家事纠纷上门调、邻里纠纷社区调、行业纠纷专业调、涉众纠纷稳控调、矿企纠纷协商调、治安纠纷劝教调、权属纠纷联动调”成为了北疆移民管理队伍的金字招牌。
布片子比金牌子还沉
走进派出所荣誉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银光闪闪的“人民满意派出所”奖牌。提到这块奖牌,李然的心里满是自豪。
“守好万家灯火,关键得用‘心’。”看着满墙的锦旗,李然笑着说。
2021年9月的一个周五傍晚,刚下完雨,突然值班室的电话铃声响起:“喂,派出所吗?我爸妈去湿地采蘑菇,我妈不见了!”电话那头传来焦急的声音。

移民管理警察入户走访辖区群众。
王大娘和老伴一起去湿地采蘑菇,两人在路过一片芦苇时一左一右分头采,准备绕过芦苇后汇合。大爷到达对面后等了半天还是没有等到大娘,便沿路寻找,找了半个小时还是没找到,慌张下,给女儿打去电话,女儿报了警。
当李然和其余5名民警赶到现场时,天已经黑了下来。湿地里雾气弥漫,芦苇在风中沙沙作响。李然率先踏入沼泽,手电光束在浓雾中碎成萤火。淤泥吸住靴底,成团的蚊虫撞向面罩,嗡嗡声与雨声交织成密网。
“王大娘......”呼喊声被湿地吞噬,回应他们的只有蝉鸣。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天越来越黑,雾气也越来越浓。3个小时后,李然全身湿透,分不清是汗水还是草里的雨水。脱下鞋袜,用力一拧,水哗啦啦流了一地。
搜寻工作一轮又一轮,凌晨5时,伴随着李然的一声呼喊,大家终于在一片芦苇旁找到了昏迷的王大娘。并及时将她送医。几天后,王大娘和女儿将一面印着“尽职尽责为民解难”的锦旗送到派出所。
多年来,派出所开通“便民直通车”“绿色通道”,帮独居老人送去药物,为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厂矿工地等流动务工人员、居住偏远的群众提供代办、邮寄、采买等各项业务。对困难群众进行一对一帮扶,常年照顾3名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结对帮扶5名留守失学儿童,先后协调帮扶13户困难家庭落实低保补助。发挥少数民族民警掌握畜牧饲养技术的优势,在绵羊产羔季化身“民警羊倌”,帮助牧民群众做好接羔保育和春季牲畜疫病防治。民警牧仁曾经连续3天蹲在羊圈里接羔,牧民开玩笑说:“牧仁的警服上全是羊水味,母羊都得把他当羊了!”
辖区群众赵阿姨逢人就说,如果没有派出所民警帮忙联系供销点,她家每天300余斤的鲜牛奶就滞销发臭了,可亏大了。近年来,新开河边境派出所已经收获了26面锦旗,群众满意度接近100%。“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付海亮指着墙上的锦旗笑道,“这些布片子,比金牌子还沉。”
冰面下的暗流比狼群危险
新开河边境派出所里最年轻的民警叫王成龙,是地地道道的河南小伙。回想第一次冬季巡边,河南平原长大的他从未见过如此辽阔的冰原。
站在额尔古纳河的冰面上,极寒下的冰面发出“咯吱”怪响。“像是野兽在磨牙,所长,这地界还有狼吗?”

冬天的额尔古纳河。
付海亮蹲身擦拭护目镜上的冰霜,哈气迅速在镜片结成六边形冰花。“过去来巡边,还真要背上枪准备和狼搏斗,不过已经很多年没听说这里有狼了。”他忽然用冰镐凿向冰面,铛啷声惊飞3只雪鹀,“冰面下的暗流比狼群危险,现在你要防的是这个……”
冰面沿着锤尖点分散炸开,锤上的冰碴簌簌掉落,冰上暗青色的裂纹密密麻麻。“像这样的蛛网纹多是自然冻结,直线纹可能就是偷渡者凿冰所致。”王成龙蹲下身,指尖触碰冰面的裂痕,寒意顺着指甲直达心脏。他突然明白了付海亮的话——边境线看似平静,实则暗藏危险。
新开河边境派出所辖区边境线多为水界,地广人稀,且便道四通八达,冬季界河长期封冻,边境管控有着天然的薄弱环节,需要派出所民警和护边员经常性开展边境巡逻,及时发现和解决隐患。“咱们的脚印,就是移动的界碑。”付海亮总这么教导新警。

移民管理警察在界碑前与国旗合影。
暗流总在寂静处涌动。2022年1月2日凌晨3时,民警张海龙在二线查缉卡点执勤时,察觉一名司机眼神躲闪。在进一步检查时,发现一名藏匿在车辆后备箱的可疑人员。随着深入调查,派出所成功深挖出一条组织他人偷渡入境非法务工的犯罪线索,协助相关单位斩断偷渡路线。
“边境线是活的,它会在风雪中呼吸,在暗夜里低语。而我们,必须比它更冷静,更坚韧。作为一名戍边民警,我们不仅要守护好祖国的边境线,还要与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这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使命。”当晚,张海龙在值班日志上写道。
2025年除夕一早,王成龙和战友们再次来到边境线巡边踏查,此时气温零下27摄氏度,初升的太阳就像冰箱里的照明灯。巡逻民警行走在中俄界河达兰鄂罗木河上,寒风凛冽吹散了河面积雪,冰面反射出刺眼的光芒。
现在,王成龙对这条巡边路再熟悉不过了。“这里雪厚,大家跟上队伍别掉队!”王成龙大声喊道。2个多小时后,巡逻队伍到达了本次巡边的目的地——中俄边境72-2号界碑。

移民管理警察为界碑描红。
从怀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油漆和毛刷,民警接力为界碑描红,他们一同将“中国”二字精心描在界碑上,把万里边关深深装进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