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治理要闻 > 正文

除了熊瞎子和暴风雪,这里还有“家的味道”

大兴安岭最深处,额尔古纳河河畔的寒风掠过冰封的河面,卷起漫天雪沫,拍打在“北方第一所”的门牌上。这里是内蒙古呼伦贝尔恩和哈达,中国最北的无人区,年最低温度达零下52.3摄氏度,全年无霜期仅81天,5895平方公里的辖区98%被原始森林覆盖,山高林密、野兽横行,通往外界的路,五分之四是狭窄难行的林间小道。

图片

内蒙古呼伦贝尔恩和哈达边境派出所移民管理警察在巍峨的山脉下列队行进。(李永健摄)

1995年,第一代戍边人背着行囊踏入这片林海,在无市电、无淡水、无信号的“三无”之地,用双手开山凿石,建起了内蒙古呼伦贝尔恩和哈达边境派出所的第一座营房。如今30年过去,白墙蓝屋顶的警营在茫茫雪原中愈发醒目,一代代民警传承着“忠诚、坚守、奉献”的精神密码,把“孤岛不孤,心安是家”的故事,一笔一画写了整整30年。

图片

内蒙古呼伦贝尔恩和哈达边境派出所俯瞰图。(吕昊俊摄)

11月22日,所长黑泽明带着民警方政、康健像往常一样踏上巡边路,不料车轮刚进林间小道就陷进了泥雪窝。“下来推!”黑泽明喊了一声,三人跳下车,将撬杠顶在车轮下,用肩膀顶着车尾发力,泥浆溅满警服,很快冻成硬邦邦的壳。类似的“小插曲”他们早已习以为常。方政刚到所里时,第一次巡边就遇上了黑熊,30米外的树林里,黑熊盯着他不放,他手心攥得全是汗,是黑泽明拉着他慢慢后退,直到黑熊转身离开。如今方政再走这条路,已经能熟练地辨认野兽脚印。“刚开始怕,后来才懂,我们守着林子,林子也护着我们。”

这条巡边路藏着数不清的险。夏天蚊虫成团,像黑色的网裹住人,咬出的红肿鼓包痒痛数日不消;冬天积雪没膝,走在60多度的斜坡上,脚下像抹了油,稍不留意就会滑下去。

图片

移民管理警察在湖面巡逻。(李永健摄)

2024年8月,黑泽明带着三名民警在巡逻过程中发现多条可疑车辙,随即便追着车辙印钻进密林。林间的雾浓得化不开,他们靠指南针和树影辨方向,饿了啃口干粮,渴了舀口河水。两天一夜后,他们终于成功锁定6名偷猎人员踪迹并及时移交驻地森林公安跟进调查,最终协助森林公安在野生动物尚未被大量捕杀之前将6人抓获。回到所里时,每个人的脸上、手上都挂着毒虫叮咬的包,像缀了串紫红的珠子。“人抓到了,这趟值了。”黑泽明说。

巡边是日常的“守”,而林海中的意外,总需要紧急的“助”。恩和哈达的夜黑得透,冷得刺骨,可每当有求救信号传来,民警们的警灯总会准时亮起,成为林子里唯一的光。2023年7月20日傍晚,两名游客跟着驯鹿钻进林区,天黑后迷了路,手机也彻底失去了信号。夏夜的林间总有野兽出没,二人如果不能被及时找到,恐有生命危险。接到报警时,黑泽明刚结束白天的巡逻,他抓起强光手电就往车上冲:“快!晚一分钟,他们就多一分危险!”

图片

移民管理警察在冰原巡逻。(李永健摄)

车灯在林间劈开的光亮像投入大海的石子,根本照不透成片的树林。民警们一边打着爆闪,一边用喊话器最大音量呼喊游客名字。喊话声被风扯得七零八落,他们的呼喊却一刻也没停下。两个小时后,康健突然指着林深处:“那儿有光!”大家跑过去一看,果然是那两名游客,正缩在车里打着手电发抖。“以为今天要困死在这里,幸好有你们。”

冬天的救援更像是与死神赛跑。2024年11月,一场大雪把进出恩和哈达的路全封了,一支工程队采购物资返程时,车陷在了雪窝里。接到报警,政治教导员左彬立即带着史小刚、苗旭赶过去,救援路上大雪纷飞,能见度极低,厚厚的积雪时不时吞没车轮,民警们只得下车铲雪开道。

图片

移民管理警察在界碑前敬礼。(李永健摄)

史小刚的手套磨破了,雪钻进掌心,很快冻成了冰碴,他没放慢铲雪的速度:“里面的人该冻坏了,再快点!”6个小时后,受困车辆终于被拖出,工程队的人握着民警的手,发现他们的手比雪还凉。30年来,这样的救援数不清有多少次。每次救援结束,看着被困者平安离开,黑泽明总说:“只要他们能安全到家,我们冻点累点都值。”

风雪里的救援是一时的暖,而让“孤岛”真正成“家”,靠的是日复一日的坚守。从支队机关到派出所,熟悉道路的人要开17个小时车。所里的民警想去呼伦贝尔办事,则需要绕道黑龙江省的漠河、塔河,经内蒙古鄂伦春族自治旗、牙克石市才能达到。其间,需要搭乘便车,转乘客车,再换乘火车,马不停蹄奔波三天两夜。

图片

移民管理警察在雪中巡边踏查。(李永健摄)

大雪封山时,没有信号、没有网络是常态,半个月联系不上家人也不稀奇,史小刚把女儿的照片藏在褥子下,想孩子了就拿出来摸一摸,照片的边缘早被摸得发毛。

为了让民警安心,所里做了不少实在事。2024年4月,派出所对接呼伦贝尔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开通了线上无偿心理疏导服务。黑泽明还自学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谁有心事了,他就泡杯热茶,坐在桌旁和他们“话疗”。“我是他们的老大哥,得让他们心里敞亮,才能好好守边。”黑泽明说。

为了让“家”更温暖,在黑泽明和左彬的带领下,大家一起对派出所进行了“大改造”。施工队有时进不来,民警们就一起扛水泥、铺地砖,把篮球场硬化好,再把活动室、图书室修缮一新;食材不够,康健主动请缨,在营区后面开辟了3亩菜地和1亩大棚,种上黄瓜、西红柿、白菜、萝卜……每年能收10多种果蔬。每次开饭,看着桌上的新鲜蔬菜,大家都笑着说:“这是‘康健牌’‘家的味道’。”

图片

恩和哈达边境派出所蔬菜大棚。

2020年,“红色先锋·忠诚奉献教育基地”在派出所挂牌后,这里又多了个新身份——“学堂”。民警们都是教员,黑泽明讲派出所30年的戍边史,从第一代民警用双手一砖一瓦建营房,到如今用无人机巡边;康健讲自己从“想家娃”到“硬骨头”的变化,讲老班长背着他过冰河的故事。自挂牌以来,这个“学堂”已成功承办了6期培训班,74名来自内蒙古边检总站各站级单位的新警以及青年民警作为“学员”跟着恩和哈达边境派出所的民警巡边、听课,离开时都满是感慨。

图片

“北方第一所”——恩和哈达边境派出所。(牟东印摄)

30年来,恩和哈达边境派出所荣立集体三等功2次,获评“改革强警先进单位”“守边固防模范派出所”等荣誉。又一场雪落在“北方第一所”的守望石上,民警们扛着国旗走向界碑。他们的脚印,会和30年里的无数脚印重叠,在雪地上连成一条线——那是家的方向,是祖国的方向。

责任编辑: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