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 > 案例展示 > 正文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拓宽党组织服务网络 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融入”

一、背景与起因

昆明市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是以住宅区为主的城市功能区,居民主要由易地扶贫搬迁进城集中安置移民和“三区移民”(矿山采空区、塌陷区、地质灾害隐患区安置移民)构成,移民共计6655 户涉及搬迁人数25466 人。2018 年12 月,所有搬迁人口实现了搬迁入住。为加强对移民搬迁及后续工作的统筹安排,东川区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成立了移民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共建立2个社区党委、1个社区党总支、27个楼栋党支部、119个党小组,管理服务党员606名,联系群众6660户,进一步拓宽了党组织服务网络,确保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融入”。

二、做法与经过

(一)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完善工作机制。东川区根据搬迁规模和党员人数,打破行政隶属壁垒,按照“移民新区党工委—社区(片区)党委—网格(小区)党支部—楼栋(楼层)党小组”组织架构,构建全新的组织体系。组建了工作专班,成立区委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党组织建设保障专项工作组,高位统筹协调工作开展。同时,建立每月调度机制、日常联络机制、督查检查机制,每月召开工作调度会,分析存在的困难,研究工作措施,并将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全区重点工作督查,定期深入移民新区党工委所属基层党组织,督促检查工作落实情况。

(二)党建引领强化服务能力水平。东川区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通过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强化管理服务群众体系,加快推进社区民主决策制度建设。落实联系群众制度,制作“一份党群联系表、一张党群连心卡、一套服务群众清单”,抓好“一对一”结对服务,保证每个迁出村组、每户搬迁群众均有党员干部负责,抓实各级党员干部包村联户制度;完善联动服务机制,搭建各方协调的党建共商平台,抓好部门联动服务;成立东川区心贴心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并以此为依托,打造“红色物业”,建设物业党群服务中心,建立物业公司、楼栋支部书记(楼栋长)、群众代表共商议事会议制度;推进“楼宇党建”,建立党员“亮身份、亮家庭、亮承诺、亮行动、亮公约”机制,不断完善楼栋党组织建设,做到楼栋基本情况清、入住群众情况清、党组织情况清、党员情况清、党建工作站点情况清。

(三)统筹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东川区以政策制度建设为抓手,出台了《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办法》(试行),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式,最终实现新区移民搬迁群众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形成“2 中心+3 站”工作格局,即移民新区设立综治中心和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在铜润、铜晖、铜源三个社区设立综治服务站。建立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网格员、楼幢长三级工作负责机制,加强对人、地、物、事、网等社会治安动态掌控能力,细化对实有人口的服务管理;组建群防群治队伍及强化物防技防,组织动员热心公共安全、热爱公共事业的搬迁群众投身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合理配置社区民警,指导群防群治力量开展社区巡逻防控工作,确保与街面警务巡逻防控力量实现互补,共同构建警民联动、专群结合的工作格局。

(四)构建党群服务新格局。为了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以真情帮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城市生活,建立了党工委、管委会领导联系社区、一般干部包保小区、社区干部负责网格、楼长负责楼栋的管理体系,形成“一对一”服务清单,构建领导干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服务格局。同时,整合区级志愿组织资源,为移民新区群众提供志愿服务。

(五)全力落实教育保障机制。东川区通过改扩建、新建校舍项目,完善城区教育资源配置,确保搬迁群众子女应学尽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精确掌握搬迁群众子女就学需求和安置地教育资源布局,按照就近入学原则,统筹划片安置就学。分别做好学前教育幼儿安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安置和高中阶段学生安置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师资保障工作,采取引进、招考、“特岗计划”等方式统筹安置点教师。采取选派优秀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支教、名校领办分校等措施,推动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学校教育快速发展,带动东川区教育质量整体提高,巩固提升教育扶贫成效。

三、成效与反响

(一)扩大了基层党组织影响力。东川区坚持把党的建设摆在移民新区基层社会治理首要位置,以党的建设带动移民新区社区建设。通过“移民新区党工委—社区党委(总支)—楼栋党支部—楼层党小组”四级组织体系建设,把党员组织起来、群众发动起来、思想动员起来、人心凝聚起来。基层党组织主动引导村民参与社区管理的各项事务,带领移民群众增收致富,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大大增强。

(二)提高了现有资源利用率。从解决社区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东川区整合区级资源,完善移民安置社区公益设施建设,改善了移民安置社区内的道路、绿化、环卫等公共设施。各共建单位树立共享意识,对移民新区和区级各部门拥有的文化、教育等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了移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移民新区通过发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掌握了移民生活情况;通过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及时回应移民诉求,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自移民新区组建以来,没有出现因对移民搬迁后续发展不满引发的集体越级上访事件。

(四)提升了群众幸福感、满意度。移民新区把增进搬迁群众福祉、促进搬迁群众融入和稳定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进安置点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主体多元、设施配套、功能完善、队伍健全、机制合理的安置点社区服务体系,增强了移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经验与启示

基层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搬迁社区群众能否“稳得住、能致富、可融入”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党建引领是核心。党的领导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心骨”,体系完善、覆盖全面的党建网络体系是各项治理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保障。

(二)生活融入是关键。社会治理的落脚点是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群众的感受来自生活的点滴。结合搬迁群众生活日常,通过创建多种载体和渠道,让群众在参与中一手打造自己的生活圈,完成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三)文明风尚管长远。新风新貌既是移民新区建设的方向,也是搬迁群众融入城市、享受城市文明的表现。在移民新区社会治理中,要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加以制度化,形成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