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百强案例 > 案例展示 > 平凉市 > 正文

坚持党建引领 深化共建共享 促进社区居民自治与网格化服务管理良性互动

为了积极探索城市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有效方法,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今年以来,平凉市崆峒区以“促进社区居民自治与网格化服务管理良性互动”为主题,在三个城市社区扎实开展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创建试点工作,努力把我区城市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

一、背景与起因

近年来,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从传统的“街道一居委会”模式向现代化社区管理模式逐步转变。街道治理中的问题呈现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人口快速置换带来社区文化变迁,随着地区户籍人口外迁,外来人口流入,原来的楼院“熟人社会”模式被改变,以情感为纽带建立起来的自治模式情感链接断裂,削弱了社区的凝聚力、粘合力和文化认同力,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能力减弱,楼院居民诉求呈现多元化,很难统一议事、形成共识。二是在以单位为基础的行政管理模式向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管理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单位组织管理能力不断弱化,由于居民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协同的自我管理和大众参与的社会自治模式没有成长起来,社区公共事务议事、决策、参与解决少,一些问题找不到责任主体和解决渠道,很多为民办实事成果不能固化,社区自我愈合能力下降。三是政府有关部门强调基层社会建设的主要抓手是社区自治,而在一些社区内部,自治内容不清晰、自治能力无支撑、自治经费无保障、自治动力无源头、行政干预成常态、人员组织行政化和自治意识模糊化,老旧小区一些基础设施和物业问题累积,各类责任主体不作为或少作为,居民反映和解决问题的渠道不畅通。

二、做法和经过

在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创建工作中,崆峒区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关键,以政府治理为主导,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构建党委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行政工作与社会工作互补、服务管理与居民自治互动的社会治理体系,2021年6月在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中期评估中位列全省第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调整管理运行模式,理顺社区居民自治机制

深化街道社区服务与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厘清政府行政职能与社会自治职能关系,有效拓展了社区居民自治空间。一是强化基层党建引领。全面推行“大党委”工作机制,扎实开展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成立小区党支部41个,建立社会组织党支部20个,推动党建工作向小区楼宇延伸,19个基层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降到36岁、学历均在本科以上,有效优化了班子结构,增强了党建活力。二是规范社区运行机制。健全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三方联动”机制,整合社区“两委”、公安民警、城管执法队员、物业服务人员、业委会成员、“双报到”党组织等力量,切实加强成员单位、共建单位、社会组织沟通对接,全面推行“两清、三必、四报、五关注”工作机制,合力推进社区治理,及时满足居民需求。三是厘清行政自治关系。认真厘清政府权责边界,理顺政府和社区之间的关系,秉持“尊重社区自治,建设有限政府”的理念,按照《平凉市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崆峒区城市街道社区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有关规定,制定印发了《关于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明确行政管理和社区居民自治职责,有效减轻了社区居委会的行政性负担。

(二)夯实基层工作基础,壮大社区居民自治力量。

建立逐级负责、权责明晰的网格运行机制,深入开展以居家养老服务、社会救助、心理健康疏导为重点的文化服务活动,鼓励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广泛参与,有效夯实了基层治理工作基础。一是科学划分网格单元。按照“便于管理、便于服务、便于自治”的原则,对社区进行优化整合,将24个社区科学划分为355个网格,实现了社区服务全覆盖、全天候、零距离,真正做到人到网格去、事在网格办、情在网格留。二是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坚持成熟一个、培育一个,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公益慈善等社会组织,引导居民发挥自治作用、参与社区建设,推进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截至目前,共登记注册社会组织134个。三是建立“五社联动”机制。通过发挥社区、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作用,建立“五社”相互支持、协调互动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了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互联、互动、互补”的服务性治理模式。四是健全自治议事机构。按照“大事共议、小事自议”的原则,建立“居民议事会”等社区协商议事机构21个、“睦邻互助会”等邻里协商组织14个,及时解决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真正做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

(三)注重幸福家园建设,营造社区居民自治环境

大力提升社区工作者专业化能力,引导社区更好地开展公益活动,推动形成家庭和谐、邻里和善、小区和美的社区治理新格局。一是加强社区人员培训。组织民政、环保、应急等部门,分批次对社区网格员开展安全生产、卫生保健、民政社保等集中培训150余次、各街道组织开展培训70余次,有效提升了社区网格化服务水平。二是培育社区文明新风。广泛动员社区居民、社会组织、辖区单位参与“明礼知耻·崇德向善在社区”等主题社区公益实践活动,引导形成社区居民孝老爱亲、守望相助、睦邻友善的文明新风。三是深入开展志愿服务。组建家政服务、敬老服务、法律援助、文明劝导等志愿者服务队400个,开设“搭把手”“邻里帮”“小红帽”等志愿服务项目57个,累计开展文艺汇演、爱心慰问、助老爱老、宣传讲座等活动230余次,有效助推了幸福家园建设。

(四)健全基层法治体系,强化社区居民自治保障

大力提升基层法律服务宣传实效,引导广大居民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思维和法治习惯,有效提升了居民自治的法治化水平。一是营造浓厚法治氛围。组织司法、民政等部门深入社区开展了“送法进万家”“将案学法、以案释法”等活动,广泛宣传《宪法》《民法典》《选举法》等法律法规,打造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环境。二是依法化解矛盾纠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建立矛盾纠纷“一网五制多元调”工作体系,构建了具有地域特色、市域特点、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崆峒模式”,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基层化、常态化、制度化,实现了社区治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三是大力开展法律援助。组织开展“法律义诊”活动86场次,通过政策宣讲、法律解读,为社区居民解答婚姻家庭、交通事故、医患纠纷等法律问题,引导居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有效增强了居民法治意识。

三、成效和反响

自2020年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区紧扣实验主题,通过夯实社区治理基础、汇聚多元共治活力、构建成果共享格局,进一步探索出了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实现途径。各街道社区结合自身实际,以“居民自治”为核心,广泛发掘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和治理能力,充分凝聚居民的智慧和力量,带领居民建设美好家园,先后探索打造了“红色诊所”“七彩宝塔筑和谐”“邻里党建”等工作法,建立了“家园协商议事厅”“居民议事坊”“邻里协商议事园”等工作模式,创新开展“交流式”互学互鉴、“友好式”文体联谊等“四式”活动,在社区党建、社区自治及社区服务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奠定了探索新型社区治理机制的基础,形成了多方参与、多元共治、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机制,全面营造了社会力量、群团组织和社区工作者融合发力的睦邻友好关系和良好生活氛围,有效加快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作用,广泛宣传创建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的典型做法和突出成效,让实验区创建经验真正可复制、可推广,在全市起到典型示范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创建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的良好工作氛围。

四、探讨与评论

要进一步拓宽网格化服务管理下的资源配置渠道,增强社区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提升社区治理法制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促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深化街道社区体制改革。按照“强街道、精社区、促服务”的总体思路,加快推进街道社区体制机制改革,对街道社区工作机构、职能职责、社区区域、工作人员等要素重新划分和定位,进一步强化街道工作机构、上划行政职能、下沉网格服务,切实提升服务效能,夯实城市管理的基层基础。

(二)持续提高居民自治意识。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微博微信、报纸报刊等媒体平台,广泛开展居民社区自治宣传活动,引导社区居民自觉行使自治权利,强化社区居民“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意识,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主动、积极、广泛参与社区自治活动、社区开发建设,不断提升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

(三)大力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建立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多元化投入经费保障机制,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广泛参与到社区居民自治工作之中,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旨在增强居民自治能力的发展资金筹措体系,提升社区自治的财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