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百强案例 > 案例展示 > 张掖市 > 正文

临泽县“敬比赛夸”凝聚以德辅治强大动能

内容提要:良好社会风尚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市域社会良性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临泽县积极探索在市域社会治理中发挥德治教化作用,注重在基层平安创建工作中弘扬道德风尚,广泛推行以“敬老人、比公婆、赛媳妇、夸邻居”为主要内容的“敬比赛夸”群众性精神文明创评活动,通过现身说法,唤起群众的广泛认同,引导群众积极推进移风易俗,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逐步形成崇德向善、和谐健康的乡村文明新风尚,促进尊老爱幼、孝老爱亲、家庭和睦、邻里互助等优秀传统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全社会推广,形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为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增添强大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由“管制约束型”到“激励引导型”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农村基层治理新路子。

一、背景和起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正处于全国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随着各项改革措施的陆续出台,一些新的思想、新的思潮逐步涌入广大群众的认识当中,面对新思想和现实社会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传统思想和文化首当其冲受到了较大冲击,群众思想意识在传统文化和新思想之间出现了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使群众的思想认识出现了偏差。受社会思潮的影响,一些不孝敬老人、家庭不和睦、邻里不团结等方面的问题逐步在农村呈现高发态势。针对这一情况,结合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认真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弘扬传统孝道文化为根本,1998年,临泽县倪家营镇下营村党支部率先在全村开展了以“敬老人、比公婆、赛媳妇、夸邻居”为主要内容的“敬比赛夸”群众性精神文明创评活动。经过多年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做法经验,随后在全县进行推广。20多年来,临泽县坚持把“敬比赛夸”活动作为一项特色品牌持续打造,通过围绕农村常见的邻里纠纷、婆媳关系、夫妻矛盾等常态化开展民主评议,树优秀标杆、立典型代表,引导广大居民弘扬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和睦邻里、互助友爱等优良传统,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二、做法与经过

按照“敬比赛夸”创评活动“有组织、能认可”“有目的、能复制”“有步骤、能推广”的标准,通过不断实践深化拓展,形成了具体完善的创评标准,建立“社推选、村初审、镇审核、广公示”的创评程序,使活动更加贴近农村实际,更加易于群众理解和接受,保持了活动的生命力、影响力、凝聚力。

一是明标准引领社会新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具体化为“爱国守纪不违法、立场坚定不动摇、保护耕地不乱占、家庭和睦不忤逆、邻里互帮不生非、崇尚科学不迷信、健康娱乐不赌博、爱护公物不损坏、保护环境不污染、美化环境靓新风”等十个方面的评选标准,通过不断细化完善,在敬老人方面以尊老护老、家庭和睦,家庭成员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敬老事迹突出且在社会上普遍认可为标准进行评选;在比公婆(好公婆)方面,以婆媳关系融洽、勤俭持家、家庭和睦、爱护晚辈、生活方式文明健康、不参加迷信、邪教、黄赌(毒)活动为标准进行评选;在赛媳妇(好媳妇)方面,以尊重赡养老人、主动分担家务、家庭和睦、夫妻互敬互爱、勤劳致富为标准进行评选;在夸邻居(好邻居)方面,以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生活健康、诚实守信、崇尚科学、勤俭节约、受到其他家庭的尊重为标准进行评选,使群众易于接受,便于评议,使广大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受到礼仪教育和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道德品质的熏陶。近年来,全县先后评选“敬比赛夸”先进典型2116人,文明家庭46户,最美家庭263户。

二是严程序提升创评质量。以社(组)为单位分别组建“敬比赛夸”评议组织,由村民自主推选办事公道、有威望的5-7人组成评议小组,确定本社自评申报的初步人选,提交社员大会进行民主、公正、公平、公开的评议,让群众自主审定心目中的“身边好人”。在村(社区)设立道德评议会,由村(社区)党组织组织为人正直、办事公道、威信较高、说理能力强的老党员、老干部、人大代表、党员代表、妇女代表和其他群众代表对各社推荐人选进行审定。各村(社区)确定的人选上报镇党委,由镇纪检、计生、派出所、综治等部门对上报的“最美人物”进行联审,审核后在全镇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层层审核评议,提升创评的认可度和典型性,真正把先进典型摆在群众面前,引导向上向好的社会风气。近年来,培树省市县道德模范92名,累计上榜甘肃好人18人。

三是广宣传培树道德标杆。结合“三八”、重阳等重大节庆活动,以镇村为单位召开表彰大会,为当选的好公婆、好媳妇(好女婿)、好邻居、好儿女披红戴花,颁发奖状、奖牌,设置户牌,不断增强受表彰典型的荣誉感,引导广大群众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每年冬季把典型实例以节目方式进行表演,在各镇村(社区)文化广场制作典型人物的专题展板进行展览展播;在村(社区)党群活动中心显要位置开辟专栏,设立光荣榜,让群众身边的典型“闪亮”在群众之中;以村(社区)“道德讲堂”、文化广场为主要阵地,由评选出的好公婆围绕如何放手、支持儿子媳妇发展生产,好媳妇围绕如何侍奉老人、使他们安度晚年,好女婿围绕如何发家致富、善待老人,好邻居围绕如何正确处理邻里关系、营造融洽和谐氛围谈做法和体会进行现身说法。同时,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广泛宣传好典型好做法,使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升华,不断提高群众道德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四是用典型解决自治难题。把“敬比赛夸”评选出的典型模范吸收进镇村调解委员会、村民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参与到基层日常自治当中,聚焦农村经常发生的地界纠纷、邻里纠纷、婆媳纠纷、夫妻矛盾等广泛开展调处评议。在评议方式上,以正面引导为主,针对不同对象、不同事件,因事制宜、因人而异开展评议。对普遍的倾向性问题以及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会议集中评议;对个别存在的或涉及隐私、不宜公开的问题,由评议小组以谈心拉家常的形式上门评议;对好人好事利用村民大会、橱窗、板报等形式公开评议;对突发事件就地现场评议;对“老大难”问题跟踪评议。通过有针对性的评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宣传政策法规,使其口服心服,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引导广大居民群众弘扬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和睦邻里、互助友爱、与人为善等优良传统,走出了一条由“管制约束型”到“激励引导型”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农村基层治理新路子。

五是创载体增强创评效果。围绕创建文明村镇,将“敬比赛夸”创评同政策、道德、文化、科技、法律、卫生和“五星文明户”创评等一系列主题鲜明的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并结合农村“三留守”人员摸排和特困群体关爱服务行动,开展以“晒被子、比孝心”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由村党支部、村委会牵头组成评选工作小组,深入60岁以上老人家中,以“净、新、暖、软、馨、亲”为标准,采取“两看(是否干净、是否破旧),两摸(薄厚如何、软硬如何),一闻(有无气味),一问(子女是否孝顺)”等方式,对老人被褥进行检查评比、“亮”“晒”定级。同时,依托积分超市“光荣道德积分”制度,将“敬比赛夸”先进典型纳入积分范围,根据得奖情况累积相应分值,用积分在超市兑换相应物品,以此引导群众参与争创典型的积极性,通过精神鼓励、物质奖励代替传统群众教育的一般性说教,兑出群众自我发展的热情和激情。

三、成效与反响

家庭,不仅仅是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长相厮守;更是是尊老爱幼,其乐熔融的和谐氛围,意味着责任、奉献、宽容和理解,更意味着邻里互助,团结和谐。一个幸福的家庭,必然是一个和谐的家庭、勤劳的家庭、邻里互助的家庭。临泽县通过持续深入开展“敬比赛夸”精神文明创评活动,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弘扬传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出现了“八多八少”的巨大变化,即:尊老爱幼的多了,不赡养老人少了;好婆婆、好媳妇多了,婆媳不和的少了;主持正义的多了,搬弄是非的少了;邻里团结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讲究卫生的多了,好吃懒做的少了;崇尚科学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参加文体活动的多了,聚众赌博的少了;红白事勤俭节约的多了,铺张浪费的少了。“敬比赛夸”引领形成的崇德向善、和谐健康的浓厚社会氛围,必将凝聚起生生不息、积极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社会治理工作行稳致远。

四、探讨与评论

(一)“敬比赛夸”敬出了新孝道。百善孝为先。“敬比赛夸”活动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个别农村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致使老人生活质量不高的问题,开风气之先河,扬中华之孝道,引导农村群众自觉从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素质修养、行为操守等方面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持续延伸和扩大全县“尊孝道重厚养,让父母安居度晚年”专项行动的内涵和要求,在全社会掀起了敬老、爱老、养老、重孝、行孝的优良风气。

(二)“敬比赛夸”比出了好家风。家风是社会文明的根基。“敬比赛夸”活动紧盯农村常见的婆媳关系、翁婿关系和邻里关系,牢牢抓住了牵动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神经细胞”和最小单元,大力弘扬“尊老爱幼、邻里守望”的家文化,凝聚起家庭成员立身做人的风范和格调,引导农村家庭迸发出改变社会、源清流洁、强基固本的正能量。

(三)“敬比赛夸”赛出了真善美。人间最贵是真情。“敬比赛夸”活动倡导主流价值,引领文明风尚,采取集中评议、上门评议、公开评议、现场评议、跟踪评议等方式,引导广大群众弘扬孝老爱亲、邻里和睦、互助友爱、与人为善的传统文化和价值导向,有效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进而激发人性的光辉,使其释放出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四)“敬比赛夸”夸出了新风尚。文明贵在实践养成,重在改变陋习、成风化俗。“敬比赛夸”活动聚焦因道德缺失引发的邻里纠纷、家庭不和、环境卫生脏乱差等群众身边的“家务事”,通过树立典型、现身说法,用身边边可亲可信的凡人善举唤起民众的朴素情感和心灵的广泛认同,引导群众积极推进移风易俗,逐步形成崇德向善、和谐健康的乡村文明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