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和起因】
柏树镇位于凉州区西南方向,辖10个行政村,64个村民小组,4898户,16953人,其中清水村辖5个村民小组、企事业单位9个。清水村党支部成立了平安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下设柏树镇清水村综治中心,现有群防群治队伍12人,矛盾纠纷调解员15人。自2012年清水村实施征地拆迁、棚户区改造、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项目以来,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原因,引发了各类矛盾纠纷,造成多起群众群体、越级、串联上访事件。此后,柏树镇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方法,以“讲政治、保稳定、求发展”为工作思路,全力打基础、用心抓落实,积极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逐步引导群众形成法治意识,真正达到教育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目的,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目标,确保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做法与经过】
(一)政治先行,发挥引领作用
一是加强基层阵地建设。清水村设立了清水村综治工作中心,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的“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清水村平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组长负总责,副组长具体抓,其他成员分工负责的工作制度,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发动到位、措施落实到位。把党建工作与市域治理工作相结合,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平台将基层治理工作融入其中,由党支部发挥主动性,积极协商解决矛盾纠纷等问题,充分发挥支部堡垒、党员先锋作用。设立了村级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集民政、社保、信访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于一体,更加方便了群众办事。二是加强组织队伍建设。清水村党支部、村委会依托网格化管理,搜集村情民意,对隐患矛盾,做到提前介入、有效控制,果断处置。近年来,清水村“两委”充分发挥“枫桥”经验,为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村“两委”建立了二级人民调解网络,设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各村民小组设立了人民调解小组,二级调解网络健全后,工作职责明确,并能主动上门做好村民调节和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热心为群众排忧解难,全力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形成了提前介入、有效控制、果断处置的工作机制,及时发现、整治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全因素,有效控制了矛盾发展升级,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处置在萌芽状态,对出现的各类纠纷果断处置,调处成功率达98%以上,没有因纠纷调解不善而导致刑事案件和非正常死亡。
(二)法治规范,发挥保障作用
一是健全制度,有“法”可依。清水村制定完善了《村民调委会职责》、《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规章制度》等10多个制度,做到制度上墙,有章可循,规范管理。二是加强教育,增强意识。抓好依法治村,普法工作是关键。按照普法依法治理责任制的要求,紧密结合本村生产、生活、工作实际,利用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向村民宣传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宣传《宪法》、《反有组织犯罪法》和《农业法》,积极宣传农业生产与农村土地承包、家庭婚姻、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有针对性地加强《信访工作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把普法工作渗透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去,既促进了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工作,又提高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和“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三)德治滋润,发挥教化作用
村民素质的提高是开展依法治村的基础。清水村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促进村民素质的提高,始终把法治和德治放在重要位置。一是以文养德。结合本村实际,开展“文艺进村”、“法律八进”、道德文艺、群众会等宣传活动,广泛宣传法律道德知识,用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广泛开展尊老爱幼、助残扶贫的活动,引导村民崇尚科学,更新观念。充分利用社区文娱室、图书室等资源,通过举办“朗读者”、“棋牌赛”等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构筑起清水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二是以“风”传德。清水村主动探索乡风转变激励机制,在村内评选“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优秀代表,写好家风故事,传承家风美德,在村组内形成美德“攀比风”,有效推动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三是以评立德。清水村成立了矛盾纠纷调委会,一方面发挥着调解矛盾纠纷的作用,另一方面还担负着评理团的角色,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评议群众身边发生的“是是非非”,将道德评价的力量充分显示出来,助推乡村树立新风。
( 四)自治正本,发挥调解作用
从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以来,清水村党支部、村委会以实现“四个民主”为工作方针,以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为工作目标,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上来,融合干群关系,解决难点问题,提高监督意识。一是开展民主选举,形成整体合力。通过民主选举优化了村委干部结构,加强了基层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由党支部书记担任民主协商议事会组长,确保党的领导始终贯穿基层协商民主各程序、各环节;二是坚持民主决策,稳定凝聚人心。民主决策是提高支部党员凝聚力、村民群众向心力、村委班子号召力的有效途径。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关系到村民切身利益的事,必经村委研究,充分发扬民主,由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充分体现合法性、民主性、平等性的原则;同时在村委会设立了议事厅,制定了协商议事章程、协商议事制度、各类版面、公示墙,设置了意见箱,将民主协商工作与村“红白理事会”、“司法调解工作室”等工作相互衔接,进一步明确协商内容;按照收集议题、确定议题、议前调研、事前介入、组织协商、公开结果、组织实施“七步议事”程序,做到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渠道、不同层次、不同范围汇总群众诉求和意见建议,定期组织村务民主协商会成员召开工作例会,研究解决民主协商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民主协商工作有所成效。三是加强民主监督,增强工作实效。强化在村务决策、财产管理、工程项目方面的监督,建立村级小微权利责任清单,实行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增加群众知晓村务的渠道,严格落实“四议四公开”和“一事一议”制度。实行村民自治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制度逐步完善,及时向村民公布一次村内财务及村务,提高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做到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推动了农村基层廉政建设,优化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机制。
【成效与反响】
清水村自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以来,干部工作到位、措施得力,全村社会面貌有了明显好转。一是增强了法治意识,巩固了村级班子。通过开展创建活动,促进了群众法治观念的转变,增强了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提高了村干部民主决策、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保障了村级集体经济的稳步发展。二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健全监督机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既保障了村民的民主权利,又规范了村干部的行为,消除了干部之间的隔阂,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改善。如征地拆迁、宅基地的纠纷问题,村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了,村民学法用法的积极性提高了,遇事找法的意识增强了,既减轻了村干部的负担,又密切了干群关系。三是健全了村级管理的各项制度。在创建活动中,建立和健全一整套民主管理制度,实现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使村务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增强了财务决策、村务管理的民主性。四是稳定了社会秩序。通过深入开展法德教育和综合整治,加强了该村的社会治安。信教、吸毒等危害现象多年来实现“0”记录,人民内部矛盾纠纷调处及时,村风民风好转,社会稳定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探讨与评论】
柏树镇清水村充分发挥综治中心在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按照整合资源、理顺关系、健全机制、发挥作用的思路,坚持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有机融合,切实解决了力量不足、参与不足等问题,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强化工作基石。通过筑牢基层党建堡垒,发挥自治优势,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强化阵地建设,整合队伍力量,明晰工作责任,及时有效的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困难的问题,有效控制了矛盾纠纷的发生率和调处率。
二是以村组联动为方法统筹工作全局。以清水村综治中心为依托,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明确职责任务、优化工作机制、落实保障措施,做到风险排查及时、管控及时、调处及时,切实把群众关心的事办好,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三是以德法融合为支撑创建和谐乡村。按照依法为主,以德为辅,德法并重的治理模式,充分发挥法律道德的潜移默化作用,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文艺汇演等,寓教于治、寓教于乐,增强群众的集体感、荣誉感,形成美德氛围,树立法治意识,带领群众创建乡村治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