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百强案例 > 案例展示 > 武威市 > 正文

五治融合” 建新村和谐之风沐乡邻

案例概要:位于民勤县三雷镇的建新村,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政治、德治、自治、法治、智治“五治”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方式,积极探索“政治掌舵领航、德治润物无声、自治春风化雨、法治定分止争、智治提质增效”的“五治融合”治理模式,有效提升了村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全力打造了治安秩序良好、社会和谐稳定、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安新建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全村上下呈现出人人参与基层治理,人人共享治理成果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建新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党建+”为抓手,努力构建党支部领导、社会参与、各方协同的社会治理工作体系,主要做法有以下五个方面:

背景和起因

乡村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乡村社会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在乡村治理的作用,既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需要,也是满足广大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更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手段。三雷镇建新村地处县城以南,全村辖8个社,243户、928人。该村坚持把“五治”融合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方式,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全力创建“无信访、无案件、无事故”的“三无村”,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全村上下呈现出人人参与基层治理,人人共享治理成果的良好局面。

做法与经过

(一)坚持政治引领,把稳乡村治理之舵始终秉持“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不称职”的理念,以抓党风促民风,切实发挥村党支部的思想引领作用。2021年以来,建新村开展红色教育学习2场次,举办党员主题党日活动16场次,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培训和学习交流36场次,包村镇领导、村党支部书记讲党课5场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实践活动12场次。以村文化大进堂、村文化大舞台为平台,积极宣传革命历史故事、优秀革命传统,努力做到红色信仰牢牢记、红色故事人人讲。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长效机制,村委会设置“心愿墙”,做到让群众心愿有地方表达、有人帮助完成心愿。充分发挥党组织先锋堡垒作用,积极探索“农村党建+”工作模式,努力构建党支部领导、社会参与、各方协同的村域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坚持人在哪里、党员在哪里、工作就推进到哪里,不断织密党组织网格。督促全村党员践行“带头遵纪守法、带头服务群众、带头弘扬正气、带头勤劳致富、带头清洁卫生、带头创建平安”的“六带头”承诺,以正确导向和行为示范带动广大村民。

(二)以德治为先,铸就乡村治理之魂。充分发挥“道德大讲堂”作用,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注重发挥乡贤文化、家训家风、生活礼俗的教化作用,力争取得德法相辅相成的叠加效应。充分发挥农村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不懈地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文化,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定期组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开展道德宣传进社、进家庭活动,运用微信群、宣传栏等载体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当代中国人的优秀精神。以“孝当先、诚立身、善做魂、德为本、法为纲”的精神为指引, 组织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 ‘好媳妇” “环境卫生先进社、先进个人”和“先进党员”等模范榜样的评选活动。借助“五一”劳动节、世界水日等节假日,策划德治文艺演出、道德公益活动、敬老爱老行动等,让更多村民在“以德为先”的探索实践中,切实找到认同感,不断凝聚向心力。

(三)激发自治活力,夯实乡村治理之基。通过发挥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优势,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形成全体村民共建参与的自我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作用,创新设立村民议事会,充分尊重村民的诉求表达,充分保障村民在全村事务中的参与度。推行阳光化民主监督机制,整合各方监督资源,组织全村村民民主选举全村监督委员会,对全村党务、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等情况,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监督,同时对村干部廉洁自律和考核等情况进行监督。组建新时代文明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美丽庭院清洁”“全民参与共建美丽新三雷”“清洁家园我们在行动”等志愿活动20余场次。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章程,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向全体村民发出了移风易俗倡议。办婚事,彩礼总数控制在30000元以内,酒席控制在20桌以内;办丧事,从严控制邀请吊唁的乡邻、亲戚、朋友范围。无论婚事丧事,礼金标准原则上不超过200元,每桌酒席价格控制在600元以内,菜品以本地食材为主,用烟每盒不超过15元,用酒每瓶不超过50元。通过坚持不懈的倡导和规范,婚丧嫁娶中的一些不良风气得以破除,已经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婚丧新风。

坚持依法治村,筑牢乡村治理之本充分利用“12·4”国家宪法日集中宣传月等活动,大力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弘扬宪法精神,普及宪法知识。组织村全体党员学精学透宪法修改意义和内容,讲给家人听,讲给其他村民听,全力营造学习贯彻新宪法的浓厚氛围。结合农民教育培训,邀请县上专家学者开展法治专题讲座3场;组织群众观看警示教育片4次;设立“法治宣传街”,组织开展“宣法律、促和谐、保平安”活动,发放法制宣传手册1000余份。制订《建新村干部管理办法》,两委班子带头给自己立规矩,用制度规范管人、管事、管钱、管自身,建立了规范的制度体系。建立以积分制对党员进行量化考核和标准化管理的党员积分管理体系,实现奖惩措施有根有据;建立以全村党务、村务、财务情况“三公开”为核心的法治工作体系,切实保障决策民主化;建立依法决策“五议五公开”机制,防止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项目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建立以“法治保障室”为平台的纠纷调处体系,创建了“有事老马说”工作品牌,探索推行“一看、二听、三核、四查、五研、六说、七访”的老马七步说事工作法,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坚持智治支撑,插上乡村治理之翼按照“有办公场所、有办公设施、有专职人员、有规范标识、有规章制度、有工作台账”的“六有”要求,规范综治中心建设,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台账资料,确保了平安建设“有人干事、有章理事、有场所办事”。根据各社所处区域位置和人口分布情况将全村分成8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网格员1名,用活“综治E通”APP,及时收集相关信息,研判处置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风险,实现辖区内“人、事、地、物、情、组织”等六大要素信息化管理、动态化管控,用智慧和科技的力量推进社会治理,让群众更多享受到社会治理现代化带来的实惠,让乡村治理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壮大群防群治队伍,设立村综治中心和民警联系点,成立联防工作队1支,开展治安巡逻。加强“雪亮工程.平安乡村”建设,为农户院落、重点设施等区域安装三类视频监控探头136路,加强对辖区内社会治安状况的实时监控,及时收集排查各类安全隐患、治安隐患、重点人员动态等信息,推动基层治理触角向每个角落延伸,做到“一网共享、社会共治”,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

成效与反响

一是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和强化。 镇、村综治中心建设进一步规范,构建了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新格局,为解决好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化解好各类矛盾纠纷提供了平台。

二是坚持一个窗口服务群众、一个平台受理反馈、一个流程调解到底、一个机制考核监督的工作流程,构建了党支部领导、社会参与、各方协同的村域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基层社会治理的服务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三是村社干部主动参与为民服务活动,解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实现了村社干部与群众的双向互动,广大群众对村级组织的诉求增多了,信息渠道畅通了,感情拉近了,基层社会和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