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省市域社会治理百强案例 > 案例展示 > 嘉峪关市 > 正文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平安建设迈上新台阶

内容提要: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雄关街道针对辖区老旧小区多、流动人口多、特殊人群多、矛盾纠纷多、维稳压力大、社会治安形势复杂多样等突出特点,坚持以党建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五治融合”为抓手,积极探索实践“1369”工作模式,创新“露化会客厅”“庭院党课”“社区微心愿”等特色载体,持续打造“一社一品”品牌特色,发掘亮点,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大力推进社区治理改革,形成协同联动的城市基层治理架构。开展枫桥人物、道德模范、平安卫士、最美志愿者评选活动,做到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感动身边人建立24小时“不打烊”视频监控体系,构建起安全有序的安全保障网,不断提升居民安全感。

一、背景和起因

雄关街道地处新华路以西,下辖17个城市社区,基层党委17个,党支部153个,辖区总人口18.44万人,总户数76792户。辖区内共有185个网格,管理居民小区139个,出租大院307个。现有各类特殊人群1631人,其中,刑满释放人员288人,社区矫正人员111人,邪教人员77人,吸毒人员826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312人,各类重点信访人员17人。辖区呈现老旧小区多、流动人口多、特殊人群多、矛盾纠纷多的特点,社会治安形势复杂多样,维稳压力大。为加强基层市域社会治理,构建平安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街道必须立足实际,探索自己的治理经验,适应新时代基层治理特点,积极探索实践“1369”工作模式。

二、做法与经过                         

(一)突出“一条主线”,强化政治引领,凝聚思想共识

街道党工委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强化政治建设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做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同心圆”,逐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健全机制保障。按照社区治理改革三年行动,加快推进基层党建“红色引擎”工程,完善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用好“社区呼叫、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方法,推动社区党建与辖区单位、新兴领域开展“契约化”共建,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同联动、全面覆盖”的党建引领工作格局。

二是夯实党建基础,破解治理难题。街道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和开展的“民情大走访”活动,通过“庭院党课”“每周一课”等特色载体,按照城市基层党建“1+2+4”方案要求,积极构建党组织统一领导、社会组织积极协同、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体系,统筹社区居委会、业委会、居民群众等多方社会力量,组建社区网格员、派出所民警、五老、楼栋长等志愿者队伍,形成协同联动的城市基层治理新架构。

三是突出党建特色,汇聚共治合力。街道积极推行“大工委”兼职委员制度,广泛协调并吸纳公安、民政、住建、综合执法等8家单位部门负责人为街道党工委兼职委员,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充分发挥兼职委员优势,协调公安、城管执法、市场监管、自然资源、住建、环卫等部门力量协商解决了包括白马公寓北门主干道安装路灯、铁路小区背街小巷道路硬化等疑难问题,一度得到了辖区居民的好评。

(二)围绕“三化目标”,坚持自治强基,共建和谐家园

街道立足辖区流动人口多、高龄党员多、企业厂矿多的特点,紧紧围绕“区域化聚力、网格化管理、品牌化运作”的三化目标,着力构建纵向联动、横向融合的“自治”强基新格局。

一是形成区域化聚力,凝聚治理合力。市域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街道依托“互联共转”行动,充分发挥各单位职能优势,积极推行“街社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建立任务清单,责任清单,问题清单,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实现了“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按照“居民事,居民议”的原则,积极为居民群众提供议事平台,让居民参与到基层治理和社区建设中,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建的工作格局。

二是推进网格化管理,形成治理动力。街道高度重视网格工作,发挥其在基层治理中的细胞作用。建立了“街道-社区-小区-楼栋”四级网格管理体系,对辖区185个网格按照“1+1+N”配齐配强了网格长和网格员,制定下发了《雄关街道网格化管理工作考评办法》,靠实网格工作责任。同时将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三官一所一律”人员下沉至网格,及时解决居民涉及法律的问题,实现“信息在网格采集、问题在网格发现、矛盾在网格解决”。

三是加快品牌化运作,形成治理助力。街道根据各社区不同情况,因地制宜,持续推进“一社一品”特色亮点打造活动,在2020年打造的祁连社区“3688”微治理模式、绿化社区“合美绿化”、德惠社区“三驾马车”、铁南社区“六色管理法”等基础上,2021年又涌现出铁北社区“13459”社区融合治理、胜利社区“邻里嘉年华”、雍和社区“互助之家”等一批叫得响、立得住、推得开的基层治理优秀品牌,让“陌邻”变“睦邻”,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注入了“新动能”。

(三)依托“六大平台”,突出资源整合,规范建设标准

街道通过打造“综治中心平台、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平台、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平台、综治信息指挥平台”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细化。

一是夯实平台建设,织密基层治理“一张网”。街道持续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充分发挥“雪亮工程”平台智能预警作用,不断提升综治中心实战化能力。加强与公安、司法、信访和各相关职能部门信息互通、联合化解、劝返接领、应急处置等联动机制,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了强大工作合力。

二是强化依法治理,构筑综合治理“一道墙”。街道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靠实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排查化解工作的主体责任,通过集中开展了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大排查大化解活动,充分发挥“三官一所一律”的专业职能作用,并联合公安、检察院、市城区人民法院、司法、民政、教育等单位召开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分析研判会,形成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的工作机制,真正实现“微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三是创新治理模式,下好平安和谐“一盘棋”。坚持把大数据等现代科技与市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数据共享优势,依托“雪亮”工程和视联网平台,积极做好社会治安重点部位盯防,疫情防控封控小区、封控单元定向监控和指挥调度,确保辖区视频监控全覆盖,构建起安全有序的防护网。

(四)健全“九项机制”,激发治理动能,勇于担当作为

为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入开展,街道建立了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机制,制定健全了民情大走访、互联共转、社区管家、红色物业、社会风险评估与预警、矛盾纠纷分级处理、心理疏导援助、志愿服务、督促考核评价九项机制,提高综治中心实战、实效治理服务水平。

一是听民声,解民意,打造暖心社区。街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实街道领导联系社区制度,建立了民情大走访长效机制,按照“居民事,居民议”的原则,积极为居民群众提供议事平台,对收到的居民意见分门别类进行办理答复和移交相关部门处理,切实解决了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如下水堵塞、楼顶漏水、小区建设、道路破损等疑难问题,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建的工作格局。

二是强引擎,促融合,打造幸福社区。各社区通过开展“红色物业”和“社区管家”行动,积极探索“党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工作模式,把党建工作与居民自治有机融合,把群众呼声与提升服务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同时,大力弘扬志愿服务,打造邻里“互助队”。

三是防风险,保稳定,打造平安社区。以“平安和谐细胞”工程为载体,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打造一批“平安社区”“平安楼栋”“平安家庭”,评选出一批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工作的“平安卫士”,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以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救助热线为依托,畅通疏导救援渠道,对辖区特殊人群、心理亚健康人群及时开展心理疏导,舒缓居民情绪、抚平心理创伤、消除社会隐患,为居民打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社区环境。

三、成效与反响

   (一)加强基层党建,打造“向心社区”。通过基层阵地“建、管、用”并举,着力打造“一室多用”综合服务阵地,在现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一批叫的响、接地气、有特色的优秀党建品牌,建强社区网格党组织,吸收离退休党员、青年党员、“两新”组织党员参与社区网格党组织建设,做到支部建强固一线、作风转变强一线。        

(二)深化居民自治,打造“和谐社区”。市域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通过以服务居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健全居民自治体系。探索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为主体,以各类公益组织为补充的“1+3+N”社区管家体系,引导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治理,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三)夯实基层基础,打造“服务社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互联网和社区治理与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行“受办分离”“最多跑一次”和“一次都不跑”便民小微服务。促进资源共享,着力构建服务内容全面覆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市场化运作质效良好的社区治理体系,健全“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认领”机制,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民生关键小事”。

(四)开展综合整治,打造“文明社区”。坚持集中整治与抓创建工作常态化、精细化、规范化,通过开展环境卫生净化、“一难两乱”专项整治、物业服务提升等活动,进一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持续改善辖区环境面貌,按照系统治理、点上开花、面上洁净的思路,组织开展最美楼栋、最美大院等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

(五)围绕和谐稳定,打造“平安社区”。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为抓手,推动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做实做细网格化管理,实行矛盾纠纷化解“五前”工作法,挖掘“三官一所一律”力量,实行人员重点部位的隐患排查清单化管理模式,持续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加快推进“无疫小区”创建。

四、探讨与评论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首要任务。无论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还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都始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实践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每一次的试点探索,都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都必须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二)做好群众工作是治理的重中之重。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是直接面对群众,事务琐碎复杂甚至艰巨繁重,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以党政机关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模式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城市社区自然成为人们居家生活、公共服务的最基础平台,成为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预防化解的最源头防线,因此我们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

(三)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重要作用。基层干部处在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的第一线,直接与群众接触,直接决定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不走样地在基层贯彻执行,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干部的社会治理能力,需要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引导广大基层干部从强化制度意识、增强制度自信、抓好制度落实,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