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经验 > 正文

地方两会中,频现基层治理“好声音”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群众所盼的、政府所干的在“两会”这个平台汇聚。2023年各省两会相继落幕,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促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金点子,发出了好声音。本报特对这些民政好声音进行了整理,以飨读者。

社会救助

对低保边缘等低收入群体进行精准帮扶

黑龙江省政协委员栾健建议,通过大数据对低收入群体实现精准管理,构建多维度、全方位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体系。针对部分低收入群体,还可通过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志愿者服务、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进行精准救助和帮扶,让社会保障铺就百姓幸福生活底色。

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

黑龙江省人大代表靳福娟认为,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要进一步细化各项工作,搞清楚有多少群众生活出现困难,其诉求和需求是什么,让物资、服务、补贴、救助及时到位,及时足额发放各类救助金和社会福利补贴。特别是对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务工、经营、就业,收入下降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城乡居民,符合条件的人员要及时纳入低保。

建立流浪乞讨人员综合救助体系

黑龙江省政协委员梁丽君建议,建立街面发现报告机制,公安、城管、社区、网格建立属地发现报告机制;落实流出地政府的帮扶、救助、安置和监管责任,建立医疗、就业、低保、住房保障等综合协调机制,实施流浪乞讨综合治理,帮助流浪人员步入正常生活,融入社会。

城乡社区治理

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山西省人大代表张洁建议,制定社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及时向社会公开并实行动态管理;拓宽社区工作者的来源渠道,加强教育培训和队伍建设,建立社区工作者长期轮训制度,完善配套政策,确保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老旧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条件和提升服务水平。

扩大基层治理“朋友圈”

河北省人大代表,石家庄市新华区宁安街道北新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郝静建议,创新实施“同心圆”党建工作机制,不断壮大党建联盟“朋友圈”,由社区向辖区内外的院校、公益社团、爱心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伸出橄榄枝,引导大家发挥所长贡献力量,从基层治理的“局外人”变成“自家人”。

创新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

辽宁省人大代表邵丽姝建议,优化社区服务布局,推进社区服务标准化建设,创新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加强社区综合服务、兜底服务能力建设。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以数字化赋能治理精细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城乡社区治理手段、模式、理念创新,提升智慧治理能力。

规范社区网格事项

河北省人大代表、张家口市信访局网络管理科科长武沛燕建议,规范网格事项,建立工作清单,不随意增加网格员负担,避免影响网格志愿者的积极性和队伍稳定。建立激励机制,专职网格员享受社区工作者待遇,按照社区工作者加强管理和约束;对于网格志愿者,出台积分激励办法,加强激励管理。

深入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天津市人大代表、河西区平山道小学校长韩洪涛建议,充分依托已有平台,拓展政务事项查询、办理、反馈等功能,推动部署各类社区信息系统与智慧社区综合信息平台联网对接或向其迁移集成。建构便民惠民智慧生活服务圈。智慧社区服务内容可以聚合社区周边生活性服务业资源,链接社区周边商户,满足居民指尖查、网上约、服务送到家的便捷化生活模式。

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上海市政协委员金颖、方玥、谢静建议加强社区工作者的能力素质培养,组织开展针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各类专业化培训,持续丰富社区工作者的知识结构,着力提升社区工作者的服务意识、沟通能力、政策解读能力等,尤其是能够熟练掌握信息化处理工具,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动态更新发布街镇、村居两张“负面清单”

上海市人大代表、奉贤区南桥镇党委书记瞿磊建议,加强规范区级、镇级部门下沉事项,根据实际情况动态更新发布街镇、村居两张“负面清单”,清单应包含街镇、村居专业力量不足、承接有难度,或群众获得感、实效性不强的工作。同时,科学完善考核方式,减少“简单化”排名、“材料式”考核,更注重实绩实效和群众口碑。

推进移风易俗

贵州省人大代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边街道下坝社区居委会主任马秀云建议,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推行邻里劝导、红黑榜制度,促进引导群众自我管理。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广泛开展“身边好人”“最美网格员”“最美联户长”“十星级文明户”等评议活动,激发群众思发展、谋发展、共治理的内生动力。

养老服务

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质效

江苏省政协委员卞赋章建议,加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引导和投入力度,推动与长护险、上门服务等政策衔接;优化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推进适老化宜居环境建设,对特殊困难老人提供适老化改造;定期开展养老服务满意度调查,建立可量化的服务评价标准和奖惩体系;加强公益宣传,鼓励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服务团队参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

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河北省政协委员、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魏宣利建议,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将农村养老服务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布局,打造县乡村衔接互通、功能互补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将具备条件的乡镇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敬老院)升级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鼓励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养老服务。

建设“15分钟养老服务圈”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金之福养老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兵建议,发挥机构养老的集约化优势,将分散的为老服务中心、照护中心、护理院、助餐点等串联起来,灵活嵌入小区,真正实现不离家的安心养老。“楼上楼下,邻居之间,随叫随到,这就是15分钟内最方便的养老服务。”

推动养老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山西省政协委员张晟骏建议,建设全国数字化养老商务平台,打破区域内养老服务行业间的壁垒,推动各类智慧养老机构与产品服务商之间的信息共享、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规范养老服务数字化平台展示界面,形成统一的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养老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制定数字养老产业发展标准,做好顶层设计,在政策扶持、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倾斜,不断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吸引更多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数字养老产业;加大数字化投资力度,将养老服务业领域的数字化技术硬件和软件作为现代公共基础设施,广泛地配置于养老服务业当中;给予数字平台技术支持,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前沿技术,服务于家庭和社区养老场景。

适老化改造托起“老有颐养”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代表倪萍建议,开展适老化服务试点工作,对社区服务阵地、失能老年人家庭、养老服务机构及其他公共服务场所开展适老化改造项目;补齐农村养老短板,利用农村现有的老饭桌及相关闲置资源,提升改造升级为农村互助院,切实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质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通过项目孵化培育更多专业的养老服务社会组织、为老服务队伍和人才;打造一批智慧养老机构和数字化社区养老服务场所,实施智慧养老信息共享,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宽领域的社会化服务,切实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未成年人保护

让阳光洒满孩子心田

山东省政协委员、省戴庄医院(省安康医院、济宁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苏中华表示,青少年心理健康是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石。他建议发挥心理健康志愿者服务队和社会组织作用,让多元心理健康服务走进家庭和社区。持续关注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障儿童,努力用灿烂阳光更好温暖孩子的心。

慈善社工

壮大“为老”志愿服务队伍

山东省人大代表、荣成市引航爱心志愿者协会党支部书记尹力军建议,应该充分发挥志愿者力量,做好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建议继续提升“为老”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水平,精准对接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在发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同时,广泛设置志愿服务站点,壮大“为老”志愿服务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