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观点 > 正文

黄鹤权:“多管闲事”的善意构建社会治理的柔性网络

核心提示: 南京高淳法院的法官着制服直播卖蟹,广州医生在病友群帮乳腺癌患者推销苹果,近期这两桩看似“跨界”的举动,没有激昂的口号,却在网络空间形成强烈情感共振。

南京高淳法院的法官着制服直播卖蟹,广州医生在病友群帮乳腺癌患者推销苹果,近期这两桩看似“跨界”的举动,没有激昂的口号,却在网络空间形成强烈情感共振。有人将其归为“不务正业”的温情,实则未能触及核心。事实上,这不是简单的“善意跨界”,而是专业群体在职业边界处进行的一次信任重构,更是社会治理从“刚性覆盖”走向“柔性渗透”的微观缩影。

法官卖蟹的争议点,从来不是“该不该带货”,而是司法权在执行过程中如何实现价值最大化。高淳法院的选择,本质是将司法从“裁决者”转向“解困者”。直播间里展示螃蟹肥瘦,是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货款打入专用账户,是对司法程序的坚守;而帮养殖户保住生产资料,则是司法“修复社会关系”功能的延伸。这种操作看似突破了“法官不参与经营”的表层认知,实则守住了“化解债务纠纷、维护社会公平”的司法本质。

医生荐果的深层意义,同样超越了“医患互助”的表层解读。现代医学的进步,让“治病”的技术边界不断拓展,但“救人”的价值边界却常被局限在诊室之内。广州这位医生的举动,恰恰打破了这种局限。他清楚乳腺癌患者的康复,不仅需要药物控制病灶,更需要生活层面的信心支撑。这种从“治身”到“治心”的延伸,让医生的身份从“诊疗者”变为“情感联结者”,医患之间的信任便从技术依赖升级为情感认同。

两起事件能引发广泛共鸣,核心在于它们激活了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本,即基于专业身份的信任。当法官和医生将这份信用转化为帮人脱困的工具时,本质是让专业身份的社会价值得到了二次释放,这种释放比任何商业广告都更具穿透力,也让公众重新认知到:专业群体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技术服务,更在于成为社会信任的“锚点”。

外界关于“职业边界模糊”的担忧并非多余,但这种担忧混淆了“形式边界”与“本质边界”。职业的核心边界从来不是“不能做什么”,而是“为什么而做”。法官卖蟹若脱离“化解债务”的核心目标,转而参与商业营销,便是越界;医生荐果若掺杂利益分成,借患者困境牟利,便是失德。但高淳法院明确公示款项专用,医生仅做信息搭桥不经手钱财,这些细节恰恰守住了“本质边界”。

更重要的是,这种“灵活履职”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启示。那就是,当刚性规则遭遇复杂现实时,从业者不必困于“流程正确”的教条,而应回归“问题解决”的本质。司法的本质是实现公平正义,医疗的本质是守护生命健康,只要不偏离这个核心,灵活的方式反而能让专业价值更落地。

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今天,我们习惯了“各守其位”的秩序,却也容易陷入“各扫门前雪”的冷漠。上海法律援助工作者帮残障人士打赢劳务纠纷后,又对接残联和企业为其争取适配岗位,是法律帮扶向“生计托底”的延伸;杭州基层民警帮独居老人代购生活用品,是执法职能向“民生服务”的下沉。

这些举动与法官卖蟹、医生荐果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社会治理的“柔性网络”。它们证明,真正的专业素养,不仅是对技术流程的精通,更是对服务对象需求的深刻洞察;而成熟的社会治理,从来不是“一刀切”的刚性约束,而是“精准滴灌”的柔性回应。

螃蟹会下架,苹果会过季,但这两起事件留下的思考值得延续。法官卖蟹卖的不是农产品,而是司法为民的新范式;医生荐果荐的不是商品,而是医患信任的新维度。它们打破了公众对专业群体“高冷、刻板”的认知,让我们看到法律条文的刚性背后,有执法者的共情;医疗技术的严谨之外,有行医者的温情。更重要的是,它们示范了一种新的社会互动模式,即以专业信任为纽带,让稀缺的善意精准抵达困境者手中。

当更多从业者愿意在坚守本质的前提下,打破形式的桎梏,用灵活的方式回应现实需求,社会便会少一些“程序正确却无人情味”的遗憾,多一些“问题解决且暖人心”的惊喜。这或许就是螃蟹与苹果背后,最珍贵的社会价值。(黄鹤权)

责任编辑: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