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烟扰民是城市治理中的常见难题,在商住混合、业态复杂的区域尤为突出。嘉兴路街道辖区内餐饮商铺集中,与居民小区交织共存,由此产生的油烟问题一度成为群众投诉的焦点,影响着居民生活品质、社区和谐稳定。
面对这一治理顽疾,嘉兴路街道第三综合网格依托“多格合一”工作机制,创新网格治理工作路径,整合执法力量与社区资源,有效推动餐饮行业规范经营,守护城市“烟火气”与环境“小清新”。
党建引领,筑牢治理“主心骨”
家住凯虹公寓的刘女士曾多次反映:“家里常年不敢开窗,阳台上晾晒的衣物总带着一股油烟味。”在“多格合一”机制推动下,多部门实地查看,最终厘清问题症结,商议出破解油烟扰民的方案。针对商户对整改存在抵触心理的情况,和平公园低碳街区党支部书记反复上门沟通,做通商户思想工作,真正实现居民“开窗自由”。
党建引领始终是贯穿油烟治理全过程的“主心骨”。充分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由网格临时党支部牵头,在裉节难点问题的处置过程中,依托网格党建联席会议,“网格吹哨、部门报到”实现问题高效处置,同时搭建起“商户恳谈会”等常态化议事平台,做到“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来办”。


聚焦建强网格党建,网格内区域化党建平台充分联动各类资源,做好各类主体的服务延伸,在提升治理效能的同时,进一步彰显社会效果。在第三综合网格广益大厦油烟治理中,面对群众要求改善空气质量、商户担心整改影响经营、外卖骑手期望就近就餐等多方诉求,在综合网格高效处置油烟扰民问题的基础上,和平公园低碳街区党支部深度参与网格治理,为餐饮店联络外卖骑手,达成优惠供餐,推动形成各方共赢的治理效果。
双向赋能,探索共赢“新路径”
嘉兴路街道辖区的沿街餐饮店多为小微商户,部分商户担心设备换新的成本问题。为此,网格、街区联动,双向赋能探索共赢路径。
网格层面,充分发挥网格联动优势,推动生态环境领域信息共享、协同联动,开展专项执法、联合执法、随机抽查,在建立“一店一档”、完善餐饮单位信息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油烟治理宣传培训,引导商户落实污染防治主体责任,提升生态环境精细化治理水平。立足源头防控,会同区市场监管局,依托“餐饮选址协商清单”开展联动前置审核,通过多部门综合研判,提前介入服务,有效规避商户投资风险和居民投诉隐患。


街区层面,和平公园低碳街区党支部发挥引领作用,动员商户自觉做到“定时开启、定期清洗、定期维保”,引导商户从被动配合管理转变为主动参与管理。牵头组建“建邦惠邻商居联盟”,通过举办公益集市和便民服务等一系列举措,有效促进了商户与居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强街区内生动力。同时,依托街道“嘉园荟”小程序、“环瑞虹美好嘉园”优享卡等平台,为商户推广引流,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多元协同,构建共治“同心圆”
油烟治理涉及商户、居民、物业等多方利益,仅靠单一部门“单打独斗”难以破局,更难以实现长效管理。第三综合网格创新建立了“1+5+N”协同治理模式,以网格临时党支部为核心,联合环保、市监、居委、物业、业委会五方力量,辐射带动N家餐饮商户共同参与。通过每月召开“环保联席会议”,邀请居民代表、商户负责人、物业经理等共同商议解决方案。例如,在天宝路、保定路、星星堂等餐饮集中区整治中,通过多方协商,最终形成了“分时段、分区域、分标准”的差异化治理方案,既满足了居民优化环境品质的要求,也保障了商户的正常经营。


法治护航,坚守治理“生命线”
第三综合网格始终坚持法治底线,建立“普法-执法-监督”全链条法治保障体系,确保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为从源头上减少商户投资风险及油烟扰民投诉等事件的发生,联合多部门综合研判餐饮企业开办事宜,变后端执法为前端服务,同时联合区生态局组织餐饮行业环保法规专题讲座,提升经营者环保意识和合规能力。
结合餐饮油烟投诉重点区域和业态情况,强化监管措施,会同区生态执法大队开展常态化巡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出具整改通知书,并督促责任主体立行立改,确保治理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同时,以油烟在线监测、空气质量自动化监测系统等线上监管平台为抓手,加大非现场执法力度,实现重点油烟排放单位精准管控,有效消除油烟扰民问题反弹。
为了持续规范餐饮店油烟排放,成立由街道城运网格员、环保志愿服务者、物业人员组成的监督小组,定期检查设备运行情况。通过刚柔并济的执法方式,既彰显了法治权威,又赢得了群众理解。


自“多格合一”工作开展以来,嘉兴路街道油烟投诉量较去年同期下降63.8%,群众满意度提升至较高水平。在此基础上,第三综合网格积极总结经验,编撰可推广可复制的《巧解油烟扰民问题“十个怎么干”工作指引》。
油烟扰民这个曾经让人“闻味色变”的治理难题,如今已成为展现基层治理效能的名片,这套“党建引领、双向赋能、多元协同、法治护航”的治理模式,正为破解这类基层治理难题提供有益的“嘉兴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