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步入快车道,人口与产业加速集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面临新课题。如何及时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提早发现风险隐患,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解决在基层,成为平安建设的关键。
紧邻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西侧,新建成的通州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就坐落于此,用区综治中心主任傅涵的话说:“选址在这里,就是为了方便老百姓遇事能‘有地儿’‘找个说法’。”
目前,通州全区已构建起“区—街镇—社区”三级联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依托三级综治中心平台,有效整合了政法、信访、住建、人社等多部门力量,充分运用调解、仲裁、行政复议、诉讼、法律监督等手段,在风险预警、协同共治、数智赋能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了矛盾纠纷从“被动接待”到“主动治理”的转变。
“您可以到我们的行业调解窗口,由住建部门的行业调解员帮您协调处理。”走进通州区综治中心,记者看到了位于大厅正中的咨询引导台,工作人员正根据来访群众诉求将其引导至对应的服务区域。大厅墙上,“全链条解决、一揽子调处、一站式受理”的标语格外醒目。
据傅涵介绍,通州区综治中心今年6月19日正式启用,区政法各单位、信访及涉及矛盾纠纷较多的住建、人社等有关行政机关入驻办公,承担着信息研判、风险预警、矛盾纠纷化解等多项职能。中心设有8个服务窗口和12个功能调解室,全量接待和回应群众诉求。目前,全区已构建起“全量受理诉求、全面风险研判、派单流转督办、‘案件式’管理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推动矛盾纠纷前端预防、实质化解。
9月16日,通州区综治中心调解室内,区住建委、区物业协会、区司法局以及新华街道、社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加上调解员、律师一起,为解决社区居民与物业之间的矛盾召开了一场调解专题会。一个月前,该社区一8层住户下水道先后两次返水,物业虽进行了及时处置,但造成严重损失。住户认为是物业没有尽到管理维护义务,物业坚持认为漏水是住户使用不当。双方争执不下,社区综治中心多次调解未果,将案件提级至街道综治中心。街道对该纠纷进行综合研判,评估其存在激化可能,结合业主要求决定向区综治中心申请提级调度。
在区综治中心调解室内,社区、街道工作人员一边耐心疏导住户,一边引导其客观陈述意见,住建部门工作人员和律师对住户的疑惑当场进行解答。物业公司也平心静气地道出了自己的困难,物业协会和住建部门工作人员从专业角度帮助其出谋划策。经过近3小时的调解,双方就定损问题达成一致,街道及社区综治中心负责对案件进展持续跟进。
一场剑拔弩张的纠纷就这样顺利化解,这也是通州区三级综治中心风险研判与提级调度机制高效运转的缩影。
按照综治中心提级调度工作机制,街乡镇难以独立化解的复杂矛盾,如涉及多个区级部门、现有政策无法解决的矛盾等,区综治中心可启动提级调度程序,通过组建专班、领导包案等手段,采取“案件化”管理,“一案一码”,统筹相关力量推动实质性化解。与此同时,区级综治中心还负责对一般性矛盾的督办调处,坚持“综治中心负责程序性推进,办理部门负责实质性解决”的原则,推动责任落实到位,确保矛盾化解“不悬空、不拖延”,让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在通州区综治中心大厅内,显示大屏上各类信息数据不时在变化,大屏前的坐席上,来自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局、信访办的工作人员及相关街镇的政法委员,共同组成信息研判小组,联合对汇总掌握的信息进行风险研判。
信息研判小组的牵头人,带领大家研判各类可能升级的风险隐患,进而开展会商、办理,每日几乎片刻不停。信息平台已实现对12345热线、信访平台等信息的全量汇总,信息研判小组重点对风险隐患较大的信息开展筛查、研判。
即时会商、日会商、周调度是通州区综治中心风险研判机制。对于研判发现的苗头信息,划分为高、中、低、关注四个等级进行分流办理、督办落实,每周五都要对风险较大的矛盾进行调度解决。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过程中,欠薪纠纷一度成为通州区12345热线的投诉焦点。通州区综治中心联合有关部门组成“讨薪专班”,专题化解此类矛盾。以工作专班模式集中攻坚某些高频类矛盾纠纷,是通州综治中心建设的又一创新之举。
今年9月,杨某等多位工人来到通州区综治中心反映欠薪情况。讨薪专班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协同区人社局、信访办、住建委等部门开展现场处置。查清案情并得出初步结论后,专班即与工程总包、分包单位进行了背对背谈话,督促其履行工资支付主体责任。经多方努力,劳资双方就达成了和解协议。事后,区综治中心还向工程方展开了法治教育,促推相关企业从源头减少欠薪隐患。
记者了解到,检察机关还建立了大数据模型,对海量工单进行智能筛查,分类施策,既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也维护企业合法经营。同时,对全区在建工地实施分类管理与风险标识,建立工作台账并绘制“风险地图”,对欠薪问题频发的项目实行重点监管。
通州区委政法委副书记于俊平说,通州区将持续提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水平,不断健全工作机制,整合各类力量,切实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让综治中心成为群众爱用、管用的平台,努力让“通州百姓”感受到安全和温度,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