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治理要闻 > 正文

来宾市兴宾区小平阳镇“小资金”撬动乡村治理大格局

核心提示: 小平阳镇以创建来宾市乡村振兴示范镇为契机,坚持党建领航,以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小资金”破解基层治理“大课题”。

近年来,小平阳镇以创建来宾市乡村振兴示范镇为契机,坚持党建领航,以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小资金”破解基层治理“大课题”。通过构建“民主决策、协同共建、长效管护”的闭环机制,形成了“治理促建设、建设强治理”的良性循环,走出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本年度,该镇累计争取财政奖补资金420.67万元,带动村集体和村民投入4.38万元,实施了一批“小而美、见效快”的公益项目。随着项目建设的稳步推进,年内将完成巷道硬化5.62公里,覆盖9个自然村,惠及1300余户群众;新安装太阳能路灯512盏,守护14个自然屯夜间安全;建设水利渠道2.1公里,改善灌溉面积约1100亩;建成灯光篮球场3个、标准化公共活动场地4处共1850平方米。这些项目的落地建设,显著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党建统领,决策共谋

为确保公益事业建设真正回应群众期盼,该镇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动项目决策从“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

在需求征集环节,畅通渠道“听民声”。依托“一组三会”治理架构,组织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在树荫下、小卖部等村民聚集场所,以“拉家常”方式征集群众在巷道硬化、排污排水、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迫切需求。通过实地勘测与民主讨论,按照“安全优先、生产急需、生活改善”原则,全镇累计建立涵盖215个具体项目的“需求储备库”。

IMG_256

在方案制定环节,充分协商“尊民愿”。以平东社区上埠村为例,面对基础设施薄弱、需求多元与资金有限的矛盾,党组织引导村民通过多轮民主协商,最终达成“先硬化人口集中的老村巷道、预留排污空间,新村硬化等需求分批推进”的分步实施方案。该共识既解决了多数群众迫切的出行难题,又为长远发展预留了空间,确保了项目顺利实施。今年以来,全镇112个自然屯均通过民主程序形成了公益事业建设“一村一方案”。

协同共建,难题共解

为妥善破解项目落地过程中的各类难题,该镇“党组织统筹、专业施工、群众参与”的共建机制,凝聚合力保障工程“快落地、见实效”。

在组织保障方面,建立“镇村组”三级联动机制。由村党组织牵头成立项目协调小组,全程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施工用水、用电、通路等前置问题,现场化解矛盾纠纷,累计协调解决各类施工难题50余项,为工程顺利实施扫清障碍。

IMG_257

在难题攻坚方面,探索“群众配合+专业施工”模式。“电线低,巷道窄,挖机来了也干瞪眼。”村民小组长的话,道出了青岭村白鹤老村巷道硬化的现实困境。破解困境的,正是被成功激发的“主人翁精神”。12名村民自愿投工投劳,甚至自掏腰包购置管材,硬是靠人力完成了埋管、扩路等基础工作,最终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建管并重,成果共护

为确保公益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建设成果持续惠及于民,小平阳镇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管护全过程,坚持“建管并重”,创新构建“党组织主导、多元参与”的管护体系。

在凝聚共识方面,发挥党组织宣传引导作用,严格落实“一事一议”制度,引导村民通过民主程序自筹部分资金并全部投入项目建设。这一过程不仅补充了项目资金,更在无形中强化了群众“自家事自家管”的主人翁意识,为后续管护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日常管护方面,推行“党员带头、专人维护+群众参与”的管护模式。全镇设立108个管护岗位,优先吸纳党员、村民代表担任网格员,明确网格员职责范围,实现设施日常巡查全覆盖。组建党员先锋队,定期组织村民开展志愿清理活动,累计开展80余场,参与群众超750人次,形成党员示范、专群结合、共建共管的良好局面。

IMG_258 

实践证明,党建领航是凝聚人心的“向心力”,奖补资金是激活参与的“催化剂”,而民主共建则是激发主人翁精神的“金钥匙”。面向未来,小平阳镇将以示范镇创建为契机,固本“党建统领、奖补赋能、民主共建”之基,提质“议事协商、多元参与、长效管护”之效,为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贡献小平阳力量。

责任编辑: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