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践经验 > 正文

通州区潞城镇小甘棠村:“三级联动、四阶治理”破解综合治理难题

核心提示: 北京卫视《接诉即办》栏目报道了通州区潞城镇小甘棠村通过探索实践“三级联动、四阶治理”基层治理新模式,成功破解因人口严重“倒挂”引发的停车难、夜市乱等综合治理难题

近日,北京卫视《接诉即办》栏目报道了通州区潞城镇小甘棠村通过探索实践“三级联动、四阶治理”基层治理新模式,成功破解因人口严重“倒挂”引发的停车难、夜市乱等综合治理难题,使村庄旧貌换新颜。下面跟小潞一起来看看现场报道吧!

第一阶段

问题集聚,诉求倒逼治理转型

IMG_260

小甘棠村地处潞城镇核心区域,周边聚集博格华纳、蒙牛、大红门、苏稻等大型企业,外来务工人员众多。全村户籍人口仅730人,流动人口则超过2800人,显著的人口“倒挂”带来了活跃的夜经济,也引发了一系列治理难题。

夜市摊贩挤占停车位、堵塞道路,加之村内东西方向主干道路北侧长期停放僵尸车以及20余家小饭店的商户车辆,午晚餐时段车流量剧增,日均高峰时段车辆达70余辆,经常造成双向拥堵。交通瘫痪不仅导致车辆剐蹭等纠纷频发,更因消防通道被占,严重威胁应急通行安全。

第二阶段

村级吹哨,精准定位治理需求

IMG_264

面对“管就影响生计,不管就乱象丛生”的两难局面,小甘棠村“两委”意识到,单靠村级力量已难以平衡民生需求与环境秩序,必须向上“吹哨”,引入专业力量。

正式吹哨前,小甘棠村“两委”通过走访商户、召开村民议事会等方式,了解到经营户多为本村村民,核心诉求是“有地方经营、有基本收入”,同时也收集到周边居民对噪音、垃圾、拥堵等问题的不满。经过多轮实地勘察,发现村东侧菜园和村北头闲置空地具备改造条件,为后续规划停车场与规范夜市提供了空间基础。基于此,小甘棠村正式启动“村级吹哨”程序。

第三阶段

镇级响应,多部门协同下沉施策

IMG_268

潞城镇接哨后,迅速启动“接诉即办”一级响应机制,镇市民诉求处置中心组织综合行政执法队、生态环境事务中心、城乡建设办公室(交联)、市场监督管理所等多部门联合下沉,通过实地调研和座谈交流,逐项破解难题。针对停车难,镇村合力将村东侧菜园改造为拥有66个车位的停车场,并在主干道南侧新划了77个车位、夜市周边30个车位,累计规划173个车位,有效缓解了停车压力。针对夜市乱象,开展夜市整治专项协调会,推动夜市规范迁移。经过铺砖、划线与编号管理,新夜市秩序井然,既保留了烟火气,也还路于民。

第四阶段

长效固效,村域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为巩固治理成效,小甘棠村推动临时措施向长效机制转变,探索村庄物业化管理模式。

一是成立由村干部、党员、商户和村民代表组成的“夜市管理委员会”,引导原有商贩全部入驻规范区域,自觉遵守“不噪音扰民、不占道外延、不随意丢垃圾”的“三不原则”。

二是推行“商户积分制”与“门前三包”责任制,围绕环境卫生、经营秩序、噪音控制等内容进行量化评分,全面压实商户责任,实现从“被动管理”到“自我约束”的转变,将管理规范张贴在醒目位置,实现制度公开透明。

三是推动物业化管理与接诉即办、文明银行等平台智慧联动,依托“文明银行”基层动员服务体系,发动党员、村民代表组建政策宣传、治安巡逻、环境保护、村民调解等多支服务队,共同参与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IMG_275

如今的小甘棠村,车辆停放有序、夜市规范整洁,交通秩序与环境卫生显著改善,呈现出“治理有效、民生便利、环境优美”的良性发展格局。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治理”,潞城镇通过“镇—村—部门”三级联动、“调研—吹哨—响应—固效”四阶治理新路径,不仅成功破解小甘棠村的治理难题,也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潞城样本”。

责任编辑:Cms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