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街道南干社区成立于2005年,地处城乡结合部,治理环境复杂多元,网格管理效能不足、居民参与度低、社区文化认同感薄弱等问题日益凸显。为了基层破解治理难题,社区党总支于2021年建立“红管家议事坊”机制,以94名热心居民为骨干,构建“居民自主管理、多方协同参与”的治理新格局,形成“小事网格解决、难事合力共商”的良性循环,惠及居民5600余人。
构建“三坊”协商体系
创新基层治理机制
社区搭建“‘两委’班子决议坊—红管家议事坊—帮帮团执行坊”三级平台,严格落实“采集民情、确定议题、协商议事、发起行动、公开结果”五步闭环流程。“‘两委’班子决议坊”由社区党组织统筹,负责议题筛选与资源协调;“红管家议事坊”汇聚网格员、居民代表、共建单位、物业公司等多方力量,通过“1+N”协商模式(即社区党组织牵头,N方力量参与)推动共识形成;“帮帮团执行坊”下设由社区组建的六支志愿服务队,分别是以党员为主的“先锋帮”、由热心公益人员组成的“乐善帮”、由文艺爱好者组成的“俏妈帮”、以教师为主的“园丁帮”、以青少年为主的“青苗帮”和处理特殊事务的“管家帮”。“议事坊”商量好的事情,就由这些“帮帮团”认领任务去完成,推动协商成果高效落地。
三级平台实现“决策—协商—执行”无缝衔接,推动治理从“社区独奏”迈向“社会合唱”。针对平房区基础设施薄弱问题,通过“决议坊”统筹资源、“议事坊”协商方案、“帮帮团执行坊”推进落实,仅用半年时间便完成巷道硬化、路灯安装、集中供暖等民生工程,彻底解决居民出行难、照明难、取暖难等历史遗留问题。
聚焦三类事务办理
精准促进供需对接
通过实施“网格聚民情”行动,红管家们常态化开展“三摸两排两收集”(摸清人员底数、区域特点、隐患类型;排查矛盾纠纷、特殊需求;收集民情民意、民生难题),建立动态民生需求清单,并将社区事务划分为“民心事”“民生事”“民纠事”三类,实施精准治理。
纾解“民心事”,提升生活品质。针对环境卫生、物业服务等群众日常烦心事,建立“居民点单、红管家接单、帮帮团销单”快速响应机制。通过“邻里茶话会”等形式,累计解决垃圾分类不清、楼道堆物、宠物扰民等民生“微实事”百余件。
办好“民生事”,补齐设施短板。聚焦巷道泥泞、设施老化等民生短板,实施分类改造:在平房区重点破解基础设施短板,完成巷道硬化亮化、实现集中供暖全覆盖;在楼房区推进“微更新”改造,通过“双报到双服务双融入”机制,联动共建单位、物业公司与居民共同出资出力,完成围栏更新、路面铺设、楼道粉刷、充电桩安装等4大类16项工程。
化解“民纠事”,促进社区和谐。针对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等常见问题,组建“老书记调解队”“法律明白人”等专业队伍,运用“情、理、法”相结合工作法,成功调解楼道堆物、物业纠纷等矛盾,其中部分矛盾实现“当场调解、就地化解”。
创新多元调解体系
筑牢社区和谐基石
社区建立“三色预警、三级联调”矛盾化解机制,分层分类调处纠纷。一般矛盾由红管家前端介入(蓝色预警),复杂矛盾引入社区民警、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协同调处(黄色预警),重大矛盾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协调街道职能部门、司法所、派出所等多部门联席化解(红色预警)。
针对高频物业纠纷、家庭矛盾等,组建“通情达理小分队”,运用“法理情”融合方式成功化解楼道堆物、宠物扰民、停车纠纷等矛盾80起,调解成功率达92%。如某小区因停车位分配问题引发群体性冲突,则可以通过三级联调,形成阶梯收费与错峰停车方案,实现业主权益与公共秩序的双赢。该机制运行以来,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群体性纠纷持续下降,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
完善全龄服务体系
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围绕居民多元化需求,社区构建覆盖不同年龄段的服务载体。针对儿童和青少年,联合辖区学校和培训机构开设绘本阅读、公益早教等课程,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将社区打造成孩子们的“第二课堂”。针对妇女群体,孵化“巧手编织协会”,与企业合作开展技能培训,带动90余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针对老年群体,创办“没有围墙的老年大学”,开设书法、舞蹈、手工等5门适老课程,设立日间照料中心,提供健康管理、免费理发等服务,组建6支老年文艺队伍,年均开展文娱活动52场次,推动“养老”变“享老”。全龄服务不仅提升了居民归属感,更推动了治理主体从“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