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力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进一步推进“两个和美”创建工作,发挥“美丽约定”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青村镇社建办以村居治理问题为导向,聚焦共性问题,开展“青溪慧治理”系列专题研讨会,通过交流互动、问题共解、经验共享、共同提升,引导各村居在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中推进社会治理工作。
发挥“两长”作用 助推社会治理
楼组长、村组长是一个自居委会、村委会诞生以来就存在的特殊社会岗位和社会角色,长期以来,在协助政府、社区工作,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基层治理应加快推进楼组长、村组长“两长制”建设,打造群众及党建基础工作的“末梢工程”,化基层“末梢”为治理“前哨”,解决基层创造力、号召力、凝聚力问题,提高群众自治能力,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成为奉贤的城市品牌。
9月29日,青村镇社建办召开第2期“青溪慧治理”专题研讨会,邀请全镇24个村、9个居委、1个社区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发挥“两长”作用,助推社会治理。
申隆二村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申隆二村的村民小组长们主动参与村里工作,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同时也是“乐己”。他们在创建五星级和美宅基与区级美丽乡村工作中承担了老百姓的劝说工作,挨家挨户到村民家中做工作;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积极配合村委会,完成各项任务;在“清洁我们的家园”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主动带头清扫道路,并上门一家一户发放宣传资料。
桃园村
为了助推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桃园村村民小组长们带头参加两支队伍:一支“田间小喇叭”宣传队,长期活跃于桃园村的各个角落,宣传内容立足于垃圾分类这一社会热点的宣传;另一支“夕阳红”垃圾分类自查自纠队,小队成员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开展了“垃圾分类我能行、绿色生活我先行”入户宣传活动。通过党群协作、“宣传+检查”,使垃圾分类宣传深入人心,坚定村民对垃圾分类的决心,不断增强广大村民们的垃圾分类观念意识,从而使“和美宅基,共同治理”植于心,显于行。
陶宅村
陶宅村在深化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中高度重视发挥村民组长及村民代表的作用。首先是强化人员配置,明确了村民组长的任职要求,确保其年龄在70周岁以内,思想进步,身体健康,有村民户代表选出。其次是压实责任,村民组长同时又是村组人居环境责任制的点位长和志愿者组长,并兼任村组区域河长路长制的监督员,村组长在管理好自己人居环境带领志愿者分片包干,宣传引导并监督村民共同维护村组人居环境和社会稳定。今年疫情期间,陶宅村30位村组长为疫情封控期间全村的安全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最后是落实待遇和奖惩,这几年随着对村组长的责任压实,村委会也加大了村民组长的待遇投入,加上人居环境责任制志愿者和点位长奖励,村组长的待遇比5年前提升了3倍有余,每两年落实一次村组长体检,激励村组长们更好的发挥作用。
新张村
新张村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推进村民组长配置工作,强化对“两长制”的教育和管理,切实发挥“两长制”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推选11名村民组长年龄都在65周岁左右,进行集中培训,开展“两长制”工作。第一,村组长“吹哨”解难题。新张村定期召开村民组长会议,及时收集村组长走访村民的各种诉求和热点与难点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两长制”开展以来已成功解决宅前屋后清理、垃圾分类、外来人口来去登记备案、核酸大采通知等诸多事件。第二,强化队伍,彰显凝聚力。自今年疫情爆发以来,由村民组长带领的志愿者队伍逐渐壮大,通过走街串巷、微信群等形式通知老百姓核酸时间。围绕民生政策宣传、村组环境卫生保护、邻里矛盾纠纷调解、“两长制”工作情况监督等方面展开为民服务工作,确保村民服务“细、小、实”,全面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申隆一村
自“两长制”实施以来,申隆一村认真贯彻落实工作精神,推选出了17名村民小组长,平均年龄60岁,充分发挥社会治理前哨作用,提高新时代农村治理能力和水平。一是凝聚力量,提升战斗力。村委会是农村最基层的组织,而村民小组长则是最小的“村官”。在今年的疫情防控战中,他们充分发挥人熟、地熟的优势,每天配合村委上门宣传防疫政策、协助村委发放防疫物资、核酸检测现场维护次序、道口值班巡逻等等,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守护家乡安全。二是强化骨干引领,彰显凝聚力。自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以两名村民组长为带头人的志愿者队伍逐渐壮大。通过设立垃圾分类“分拣指导岗”,以啄木鸟形式自查自纠自改,探索中形成“日周月季”工作模式,今年成功将村内垃圾分类带头人推选为上海市模范市民,形成了一支以垃圾分类带动社会治理的群众队伍,人居环境持续优化。
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扬广大楼组长、村组长“奉信、奉贤、奉献”的城市精神,加强楼组长和村组长与群众的沟通交流,使其能“进得了门、说得上话、凝得了心、聚得拢力、办得成事”,第一时间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群众身边,让人民群众心向党、心向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