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 正文

惠阳公安|党建引领——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惠州市公安局惠阳区分局

积极探索区域化党建

在社会治理尤其是

风险治理和紧急动员中

发挥的重要作用

较好地推动了

“区域社会治理共同体”成长

建设方向下沉发挥党委龙头带动作用

深入强化政治基础。惠阳公安挂钩领导经常检查监督支部班子政治学习情况,做到常来常监督,同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交流所学知识,传授学习经验,感染熏陶他人,进一步深化支部政治思想建设。

持续贯彻枫桥经验。惠阳分局三和派出所党支部被命名为“全省公安机关先进基层党支部示范点”,淡水派出所被命名为惠州市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淡水派出所党支部被命名为“全市公安机关先进基层党支部示范点暨模范党支部”。同时,组织开展“学习枫桥经验、争当‘枫桥’所队”活动,上塘派出所、永湖派出所在单位全面建设中名列前茅,先后斩获多项集体荣誉。

各支部广泛深入开展了“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着眼群众急难愁盼之事,用做好每一件小事温暖群众的心,让群众于细微之处见公安党员之精神,共为群众解决2100余件所需所盼,为群众搭建改善28项民生实事政策措施。

 不断拓宽建设渠道。惠阳公安广泛开展社会维稳治理评比活动,评选社会维稳治理优秀党支部、先进党员、先进党小组,并及时在公安内网宣传,适情向上级有关部门报送优秀事迹,激发工作积极性。

 惠阳公安内网“警队之星”专栏先后宣传报道了许汉贵、林穗凤等优秀典型,为全体警员树立了标杆。在抗击疫情、“飓风2021”等大项专项任务中,涌现了彭梓斌、黄少忠、李思平、广大内勤群体等一批表现突出、胸怀大局的优秀党员和党员群体,林林、王子荣、交警大队女子中队等一批警务能力过硬、忠于警队事业的先进党员和党员群体。

 惠阳分局开展了“向优秀党员学习,向典型标杆看齐”活动,拔高了队伍建设标准和支部建设层次,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效能和工作质量,惠阳地区“两抢”零发案362天。开展社会维稳治理先进工作经验交流会,邀请工作成绩突出的党支部、表现优秀的党员上台汇报工作做法,深入交流经验。

工作方向聚焦紧盯当前紧迫关键工作

织密疫情防控之网。2022年春节期间惠州出现疫情,机关各支部抽调党员支援封控区;2020年疫情之初,各支部抽调党员支援惠阳各疫情卡点执勤,并成立临时党支部,由局领导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让每个路口都有党组织在统筹谋划、有党员领导干部在指挥调度,收到了较好效果。

发挥“一村一警”作用,广泛性宣传疫情防控有关信息,联合村(镇)组成党员抗疫宣传队,深入社区、村镇做好宣传,发动群众对身边返惠人员共同关注、共同报告,坚决做到群防群控、联防联控,把疫情防控的大网织密织牢。

 夯实信访维稳之基。党委(支部)依托信访研判机制,定期研判辖区内有可能引发信访案事件的趋势,针对重点疑难信访问题,强化党委主导、压实工作责任、凝聚多方力量,进一步提高处置效能。常态化走访人社、住建、交通等政府职能部门,加强信息沟通,确保线索提前掌握。

惠阳分局对重点疑难信访案件逐案落实领导包案,包案领导积极开展带案下访活动,根据信访人不同诉求,通过耐心讲解政策、强化破案追赃、积极协调帮扶等,成功剔除、化解了公安部交办的重点疑难信访案件,实现了“清零”的预期工作目标。

筑牢应急处突之盾组织巡警大队党支部、特警大队党支部结合辖区工作实际,以可视化平台为抓手,对辖区社情形势提前研判,结合最小应急单元及重点部位武装定点值守,强化特警巡警动中备勤、人员密集场所高峰勤务、公路治安查控网络等机制建设,全面落实“1、3、5分钟防控圈”各项机制要求,切实提高反应速度,全力筑牢应急处突之盾。

结合年度全警实战大练兵和岗位练兵要求,针对任务需求和薄弱短板,既练单兵作战能力,也练协同指挥作战能力;既练体能、徒手控制、警械使用、武器使用等基础能力,也练楼宇搜索、突击攻坚、最小作战单元、处暴对抗等战术动作。

眼光放远放宽谋划部署工作创新手段

提前研判部署重大工作。针对重要节点和“五一”“十一”等节假日,党委(支部)提前研判形势,预判可能发生的问题,部署辖区内警力调度配置、重点巡逻区域、重要时间段,把一切工作向前想、向前干,打好充足的提前量,把社会维稳治理做好做实。

 全面整合各方有力资源。建强情报合成中心,充分运用智慧新警务平台,深入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应用为核心的各项建设,实现“信息时代、信息治理”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创新治理手段。

继续建好用好最小应急单元,加强以最小应急单元为基础的社会治理建设,团结各方力量,广泛动员群众,为群防群治、联防联治搭好平台,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进一步实现德治、法治、自治相融合,既用法治刚性约束,又用德治思想引导,更用自治自我约束。

探索新型基层党建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大胆谋划创新当前治理手段,结合实际祛除因循守旧思想,使当前工作革故鼎新、跃升层次。探索“区域化党建”新模式,将一定地理空间内的各类单位、组织、群体和居民都吸纳在内,以区域内公共问题为核心,组织各方利益主体围绕公共性问题共治共建共享。